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历史和发展
1. 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
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 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3)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4) 社会保障的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 (5) 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
(6) 社会保障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经济体制,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还是一种社
会政策,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P5—P6)
2. 归纳起来,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几个方面,社会保险是
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P8) 3. 社会保障的特点:(1)强制性 (2)社会性 (3)福利性 (4)互济性 (5)保障性 (6)
公平性。(P8—P10)
4. 社会保障方式经历了以下几种方式:
(1) *主从保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社会保障具有了物质基础。 (2) *家庭保障:是指由家庭提供的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家庭既是生产实体,又是消
费实体,是组织生活和赡养老幼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和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单位。
(3) 互助保障
(4) 慈善救济保障 (5) 国家救济保障 (6) 社会保障。(P11—P14) 5.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就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 1834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著名的《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第一种观点(1601年 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它的颁布标志着以法律形式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第二种观点(1883年 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第三种观点(1935年 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P15—P17) 6. 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及水平。 (2)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 (3)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
(4)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及宗旨。(P26—P27) 7. 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影响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2) 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必备条件。
(3) 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互为条件的,社会稳定必
须以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为前提,社会关系和谐的基本条件在于物质利益关系的妥善处理。
(4)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P27
—P28)
8.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1) 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损
害企业甚至国家的竞争力;(2)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最终还会受到损害。(P28—P29)
9. 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1) 社会保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2) 社会保障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之一。(P29)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1.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1) *大同社会论:大同社会的核心内容既涉及到社会制度,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
想,这种思想较之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描述的更为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对社会弱者的庇护精神。
(2) 社会互助论
(3) *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根据仓储后
备论,国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
(4) 社会救济论(P34—P37) 2. 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1) 人道主义:
1) 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弘扬人道思想。 2) 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 3) 作为政治学说和社会思想的人道主义。 4) 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 (2)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3) 生存权思想 (4) 社会连带思想
(5) *慈善思想:慈善即同情和怜悯他人的善举。(P37—P42) 3.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的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模为对象的科学。 内容:
(1)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
(2) 体现社会保障各种关系的上层建筑 (3) 社会保障的管理
(4) 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P56—P59) 4.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
(1) 构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学理论体系。
(2) 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制定一系列社会保障的原则。 (3) 研究社会保障法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体制的设置。(P59—P60)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功能、原则与体系
1. 社会保障的功能:
(1) 化解个人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定。 (2) 缓解贫困,创造更大的平等。 (3) 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 (4) 调节社会供求,促进经济增长:
1) 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稀缺的人力资本。 2) 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
3) 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熨平经济周期。 (5) 调节个人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P68—P70) 2. 社会保障的原则:
(1)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1) 公平原则(保障对象的公平、保障待遇的公平、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2) 效率原则(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率、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效率)
3) 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相结合:公平与效率是相辅相成,公平是以效率为前提,是相对的
公平。
(2) 生存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 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4) 适度性原则(P71—P74) 3. 社会保障的一般模式分类:
(1) 以社会保障的给付标准划分: 1) 受益基准制 2) 缴款基准制
(2) 以社会保障的性质划分: 1) 就业关联制度 2) 普遍保障制度 3) 收入状况调查制度
(3) 以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划分: 1) 社会保险型模式 2) 国家保障型模式 3) 福利国家型模式 4) 强制储蓄型模式
(4)*以社会保障的财务机制划分: 1)现收现付制 2)基金制 3)部分基金制
(5)以社会保障的层次划分: 1)单层次的保障模式
2)多层次的保障模式(P75—P79) 4. 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共性:
(1) 任何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 社会保障是为了解决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服务的。 2) 任何模式的社会保障都需要有经济基础。 (2) 各种模式下的社会保障项目大致相同。 (3) 任何模式的社会保障都具有刚性。
(4) 社会保障模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P79—P80)
第四章 *社会保险
1. 社会保险的地位: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 (1) 这一主体地位是由其保障对象决定。
(2) 社会保险承担的风险最多:包括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的事件,
形成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较为完善的体系。(P102—P103)
2. 社会保险的发展历程:
(1) 社会保险的萌芽:社会保险制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并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步
完善的。
(2) 社会保险的形成阶段:1883年 德国《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形
成,也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3) 社会保险的发展时期:1935年 美国《社会保险法》为标志。
(4) 社会保险的成熟阶段: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也纷纷建立了
以社会保险为主题的社会保障制度。
(5) 社会保险的改革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保险进入改革阶段。(P103—P104) 3. 社会保险的特点:
(1) 资金来源多样性: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及个人。 (2) 权利义务对等性 (3) 社会保险的储备性 (4) 社会保险的互济性 (5) 参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
(6) 社会保险的补偿性 (P105—P106) 4. 社会保险的功能:
(1) 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2) 保证社会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3) 稳定社会的“减震器”。 (4) 调节收入差距。
(5)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P106) 5. 社会保险的分类:
(1) 按照风险项目分类: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死亡
(遗嘱)保险等。
(2) 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方式分类: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3) 按缴费责任分类,社会保险的资金由政府雇主和雇员3方共同出资或其中的两方出
资。
(4) 按照补贴形式分类:社会保险补贴的形式主要有现金补贴、实物补贴和服务补贴等
3种。
(5) 按照领取时间分类:短期补助保险和长期补助保险。(P106—P108) 6.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
(1) 社会保险借鉴商业保险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 (2)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满足不同的保险需求。(P108) 7.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1) 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制度。
(2) 资金来源多元化。 (3) 保障制度规范化。 (4) 管理服务社会化:
1) 社会保险信息和管理服务公开化。 2) 社会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 3) 保险对象社会化管理和服务。(P112—P113) 8. 社会养老保险: (1) 老年风险: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确定性风险,由年老而导致的劳动能力逐渐丧失,
从而失去收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2) ①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是依照国家法令规定,要求符合条件的公民必须参加,由
国家、雇主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基金,对达到法定年龄并退出劳动领域的劳动者提供补偿以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②原则:1)享受老年社会保险待遇同时解除劳动义务的原则;2)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P114—P115)
9. 养老保险的分类:(1)按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措方式:国家统筹模式、投保资助养老保
险模式、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2)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方式划分:现收现付制模式、完全积累制模式、部分积累制。(P115—P118)
10. 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当法定
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患病时为其提供医疗费用帮助和医疗服务,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保险项目。特点:(1)保障对象的全民性(2)医疗社会保险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3)医疗社会保险属于短期性、经常性的保险(4)其他保险项目是以现金支付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而医疗保险则一般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P126—P128) 11. 医疗社会保险的产生:1883年,德国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强制性
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P128) 12. 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1)国家医疗保险模式(2)社会医疗保险模式(3)个人储蓄医
疗保险模式,实行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新加坡。(P129—P132)
13. 失业社会保险的产生:机器大工业阶段,失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P142) 14. 失业社会保险:(1)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
状态。(2)失业社会保险的定义:是指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就业之后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按劳动法规定的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一定数额的失业救济费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P143) 15. 失业社会保险的分类:(1)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2)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3)
失业救济制度(4)双重失业保险制度(P144)
16. 失业保险对象的资格规定:失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使
其重新就业。
(1) 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
(2) 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的,即必须是非本人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3) 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条件
(4) 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P144)
17.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如工
业毒害、生物因素、不良的气象条件、不合理的劳动组织、恶劣的卫生条件等。我国现行法规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共有九大类、115种。(P149—P150)
18.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遭受
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
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证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工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一种社会保险制度。(P150) 19. 工伤保险的特点:(1)工伤保险具有赔偿性(2)工伤保险的待遇比较优厚,服务
项目较多(P150) 20. 工伤保险的原则:(1)无责任补偿原则(2)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3)个人
不缴费原则(4)区分因工和非因工原则(5)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6)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的原则(7)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区别的原则(P151—P152)
21. 生育保险:是指国家和企业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以保
证那些因生育而造成收入中断的妇女和家庭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只能是女性劳动者。(不需要个人缴费,单位缴费) 特点:(1)保障范围小(2)福利性(3)实行“产前和产后都享受”的原则(4)生育社会保险的风险是一种特定的生理活动(5)生育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疾病社会保险的联系密切。(P156—P157) 22. 生育社会保险的享受条件:(1)没有最低合格期限的规定:中国只对国有企业、国家机
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女职工提供生育保险待遇(2)有最低合格期限的规定:主要包括交纳生育社会保险费的年限或期限、就业年限或居住最低合格期,或者以上3个条件的不同组合。(P157) 23. 生育保险待遇:(1)生育社会保险中的产假:生育假期不少于12周(84天)(2)生育
补助金补助的种类分为:①生育补助金②生育津贴③护理津贴(P157—P158)
第五章 社会福利与社区服务
1. 社会福利: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现金补贴和提供服务等方式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各
种需要,并且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制度。(P165)
2. 社会福利概念的内涵:(1)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2)社会福利的目标在
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3)社会福利的主要供给方式是提供服务(4)社会福利的社会性决定了福利的提供是开放式的,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没有任何限制,凡符合条件的人均有资格享受保障。(P165) 3. 社会福利的特点:(1)社会福利对象的普遍性(2)社会福利的多样性(3)待遇标准的
一致性(4)社会福利权力与义务的单向性(P165—P166)
4.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下,发动和组织基层社区成员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的
基础上,为提高社区成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项目。从本质上说社区服务就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实施手段,社会福利的服务保障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的,社区服务是社会福利的延伸,是社会福利保障的具体承载者。(P172) 社区服务 其余的自己要看嘎 !
第六章 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1. 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
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贫困的几层含义: (1) 贫困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
(2) 贫困是由于资源匮乏而是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3) 从根本上说,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P180) 2. 贫困的类型:
(1) 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
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绝对贫困是从人的生存角度出发的。
(2) 相对贫困:是指在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
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低于社会认定的某种水平的状况。相对贫困的出发点不是人的生存所需的最低标准,而是人们之间收入的比较和差距。(P180—P181)
3.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失去最低生活
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P181) 4. 社会救助的特征:(1)权利义务的单向性(2)救助对象的限定性(3)救助目标的低层
次性(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5)救助资金运动的单向性 5. 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依无靠又无生活来源的公民(2)因天灾人祸造
成一时陷入困境的公民(3)虽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收入过少,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公民。(P185) 6.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
助的社会救济制度。(P193)
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基金来源的两个主
要渠道:财政和社会捐赠资助。(P200)
8. 在我国,基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是实施社会救助证制度的基层组织,
也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层组织机构。(P201) 9. 最低生活保障的申报审批程序: (1) 救济对象个人提出申请
(2) 居民委员会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3) 街道办事处对居民委员会提交的调查情况和个人的申请进行审核 (4) 街道办事处审核同意后报区民政局审批 (5) 区民政局审批后报市民政局备案(P201) 这章剩下内容自己要看下嘎~
第七章 社会优抚
1. 社会优抚制度的几层含义:
(1) 社会优抚的对象是社会上具有特许贡献的那一部分人,既包括贡献者本人,也包括
有贡献者的家属。
(2) 社会优抚工作是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3) 社会优抚的保障水平较高。
(4) 社会优抚是一种荣誉性的社会保障措施。(P214) 2. 社会优抚的内容:
(1) 死亡抚恤,是优抚保障制度中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政府按规定向遗属提供的。 (2) 伤残抚恤,是国家依法对现役伤残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保障其生活的资金和服务性的
特殊保障项目。
(3) 社会优待,是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规定和社会习俗对优抚对象提供资金和服务的优
待性保障制度。
(4) 退役安置,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使之重返并
适应社会的一种优抚保障制度。
(5) 社会褒扬,是指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优惠照顾措施以及授予优抚
对象的各种荣誉称号、节日的慰问和表彰,表达人们对优抚对象的敬意,提高优抚对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P215—P216)
3. 社会优抚资金的来源: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其次是社会募集,即企业、团体和个
人的捐助,再次是个人投保,也是优抚资金的来源。(P216)
第八章 社会保障基金
1. 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1)企业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2)基金运营收益(3)国家
财政补助(4)其他渠道:①发行福利彩票②社会捐赠③服务收费(P226—P228) 2.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1)缴费方式,包括统筹缴费和强制储蓄(2)征税方式,即
征收社会保障税 这两种方式都是依法强制征收。(P232) 3. 社会保障的基金的投资原则:(1)安全性原则(2)赢利性原则(3)流动性原则(4)
社会效益原则(P239—P240) 4.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1)银行存款,存款比例不得低于10%(2)政府债券(3)
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4)房地产(5)股票,不得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P240—P241)
第九章 社会保障水平
1.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
低程度,常常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P252) 2. (P255—P257)自己看下 3. 社会保障水平确立的原则:
(1) 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 低起点,稳步发展,重点突出
(3) 保护和激励相统一的原则,立足于保护与激励的统一,也可以使社会保障体系实现
低起点、高效率
(4)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确立要有战略眼光(P257—P258)
4.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是在适度上限值和适度下限值之间,即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下
线<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上限 (P262)
第十章 社会保障管理
1. 社会保障管理:是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通过一定的机构和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
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它是政府的一项基本的社会管理职责,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一种社会事务管理活动。(P270) 2. 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1)依法管理原则(2)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原则(3)效
率原则(4)与社会经济整体协调一致原则(P270—P272) 3.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 社会保障管理主体——管理机构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是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
(1) 按照管理机构的权限来划分:高层管理机构、中层管理机构、基层管理机构
(2) 按照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业务范围来划分:社会保障行政主管机构、社会保障业务经
办机构、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社会保障监督机构
(二) 社会保障管理客体——管理内容 (1) 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2)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包括基金的筹集、运营、支付3各方面的内容
(3) 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保障对象是退役者、鳏寡孤独者、失业者、生活困难者、伤
残者等
(三) 社会保障管理的方式
(1) 按管理权力的结构分布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2) 按政府介入程度划分为政府直接管理方式、半官方自治管理方式和商业保险管理方
式(P272—P279)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 保障法的特征:
(1) 社会保障法系统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 社会保障法系统是一个规范性的系统
(3) 社会保障法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分工协调的系统(P292—P293) 2. 社会保障法的功能:
(1) 社会保障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和保障
(2) 社会保障法是保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 (3) 社会保障法是当前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P294—P296) 3. 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原则:
(1) 人本位原则,这是社会保障立法的出发点。 (2) 普遍性和区别性相结合的原则 (3) 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 (4)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5) 公平优先原则 (6) 集约原则
(7) 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原则(P297—P300) (8)
这章剩下内容自己看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