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模拟试卷18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6. 辨析题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 ( ) A.斯密 B.李嘉图 C.马克思 D.蒙克莱田
正确答案:D
解析: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涉及了整个国家或礼会的经济
问题。
2.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D 解析: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
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3. 自然经济是一种 ( ) A.交换经济 B.自给自足经济
C.满足别人需要的经济 D.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
正确答案:B 解析: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
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4. 商品的价值 ( ) A.体现了社会经济关系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正确答案:A
解析: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体
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5. 凝结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 ) A.私人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正确答案:D
解析: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
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因此,凝结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6. 价值形式发展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正确答案:C
解析:在一般价值形式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同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
是价值形式发展中的质变。
7.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 ) A.必须是金属货币 B.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C.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D.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正确答案:C
解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
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8. 一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 ) A.W—G—W B.G—W—G C.G—W—G’ D.G—G’
正确答案:A 解析: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
容.这种差别可以通过一般商品流(W—G—W)和资本流通(G—W—G)的对比表
现出来。
9. 价值增殖过程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是 ( ) A.平均劳动时间 B.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总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B
解析:T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做剩余劳动
时间。
10. 产业资本循环中发生了价值增殖的阶段是 (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正确答案:B 解析:在生产阶段,资本家不仅使原本相互分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得到结合,生产出新的商品,而且产业资本还发生了价值增殖,生产 出包含剩余价
值的商品。
11. 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 ( ) A.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生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D.生产价格围绕市场价格上下波动
正确答案:B
解析: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 成前,商品价格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就围绕 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2. 私人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社会分工 B.市场竞争 C.生产集中
D.劳动力成为商品
正确答案:C
解析:生产集中是私人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 果。
13. 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 )
A.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 正确答案:B 解析: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 获得的
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生产资料私有制 C.混合所有制 D.股份合作制
正确答案:A 解析: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 义生产
关系的各个方面。
15. 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是 ( ) A.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D.劳动是谋生的手段
正确答案:C
解析: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不是任何人的私人财产, 而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这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决定了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来占有消费品,从而排除了一部分人依靠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来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性,为实现按劳分配创造了前提。因此,生产资料社会主
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
16. 假设某国2010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亿美元,2011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万亿美元,2011年价格比2010年上
涨了10%,则该国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是 ( )
A.20% B.8% C.12% D.18%
正确答案:B
解析: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100%。因
此,根据题意,该国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2×(1—10%)一1]/1×100%
=8%。
17. 我国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扩大 ( ) A.城镇市场 B.农村市场 C.社区市场 D.南方市场
正确答案:B 解析:我国经济发展要有效地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扩大农村市
场,根本在于农业的发展。
18.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之后在( ) A.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B.非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C.社会管理部门内进行的分配 D.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正确答案:D 解析: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以后,要经过分配过程才能形成社会各个方面的收入。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
的分配。
19. 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 ( ) A.1:1 B.1:2 C.2:1
D.没有绝对标准
正确答案:D 解析:积累和消费之间怎样的比例关系才是合理的,这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以及其他的各种因素,从实际出
发来确定。
20.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 ( ) A.国际贸易的发展 B.国际分工的发展 C.国际市场的形成
D.资本输出的发展
正确答案:B
解析: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闭关自守的状态被逐渐打破,生产
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开始发展起来。
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 生产资料包括 ( ) A.人的劳动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生产力E.生产关系
正确答案:B,C 解析: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22.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 ( ) A.计划 B.市场 C.行政
D.习俗E.惯例
正确答案:A,B 解析: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
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方式不同程度地结合来实现。
23. 四个生产者织一匹相同的布,甲用10小时,乙用9时,丙用8小时,丁用7小时,而当时大多数生产者用8.5小时。那么,能够得到超额收入的有 ( )
A.甲 B.乙 C.丙
D.丁E.以上所有生产者
正确答案:C,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大多数布是以8.5小时一匹生产出来的。这时织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8.5小时。甲用10小时织一匹布,有1.5小时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乙用9小时织一匹布,有0.5小时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丙用8小时织一匹布,社会承认他的劳动相当于8.5小时的劳动;丁用7小时织一匹布,社会承认他的劳动相当于8.5小时的劳动。这样,甲就有1.5小时
劳动不能得到补偿,乙有0.5小时劳动不能得到补偿,而丙则得到0.5小时的
超额收入,丁则得到1.5小时的超额收入,所以丙、丁能够得到超额收入。
24. 金银作为货币是由于 ( ) A.它天然就是货币 B.具有便于携带的特点
C.它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的特点
D.它体积小、价值大E.它不易腐烂变质、便于永久保存 正确答案:B,C,D,E
解析:黄金、白银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便于永久保存。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有 ( ) A.技术进步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设备更新
D.绝对延长工作日E.提高劳动强度
正确答案:D,E 解析: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做绝对剩余价值。此外,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
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简答题
26. 简述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实行不同经济体制的原因。
正确答案:(1)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经济体制对于社会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能否选择一个适合生产力状况、现实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的经济体制,关系到能否合理而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从而用较少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适用的产品和服务
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7. 简述商品的二因素。
正确答案: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自
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同一种商品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
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28. 简述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正确答案:由于商业信用只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单个职能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的规模还要受到资本周转快慢的限制。 (3)商业信
用的范围还要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29. 简述资本积累的本质。
正确答案: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
的剥削,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30. 简述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正确答案:(1)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但对资本家而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了生产成本。 (2)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为生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3)当资本家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
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 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出现了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这两个相反方面发展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劳动者失业,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这种“相对过剩”仅仅是因为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因为: 第一、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榨取的劳动力。 第二、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还可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
剥削。
32. 试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资本在每个阶段的职能形式与作用。
正确答案:(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作用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作用是生产剩余价值。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商品资本,作用是实现剩余价
值。
辨析题
33. 维护全球经济安全的客观基础是各国间共同的经济利益。
正确答案: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很多共同的国家
经济安全问题,这是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经济安全的客观基础。
34. 不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不尽相同,其中,欧洲和日本反对一国领导世界,强调各自要在国际新秩序中分担领导责任,发挥作用。
正确答案:对。 35. 实行对外开放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先后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和从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变。
正确答案:对。 36.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引进来”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正确答案:错。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
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