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辛弃疾生于乱世,自幼在金兵统治下生活,后来参与抗金复国的大业,但终因南宋朝廷的腐败而失败。因此,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为: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本词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他通过赞扬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立功立业的渴望。同时,他也通过讽刺刘义隆的冒进误国,表达了自己反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立场和态度。
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北方金兵大举南侵之际。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积极主张抗金复国,但他的主张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支持。因此,他感到十分忧虑和失望,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悲凉情感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豪放激昂、慷慨悲凉,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他的词中常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首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赞扬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讽刺刘义隆的冒进误国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辛弃疾豪放激昂、慷慨悲凉的词作风格和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高尚情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