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来源:一二三四网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教学目的①体会百宝箱的叙事意义。

②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研究、讨论的自读习惯。 ③品味细节,通过细节品味感受当时的风俗状貌。

教学设想抓住百宝箱来解读这篇小说,并形成课堂教学结构。 处理成自读研讨课,围绕百宝箱让学生熟悉情节,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确定研讨话题,师生讨论确定研讨角度和研讨方案,在围绕百宝箱的研讨过程中,师生一起把握形象,品味细节。

研讨过程努力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课文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碰撞、交流。

每个环节以学生对这篇小说的初始体验切入,逐步深化、理性化。 课堂的局部走向可依据学生的初始体验情况适当调整,如果学生的初始体验与教学预设差距较大,而学生又体会较深,则处理成由学生讨论推动、教师调控的形式。

仅抓住百宝箱来组织教学,可在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思路交流体验——确定研讨话题——研读课文——深入体味——总结梳理——延伸品评。

教学步骤一、师生交流初始体验,并在交流中确定研讨话题《杜》叙述的是一个古代妓女的悲剧故事。

全篇以李甲与杜十娘的爱情为主线,主要涉及五个人物杜十娘、李甲、李布政、柳遇春、孙富。 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楚明了。

事件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杜十娘与李甲情投意合,杜助李为己赎身;南归途中孙富觊觎十娘美色,说动李甲以千金易聘;杜十娘闻讯后,怒沉珍宝,痛斥孙、李,抱持宝匣,赴水而死,情节发展脉络也清晰明了,不见离奇曲折。

一般读者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恐怕莫过于怒沉百宝箱的结局了,人们不禁为这个结局感到惋惜,惋惜的内容不外有二一是百宝箱蕴藏百宝,不下万金,杜十娘就这样让它沉入江底了;二是一个浑身雅艳,遍体娇香的美丽女子,就这样随波而去。

自然,杜十娘的自杀也是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可另用一个课时来探讨,本课单研讨百宝箱。

如果学生执意要研讨杜十娘的自杀,亦可。 操作过程①学生简单复述。

②由五到七位同学谈谈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③教师自己介绍初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④确定研讨对象百宝箱。

二、研读课文,理出课文写到百宝箱的地方通观全篇,百宝箱的出现明明暗暗共有五处。

第一处,妓院女老板因为李甲囊箧渐渐空虚,要逐他出门,致使杜十娘与她产生矛盾,女老板答应杜十娘以三百两银子赎身。

李甲为筹赎金,走投无路,十娘将藏有碎银一百五十两的所卧絮褥付与李甲,再由李甲筹得另外一百五十两,此处为暗写百宝箱。

表面看,十娘似倾其所蓄,但区区三百两银子,对十娘而言根本不在话下。

第二处是在李甲终于筹得三百两银子的赎金后,杜十娘拿出二十两银子交与李甲作为行资。

说是于姊妹中借得,读者看到下文,自然知道这是杜十娘从百宝箱中拿出来的。

此处也是暗写。

第三处是十娘告别了众姊妹,众姊妹赠描金文具,此处为明写。 十娘对描金文具不开看,也不推辞,可知这描金文具实际上是杜十娘私蓄。

第四处,当李甲把杜十娘所给的二十两银子花得无分文余剩时,十娘取钥开箱,又拿出了五十两银子。

拿银子时十娘说众姊妹合赠,必有所济,取了银子后,仍将箱子下锁。 此处也是明写。

第五处,十娘得知自己被卖,冷笑绝情,次晨加意修饰后,当众打开百宝箱,件件抛掷江中,并通过十娘之口交代这百宝箱为假托众姊妹相赠,箱中蕴藏百宝,不下万金。 操作过程①学生研读。

②讨论列表,表中明确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百宝箱,杜十娘有些什么言行。

三、深入研究,品味细节如果杜十娘在事情还没有发展到僵局就告诉李甲她有百宝箱的私蓄,悲剧也许不会发生,故事可能会走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那么,杜十娘为什么要对李甲隐瞒百宝箱呢?由这个问题又生发出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这一疑问。

如果杜十娘对李甲不隐瞒百宝箱,他们是否就会走向美好结局呢?由此又引发我们思考李甲的父亲李布政能否因为杜十娘有百宝箱而接纳她这个问题。

明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自然与小农经济状态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大不一样。

杜十娘拥有价值不下万金的百宝箱,应当会有许多路让她自存,并完全有可能过上好生活,可她为什么沉了百宝箱而自杀呢?沉百宝箱之前又为什么要孙富兑足千两银子呢?百宝箱是一个富足的意象,通过这些围绕百宝箱的问题的深入探究,我们便会发现这篇小说的悲剧蕴含,了解当时的风俗状貌,认识人物形象。

1、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早已厌倦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妓女生活,要脱籍从良,就需要金钱。

同时,百宝箱是杜十娘的价值和希望之所在,拥有金钱便拥有一定程度的人生选择权,她希望以百宝箱换回她的美好生活,由此可知她比一般的妓女想得深,想得远,说明她很有心计。

2、杜十娘为什么要对李甲隐瞒百宝箱?杜十娘为什么沉了百宝箱?如果说前两次暗写百宝箱的情节,杜十娘还未离开妓院,应当小心谨慎,

恐出言有失,那后两次写及百宝箱而她对李甲隐瞒不告,则反映了她对爱情和金钱的态度了。

中国古典小说一般上不静止写人物心理,而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由杜十娘对李甲隐瞒百宝箱的言行窥探她的内心世界,我们可见她内心的纯洁、美好,对人世间真情的追求。

她爱李甲是因为与他一双两好,情投意合,是因为李公子忠厚志诚,她之所以对百宝箱隐瞒不告,是因为她不希望让纯洁的爱情沾染上金钱气息,也许她早已厌倦男女欢爱的金钱关系,她所渴望的是彼此珍爱与尊重的真情,拥有这份真情便生死无憾,当她得知自己被卖后,那份洁净、高尚的爱的追求被击得粉碎,于是怒沉珍宝,举身投江,以此来表达她对不公平遭遇的抗争。

这是纯厚的挚爱与金钱的对抗,在对抗中杜十娘是个失败者。 3、为什么在怒沉百宝箱之前,要孙富兑足千两银子?不能说没有让李甲得到千两银子带回家的意思,但仅为此的话,杜十娘为什么不干脆从百宝箱中拿出部分钱银给李甲,以此来表达也曾相爱一场的心意?十娘此举有两重目的,一是对李甲,李甲的这一场生意做得可是大亏了,十娘要让他意识到千两银子与价值不下万金的百宝箱的巨大反差,让他在悔恨和痛苦中煎熬,惩治负心郎。

二是对孙富,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杜十娘要他人财两空。 4、李布政会不会因为百宝箱而接纳杜十娘?李布政与杜十娘的鸿沟在于门第,这道鸿沟能否越过可以从三方面考察。

一、从杜十娘的容貌和性情看,她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

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

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老李看了,也许会原谅儿子的冲动。

二、从当时人对妓女的态度看。

柳遇春是一个老于世故之人,当他听说杜十娘拿出一百五十两银子助李甲为己赎身,他大惊道‘此妇真有心人也。 既系真情,不可相负。

’并在两天之内,为李甲凑足一百五十两银子,并说吾代足下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 言语之间,充满崇敬。

当孙富问及杜十娘为何人时,李甲卖弄在行,说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围观众人无不流涕,都唾骂李公子负心薄幸,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那孙富,丝毫没有因为杜十娘是妓女而流露出鄙夷之色。

由此可知当时的社会风尚,李布政生于这个社会,应当也会认同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从金钱的效用看。

孙富巧言劝李甲以千金易聘杜十娘,从此家庭和睦,当无间言。 ,说得李甲顿开茅塞,原来老布政千金就可获得补偿,那万金呢?杜

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李甲的表现是不觉大悔,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所悔何事?所苦何来?还不是因为百宝箱。

也许李甲心中想,早知杜十娘蓄有万金,老父那边便好交代。 由这三方面看,李布政与杜十娘之间的鸿沟不是不可跨越的。 一方面为了追求纯洁的爱情而恣意隐瞒百宝箱,一方面因为百宝箱可使人生发生逆转,如此错位而酿成的悲剧富有极强的社会穿透力,其间所蕴藏的张力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

这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操作过程可以为①由学生提出问题,②探讨容易解决的问题,③第2、4两个问题分组研读探讨先讨论研读方案,再由学生各陈己见。

四、总结梳理百宝箱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具,它是这篇小说构思的精华所在。

百宝箱的存在,凸现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百宝箱使小说弥满了金钱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状貌;百宝箱丰富了小说的悲剧意蕴,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的经验与哲学都是通过百宝箱这个意象来实现的。

从叙事角度看,百宝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形成叙事节奏,杜十娘与李甲的爱情因为金钱而一步步受阻,同时因为百宝箱又一步步使阻碍化解,直至走向最后的悲剧;百宝箱又调节了叙事视角,百宝箱是个秘密,情节发展过程中,作者只是掀开一角让读者窥探,最后才把秘密公开,秘密公开之时,所有的疑问便在读者头脑中涌现出来。

操作过程学生讨论总结,不求面面俱到,能就一点而有所体会就行。

五、延伸品评1、想一想,最想对杜十娘和李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播放流行歌曲《杜十娘》,听后发表评论。

要点流行歌曲《杜十娘》是对小说的篡改,曲调悲切缠绵,基本上失去了小说中杜十娘对真情的追求、以及富有心计、刚强自尊的性格特征,把怨的一面强化了,怒的一面丧失无存。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