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教学三部曲

来源:一二三四网


阅读教学三部曲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话道出了书籍之于人类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正是阅读传承着人类的历史。滋养着千千万万的生命。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随着时代的变迁。引领着学生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曲折前行。

阅读教学之请君入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外乎是以教学参考或标准答案为依据,一步步地带着学生准确地寻找出预设问题的答案。在这里,文本变成了考试的工具,教师如轻车熟路的老向导,领着学生走向那无边无际的题海。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是忠实的听众和记录者。原本属于师生与文本的富于生机的心灵对话的阅读,变得索然无味。

在这种模式下的阅读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消极阅读。学生、教师都被教学参考、标准答案遥控,真正的阅读怎能实现?面对文本,学生几乎没有自由赏析、随心评价的权利和机会,不过是时时以答题者的身份揣摩标准答案。文本幻化成一道道的试题,学生为答题而读而思,游离于文本之外。无法进入其中。更不要说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了。

阅读教学之柳暗花明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视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学生是释读文本的主人。这一点从教材的取用上充分体现出来了。新教材有多种版本,如人教版、社科版、河大版、苏教版等等,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选取。这些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加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这些文本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两篇文本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将困难分解,一步步克服。《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这三篇文本引导学生思考生命,领略生活情趣。这些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世界有着许多相通之处。那么,学生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创新,质疑文本,多角度思维,赋予文本以时代气息。使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时空,期待着广大的师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教学之润物无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随之而来的。是阅读教学方向、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总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独立阅读中学会随着自身阅历的丰富发展来体悟、阐释文本,实现个性化阅读,展示独特的个人思想。

阅读教学方向的变革,必然带来阅读教学方法的改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成为阅读教学的主导。具体表现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文本的解读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然而,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无形的过程。那么,阅读教学如何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呢?我反思自己多年的从教生涯,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作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应该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每节语文课都要自己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字词障碍。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自习课、课堂教学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自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读书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接触、理解、赏析、迁移的过程。

再次,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课本及推荐阅读篇目。相对于文学,简直如同汪洋中的一朵浪花。学生必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同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此外,读书质疑、联想创新等习惯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思考,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将文本的内容、情感内化为自身的体悟。

第二方面: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形成“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在同一文本面前,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理解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文本。虽然教师在知识程度、理解水平、解读能力等方面高于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否定学生的理解。教师应该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平等互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文本的丰富内涵。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共识。并允许差异的存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地表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和学生就像朋友一般。交流阅读所得,相互推进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研讨,在自由的空气中与学生享受文本之美。展示思维成果,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表现自我、拓展创新的平台。潜移默化中,阅读教学就会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并最终实现生活的回归。

第三方面:走进生活,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这些内容的设置。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愿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我们的阅读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