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营经济转型与制造业服务化——2011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暨中国民营经济创新论坛会议综述

来源:一二三四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 民营经济转型与制造业服务化 2011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暨中国民营经济创新论坛会议综述 陈敏菊 李秉强 王呈斌 (1.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台州 318000;2.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浙江台州 318000) 2011年8月2O一22日,由《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 阶段,应该通过措施安排以加快民营科技园的升级换代。 部、台州商人研究会、台州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宁波大学联 合举办的2011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暨中国民营经济 创新论坛在浙江台州成功举行。参加论坛的有8O余所高等院 校的专家学者共140余人,收到交流论文199篇,会议收录论 文109篇。本次论坛从民营经济发展困境与对策、民营企业发 创新是民营经济得以维持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而 科技则是创新产生的关键要素。台州学院的方永艳和王呈 斌基于浙江l1个地区的数据,比较分析了台州科技企业的 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温州大学的贾晶茹等人建立了 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 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协调。台州学院 的周兆透分析了“温台”模式下的区域创新现状及其存在 的问题,并对“温台”模式背景下的浙江地区如何建设区 展、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一、民营经济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域创新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四)提升民营经济的对策 我国民营经济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竞争力,因此有 必要多维度对发展现状进行考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朱长丰 认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是重新构建民营企业竞争优 地方政府认清在民营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有利于 纠正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华中科技大 学的陆锦周认为,要明确界定政府的角色,武汉大学的李 势,而民营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因素,并 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启示,具体包 括市场结构重构、产业集群改造、区位环境营造和四个转型。 (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武 汉大学的丁霞认为,我国必须加快突破内部和外部制约瓶 颈,以战略转型促进民营经济壮大发展。中科院的陈真玲 政认为,政府应从机构、职能等方面加快自身变革,切实 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发 展绿色GDP和可循环经济,进而强化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 体系中的支撑效应。 此外,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考察了民营经济如何发展 问题。宁波大学的邓启明从投资规模、投资领域、投资方 式等三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赴台投资现状,从微观和宏观 两个方面论述了赴台投资的目的,并分析了赴台投资的利 和王新玉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政府投资与民间 投资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依靠政府 投资来启动民间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是有效的。 台州市社科院的汪小倩认为,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 弊因素,且从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赴台投资的配 套措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王雅婷和杨楠探讨了国有股 权资本与民营股权资本变化趋势,认为中国保险业民营化 进程呈现出“国进民进,民进快于国进”的特征。 开发展环境的支撑,包括各种硬环境和软环境。 (三)民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创新 转变增长方式是民营经济得以稳健提升的必经之路。 台州市社科院的夏建国和武汉大学的夏碧莹以吉利控股集 团为例,指出了民营企业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武 汉社科院的李春洋认为,民营科技园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 】1O 二、民营企业发展研究 【一)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需要加以破解 以推进转型升级。上海海事大学的肖祥鸿和任声策分析了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借鉴日本民营企业发展经验,提出了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 措施安排。 积极走出去是民营企业突围国内市场相对受阻的重要 渠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杭言勇和周江结合典型案例探 讨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抱团”国际化的基本途径。温州 大学城市学院的潘益兴和潘秀香分析了浙江民营企业国际 化的现状及困境,考察了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外部环境的变更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东华大学的甘昌盛在食品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分析了食品企 业竞争力战略的缺陷性,提出了民营食品企业如何提升对 环境影响的竞争力的相关措施。武汉大学的陈寅雅分析了 金融危机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影响,剖析了制约民营企业发 展的成因,提出走集约化生产道路是浙江民营企业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民营企业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燕山大学的梁寒 冰和刘芬芬基于三重螺旋理论,分析了政府、企业家与科 技型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 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随 后,从人才、融资和支付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人力资本的相对不足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陈松林在分析人才供给不足的外部因 素、内部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了企业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提出了吸引、选择和发展(简称ASD)的人才管理体系, 期望以此解决民营企业人才困境。 努力解决融资难题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稳健发展相当重 要。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的陈敏菊认为,小企业融资是一个 经济难题,且银企间的信息障碍是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 因,而浙江泰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经验存在推广的可能性, 台州学院的谢汪送和香港城市大学的李骋在分析该银行后 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上海海事大学的高劲以浙江泰隆银行 和台州商业银行为例说明了民营中小银企可实现的良性互 动关系,并论证了民营中小银行和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关系 的路径。上海大学的路璐采取博弈论分析了借贷过程中的 银企关系,结果表明市场行为基本无效,但政府的外力作 用可助使银企实现双赢。东华大学的王千红基于金融供应 链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业务“脱出”与“重建”的内生机 理,并探讨了如何解决银行发展困境和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瓶颈。 如何有效规避支付风险是中小民营企业必须面对的难 题。台州学院的卢立伟等人在分析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以及各种支付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 的相关数据探讨了企业规模、资信状况和理想支付方式三 者之间的关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周江和杭言勇以浙江 中小民企为例,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国际结算风险的负面影 响及“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趋势,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剖析 了国际结算风险增加的原因。 (三)民营企业的运营绩效 要考察运营绩效,相对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必不可 少的。江苏大学和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张华和沈辉辉从我国 民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现状出发,构建了民营企业业绩评 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民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应用步骤及 适用条件。哈尔滨商业大学的谷丰和张林运用DEA等绩效 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透过财务状况能有效地考察民营企业的运营状况。嘉 兴学院的王喜利用2009--2011年6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 季报数据分析了成长性和银行信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商业 信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长性与银行信用和创业板上 市公司的商业信用正相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袁桂秋和 胡佐通过构建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分析了国有与非国有 企业的经营行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在经营 过程中较国有企业更加积极、主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 王永东和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吕列金认为,大量的关联交 易是民营企业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主要渠道,通过构建关 联交易关系与隧道行为动机的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二者的 关联性。 (四)民营企业家族管理 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存在着一个共性难题,即如何有效 处理好家族管理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的余元明认为,家族 式管理已不能满足我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建立 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应成为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点,而我国民营企业特殊的成长背景使得民营 企业难以真正实现现代企业管理。 代际传承是家族企业能否顺利交接必须解决的一个根 本性问题。台州学院的王呈斌通过对台州市235家家族企 业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企业特征对代际传承的影响。结 果表明,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家族企业,在传承对象和 继承人标准选择上更具前瞻性,部分家族企业已经考虑直 接向职业经理人传承;成立时间与传承时间存在一定负相 关,特别是部分成立时间超过l 5年的家族企业,在传承安 排上存在短期化现象。 (五)民营企业创新 民营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应该积极推进创新以提升 竞争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何静认为,加快体制机制创 新以夯实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 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金融体制创新以营造宽松的金融环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 境。台州学院的邓志敏认为,浙江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需 从创新资源的整合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改进 浙江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是民营企业维持强劲竞争力的必 要路径。温州大学的杨焕春构建了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者、 创新机会、创新资本和创新环境等四因素组成的创新系统, 论述了创新企业家具备的条件和创新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因 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楼建伟以知识分享为中介,提出 了企业领导行为与员工创新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关系导 向和变革导向的领导行为能促进员工创新和知识分享,但是 任务导向的领导方式会阻碍知识分享并限制员工创新的积 极性。 (六)民营企业产业集群 为有效测度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应构建相对完善的产 业集群指标体系。杭州师范大学的康胜和金波认为,中小 企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协同和演化的复杂性系统, 他们运用复杂系统解析了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相关 问题。 产业集群要稳健提升,发展方向是关键。台州学院的 张明龙和浙江财经学院的张琼妮认为,台州的制造业正由 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且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系统 制造技术、省耗绿色制造技术等制造技术应该成为台州产 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方向。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考察了民营企业如何实现 稳健发展。东华大学的李廷和陈淑英实证分析了我国纺织 企业选择新建和并购转移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 纺织企业技术水平越低和转移的东道国经济自由度越高, 更容易偏向选择并购的模式进行转移。浙江农林大学和西 安交通大学的程博等人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解析了企业并购, 提出了基于企业家能力的文化融合模型。 三、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会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 较强的前向和后向反馈绩效。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段炼等人 分析了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黑龙江省服务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 数和敏感度系数,并以此为据提出应优先发展的领域。台 州学院的陈国栋讨论了设计服务业的含义、成长机制和该 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浙江工商大学的陈娟和肖欢明在分 析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服务业内部各行 l12 业间的比重结构,并考察了各行业与服务业整体之间的关 联度。 (二)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对服务业产生较大的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黄庆阳和邵 志华在分析台州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科学规 划引导、聚集政策合力扶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带动、 新型城市化建设助推、“五大”工程实施等推进台州制造业 转型升级。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有助于破除经济发展 的相对困境。台州学院的李秉强认为,浙江经济发展陷入 了相对困境,有必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反哺制造业来实现 转型升级。从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 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等方面,李秉强提出 了生产性服务业反哺制造业转型的措施安排。 产业融合发展能在不同产业间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 浙江师范大学的肖金萍认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的互动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渠道,政府 应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提档的重要途径。 哈尔滨商业大学的金明华等人分析了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化 战略问题,认为企业要根据其所处环境和自身特点来选择 合适的服务化模式,以确保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的顺利实 施及企业整体绩效的顺利提升。浙江树人大学的余克艰认 为,生产性服务应从制造业分离外化成为独立的专业服务 企业,且服务企业应该形成一定的集聚,以提高制造业和 生产性服务业的运行效率。 (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否实现了协同发展,有必要通过实 证分析来检验两者的关联性。台州学院的唐东会利用浙江 省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各类服务业对浙江制造业竞 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 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处于“三荒两高”状态,即人荒、 钱荒、电荒、高成本、高税负,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升 级以及向服务化转变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从 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考察。本次论坛立足于探究在民营 经济转型升级中如何推进向服务化转变,在促进理论与实 践有效对接的同时,积极安排企业家与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并打造产业集群产学研联盟,为民营经济在转型阵痛期有 效实现调整提供解决方案与平台。 (责任编辑:杨万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