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案
第1节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江苏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22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经历分析、判断和预测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验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通过身边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集体氛围里及不断的成功的探究中进行自我肯定,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1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其在实际事例中的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
例1的挂图。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本例题图片。
谈话:同学们请看图片,这是张小楠把自己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髙数据制成的统计表,你们想看看她的身高是怎么变化的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围,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2.分析统计表。
谈话:你们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
学生意见预设:6岁时116厘米,7岁时118厘米,8岁时121厘米,9岁时126厘米……
从6岁开始,她的身髙一直在增高……
3.揭示课题。
教师边出示统计表边说:为了便于分析,她还绘制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此段是为了揭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都能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找到吗?(能)
那她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能看到张小楠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最低、最高身高,哪个年龄身高增长得快)
3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渗透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们能从图上看出哪个年龄身高增长得快,哪个年龄身高增长得慢吗?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就分析身高变化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为什么?
2.联系生活举例。
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可能会说: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可根据学生的介绍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那我们是否需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呢?
看图,你们知道一个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设计意图:适时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接受他人好的意见或想法,内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但学生的想法可能比较零散,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调控,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髙数据稍高一些。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和必要的讲解,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能有—定的感知;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统计图的结构,有助于提高读图能力,也为学生根据数据进行筒单制图打好基础。
三、制作统计图
5
1.完成“练—练”。
谈话:事先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并制成了统计表。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利用事先制成的统计表介绍数据)如果将他们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
设计意图:利用贴近学生自己生活的数据,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更有兴趣。学生通过尝试作图和相互交流可以逐步掌握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师指名展示制成的统计图,同学相互评价并改正,重点关注所描的点的位置与纵轴上的标尺是否对应。
统计分析:你们从这张统计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们有什么想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什么收获?掌握了什么本领?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
五、课后作业
1.将自己6岁至今的体重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几年的体重情况。
6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2节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江苏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的分析和预测。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
情感态度
7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难点: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具学具
例2挂图。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李小洁同学为了了解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性能,做了一次对比实验,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我们一起看看好吗?
二、学习新知
1.分析统计表,获得信息。
师同学们,通过这个统计表,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8
学生自由回答。(0分钟时,都是95度;30分钟时,不锈钢保温杯是90度,陶瓷保温杯是74度……)
2.完成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通过统计表不能直接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李小洁又想到了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可是她只完成了部分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接着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
3.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统计图,看看这幅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有两个图例,有两条折线。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像这样的有两条折线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你们能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问题吗?
(1)实验开始后的第60分钟,两个杯中的水温相差多少摄氏度?第120分钟呢?
学生回答:60分钟时差26度,120分钟时差27度。
(2)不锈钢保温杯中的水温下降到70度大约经过多少分钟?陶瓷保温杯呢?
9
学生回答:不锈钢保温杯大约需要120分钟,陶瓷保温杯大约需要30分钟。
(3)哪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好一些?从图中你们还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不锈钢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好一些,从图中我还知道陶瓷保温杯的温度下降很快,120分钟时就接近下降一半的温度了。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有哪些特点?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自主探究,巩固强化
完成页“练一练。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实验的结果与你的预测相同吗?与同学交流小组实验的结果。
②如果适合饮用的水温是18~45℃:,两个容器的水各从第几分钟开始饮用比较合适?
10
师提示: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统计时间;②图例;③描点、标数;④连线。)提醒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不锈钢杯各个时间点温度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陶瓷杯各个时间点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你们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2题。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