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何伟健 吴思远 梁熙维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1.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三是损害他人财物, 比如用暴力抢走他人的东西。[1]
1.2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攻击性行为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在其形成原因上,也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笔者认为,环境作用才是造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心理环境
[1]挫折[2]的产生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当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时,遇到障碍,挫折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挫折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攻击性行为。虽然挫折可以引起攻击性行为,但不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必要条件。
[2]社会中无意识的学习
现在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因子,儿童对这些因子的吸收良莠不分,这对儿童攻击性行为
的产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班杜拉[3]1961年和1965年的两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模仿平常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如果在他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当时,没有任何成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那么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在这个孩子身上会逐步提高,将来发展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社会评价和指导也对攻击性行为的再次产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心理成长因素
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这个时段是人在生理上的断乳期,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震撼不亚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所造成对人的震撼。3岁之前,孩子在心理上同父母处于一体状态;3岁以后,他们开始能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想自己独立行动。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
教育环境
在六岁之前,人这一生所需要的习惯、态度、发展倾向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成功的,这与儿童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1]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常遇见那种父母很难管带的婴儿,他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抚养者针对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特点,采用严格的控制手段,让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性格特征,表现出攻击倾向。
[2]在3岁后,学校成为儿童的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儿童在教学生活上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教师会逐步培养儿童之间的合作性,却在经常采用 “谁坐得最好”、 “看谁跳得最好”等语言时,不经意强化了儿童的争强好胜心理和挑战行为。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攻击性与竞争性只是一墙之隔,因为有竞争精神的人拥有一种善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这种“攻击”是有限度的,但是超出后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可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的一些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了解它,并寻找原因,积极矫治。
2.以儿童为对象,针对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如何解决进行教师﹑家长为主体的不同教育方法。
儿童3岁后,生活中心开始从家庭为主转为家庭与学校并重,群体环境对于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也凸显了许多,这时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教师更应该多关注攻击性行为。
2.1正确的教育观
对待儿童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儿童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教师自己的好恶影响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采用温和、安静的爱的教育,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善良、耐心、合作、谦让等品德,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用冷漠的态度,歧视的眼光,粗暴的对待有过错的孩子,应该将其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的教育,引导,避免儿童从教师的行为中学会敌视他人,冷漠等不良的情绪情感。
2.2减少环境刺激,让儿童学会理解和思考
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说过,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要加强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教师应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材料,活泼多样的形式,例如:观看录相、表演、谈话等,设法让儿童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且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因为儿童对自己的过失行为缺乏反省能力,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4] 等途径让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达到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避免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2.3树立良好榜样,或教给儿童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矛盾的方法
儿童最擅长于模仿,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使儿童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教师在处理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时,不能简单的呵斥或简单体罚,这样只是在强化儿童对攻击性的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表明儿童处理矛盾和进行沟通是缺乏方式方法,所以多教给儿童一些正确的处理矛盾和进行沟通的非攻击性方法,才能让儿童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
2.4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某些儿童经常受到攻击,教师不能永远保护他们,解决根本的办法⑽只有教给他们如何防御攻击的能力。当你意识到别人要攻击你时,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推开他(她)的手。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要向攻击者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必要时适度的反击。这样既能引导儿童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到了挫折,让攻击者觉得自己受到了抵制,不被接受,加上教师的批评,攻击者会开始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下次受到攻击时也不再退缩了。
2.5避免无谓等待,合理安排一日活动[5]
儿童一日活动的安排,应该动静结合,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保证儿童各个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减少冲突的发生。避免无谓等待的出现,造成儿童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从而减少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2.6真实的情感体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应让当事人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空谈道理,不能让儿童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也解决不了问题。如:当儿童咬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疼痛。自由阅读活动时,多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看的时候,你如果想看,要和别人商量:“我们一起看吧!现在你看,呆会给我看会好不?”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分享和谦让环境,让儿童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
2.7解决行为习惯
在一定认识和情感体验基础上,教师要解决好行为习惯的问题。由于儿童意志比较薄弱,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让儿童在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
儿童期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8家长在家庭中应扮演的角色
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家长应该给予教师适当的配合,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态度,使儿童不至于在行为和思维上造成混乱,同时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当然,家长不仅需要配合教师,自身也应该对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教育[6]。针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1、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一个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会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身边的人也充满着攻击感。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能给予儿童一个良好的榜样。美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心境,调节孩子的不良情绪。
2、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当孩子们表现出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时,父母应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活动、游戏及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去作切合实际的探索。儿童的各种感情积极的,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能为他们提供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感情的途径,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3、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各种情绪。父母要允许儿童说出他的不同意见,表现他的不满情绪。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用一些儿童感兴趣或能让他平静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4、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些儿童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因为缺乏表达自己愿望的能力,缺乏合适的自卫能力。有些敏感、防御过当的孩子,还将别人的友善接触误以为是攻击,父母就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解释别人行为。
5、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当儿童试图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或目的时,父母绝对不可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让孩子得到满足,这只能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就可采用暂时隔离法,对他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当他出现合作性行为时,给予奖励。
6、净化周围环境。将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放置在没有攻击性行为的环境中,让他们受环境和环境中楷模的影响,可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7、不可体罚。体罚给予儿童的是一个反面示范教材,只能让儿童更加推崇暴力,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
8、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等,增加运动量,消耗儿童过于旺盛的体力和过剩的能量。饮食方面不要过多提供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以防产生过剩的体力和能量。
4.总结
不管老师和家长采用哪种方式来帮助儿童纠正攻击性行为,重点在于以儿童为中心点,改变其周遭环境,减少环境的刺激(人文环境,学习环境,心理环境,生理环境),让儿童拥有一个美好童年的同时,拥有一个璀璨的明天。给予儿童适当的关心,不忽略小事的重要性,将小事情分析清楚,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儿童期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你留给孩子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兴.浅析儿童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
[2]L.杜布、N.米勒、O.H.莫勒、R.西尔斯合著.心理学名人词典,《挫折和攻击》[EB/OL]. http://whpsy.com/person/d/Dollard.J.htm
[3]张源侠、骆丽萍等编著《.实用心理自我疗法》[M].湖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4]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M].湖北出版社,2000
[5]名家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关键期,首先要认识理解孩子[EB/OL].http://www.edu06.com/info_Show.asp?ArticleID=4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