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天气学原理,利用常规高低空实况观测资料,用MICAPS资料从天气形势配置、大尺度环流形势、卫星云图资料、实况物理量场分析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3年6月20日左右成都暴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两高之间的高空槽前。随着副高缓慢东退,中高纬低槽东移分裂南下,盆地上空不断的小槽经过,低空切变辐合以及西南急流加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充沛的暖湿气流输送,导致四川盆地发生区域性强降水。[关键词]暴雨;环流形势;卫星资料;诊断分析
1过程概况
2013年6月19-21日,成都市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局部降了大暴雨。其中20日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影响最大,20日24小时降水量简阳103.5mm、龙泉驿102.6mm、彭州84.7mm、金堂81.9mm、双流81.8mm、郫县81.4mm、崇州74.9mm、温江71.9mm。本文主要是对成都地区19-21日天气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分析。
图1 6月19日20时500hpa高空图(左),20日08时500hpa高空图(右)
2环流形势分析
6月19日20时500hpa高空图,四川盆地处于副高边缘,四川盆地在小槽前,受偏南风控制。在6月20日08时500hpa高空图上,盆地处于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不断的西南气流吹响盆地,盆地水汽充足,利于持续降水。至23日08时,副高东退减弱,高空槽移出四川盆地,盆地受反气旋控制,盆地降水减弱至结束。
6月19日20时700hpa高度场上,成都地区偏南气流为主,所以有大量水汽由孟加拉湾、南海输入到盆地,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四川北部地区有切变线,这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条件。在6月20日20时700hpa高度场上,在成都地区受东南风控制。青藏高原存在高原涡,盆地处于高原涡前,盆地有气旋式辐合系统,这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条件。
6月20日08时850hpa低空图上,盆地处于低压中心,盆地存在东北-西南向的辐合切变线,有明显的辐合上升运动;在四川重庆贵州交界处有一暖中心,云南贵州有偏西南低空急流,给四川带来大量水汽,暖湿气流在盆地辐合上升,利于对流的发展。
6月19日20时地面图上,四川盆地为气压低值中心,有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大量水汽从东海南海输送四川盆地,并带来了大气发生对流所需要的不稳定能量。在20日08时,盆地仍有一低压中心,任有偏南风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盆地,盆地还有降雨的可能。
图2 6月20日04时红外云图(左),6月20日04时水汽图(右)
3卫星云图分析
红外云图上可以看到四川盆地对流云系的移动和发展,2013年6月20日0时,四川盆地出现对流云团,然后迅速发展,03时,已经形成条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对流云带,恰好在四川盆地、甘肃东南地区、陕西西南地区上空,一直到6月20日13时开始减弱消失,在03时至10时之间,对流一直很旺盛。在17时,四川西南地区出现一对流云团,发展迅速,沿伸蔓延,向北移动,在6月21日0时经过成都地区,03时消失。
水汽图上可以看到,从6月20日00时到10时,四川盆地上空有明显的白色区域,呈东北--西南向,说明盆地水汽充沛。以上水汽特征均与红外云图相对应,在降雨时段,盆地上空的水汽很充足。6月20日10时之后,白色区域减少消失,水汽减少。
4物理量诊断分析
4.1水汽条件分析
6月19日20时和20日08时,在四川盆地850hpa上空,相对湿度为80%以上,700hpa上空相对湿度为高达90%,在
作者简介:陈桂林(1990—),男,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综合业务工作。
农家科技197资源环境ZIYUANHUANJING500hpa上空相对湿度为75%,四川盆地为明显的湿区。在整个降水时段,降水区都保持着较高的相对湿度。
从水汽通量散度场可以看到,6月20日08时,四川盆地偏北地区为水汽通量散度极大值区,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值为-36×10-7g/cm2·hpa·s,为此次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它的强度分布情况在空间上与本次降水情况基本一致。
4.2动力条件分析
6月19日20时成都温江t-logp图(图3),K指数41,SI-1.23,Cape值742.5,能量极不稳定,且水汽条件较好,极利于强对流系统及强降水在此处的生成、发展。
(1)此次暴雨过程为连续性暴雨,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两高之间的高空槽。随着副高缓慢东退,中高纬低槽东移分裂南下,盆地上空不断的小槽经过,700hPa和850hpa的切变辐合,充沛的暖湿气流输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四川盆地发生区域性强降水。随着副高西退,槽东移出四川盆地,盆地上空为反气旋环流控制时,降水也减弱结束。因此,在两高之间的槽、风切变、暖湿气流加强维持等共同作用导致了本次大暴雨天气过程。
(2)通过卫星云图,可以明显看到云顶发展情况,6月20日凌晨,对流快速强烈的发展,再结合水汽云图,观测水汽情况,这对于估测强降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本次暴雨过程中,涡度场的中低层正涡度中心及高空强辐散的配置很好的维持了强降水的产生,同时较高的K指数也表明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永仁,王春国,李跃清.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J].暴雨灾害,2008,12(4):301-306.
[2]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
图3 5、6月19日20时t-logp图
出版社,2000:109-110.
[3]吴建明,郑劲光,吴国平.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1):144-145.
[4]王春国,陈永仁,王卫国.四川盆地非典型暴雨过程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5):540-547.
5结论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初步分析了2013年6月20日成都暴雨天气过程,得到以下结论:
(上接第199页)
枯萎病防治机理的研究中表明,万寿菊杀菌素II水乳剂能够有效杀死尖孢镰刀菌,而在相对较高的浓度如0.8μg/mL以上时,能够完全杀死尖孢镰刀菌,药效足可以持续240h甚至更久,通过改变膜透性、千扰其呼吸强度来抑制尖抱镰刀菌菌丝体的生长;万寿菊杀菌素II水乳剂能够通过降低CMC纤维素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水平而降低尖孢镰刀菌的侵染力,能够通过影响呼吸强度、干扰能量代谢以及改变细胞膜透性抑制甚至杀死尖孢镰刀菌[13]。
【参考文献】
[1]刘新月,李凡,陈海如等.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89-93.
[2]周元,张卓然.说说我国的天然农药[J].大自然,2015,1:13-15.
[3]屠豫钦.天然源农药的研究利用一机遇与问题[J].世界农药,1999,21(4):4-12.
[4]杨普云,熊延坤.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4):37-38.
[5]段永兰,侯金丽.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35-4138.
[6]李敏.哈茨木霉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构建及其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7]谯天敏,罗蓉,朱天辉.南方红豆杉根腐病病原及其拮抗芽胞杆菌的鉴定[J].植物保护,2015,4(16):60-66.
[8]王芳,李静,张欢.青霉菌、放线菌株和石灰水对尖孢镰刀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2):185-189.
[9]刘芸,朱育菁,陈清西等.灰黄霉素对尖孢镰刀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282-287.
[10]刘振海,张海清,霸丽娜.生物源农药宁南霉素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J].作物研究,2009,23(4):265-268.
[11]张兴,马志卿,冯俊涛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5)685-698.
[12]王芳,高瑾,张艳等.白三叶草黄酮含量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3):43-47.
[13]孙芬变.万寿菊杀菌素II水乳剂对西瓜枯萎病防治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14]文刚.绿色防控措施在有机蔬菜种植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4,8(18):31-32.
3结语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绿色防控措施替代化学农药在有机蔬菜种植中使用,防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有机蔬菜质量势在必行[14]。天然农药对人类和牲畜无毒害、生态环保、有利于生态平衡、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广泛应用于绿色防控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农药的产量和数量都有明显增加,生物农药凭借自身的优点和优势将难以被取代[2]。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对全球作物危害严重,对其绿色防控措施的研究非常重要。活体微生物中放线菌、青霉菌、哈茨木霉和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和多黏类芽胞杆菌)等对尖孢镰刀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农用抗生素中灰霉素和宁南霉素对尖孢镰刀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植物源农药中万寿菊杀菌素II水乳剂和大蒜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都是天然农药在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绿色防控中的研究,对天然农药在防控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98农家科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