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腊八粥》的教学设计

来源:一二三四网
《腊⼋粥》的教学设计

《腊⼋粥》的教学设计

  《腊⼋粥》是沈从⽂先⽣早年的⼩说《腊⼋粥》的前半部分。全⽂围绕“⼋⼉”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粥的情态、⼼情,展现了⼀幅淳朴、和睦、温馨的⽣活图景。下⾯是⼩编为你整理了“《腊⼋粥》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腊⼋粥》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  3、学习⽂中⼈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物动作,语⾔和⼼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中⼈物的动作,语⾔和⼼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  教学难点:“⼋⼉”⼀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读题导⼊

  今天,我们学习《腊⼋粥》请⼀个同学来读⼀下课题。  ⼆、初读课⽂

  1、指导读课⽂,注意读准字⾳。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跟着读。  3、这篇⽂章围绕腊⼋粥讲了⼀体什么事?  4、学⽣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圈划批注

  1、⽂中的主要⼈物是谁?—“⼋⼉”

  2、“⼋⼉”这个⼈物并不是⼀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章中有关腊⼋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然段写的:“把⼩⽶,饭⾖,枣,⽩糖,花⽣仁⼉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锅,让它在锅中叹⽓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样⼉,闻闻那种⾹味,就够咽三⼝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碗⼤碗地装着,⼤匙⼤匙朝⼼⾥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粥  沈从⽂  主⼈公:“⼋⼉”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腊⼋粥》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抓重点词句、分⾓⾊朗读等感悟课⽂。

  2、通过⼈物动作、语⾔和⼼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内容,感受⼋⼉的⼼理活动的变化,体会⼋⼉⼀家的其乐融融。

  3、学习⽂中⼈物对话的描写,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结合⽂章对⼈物细致描写,体现⼈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字⾥⾏间中体会⼋⼉对腊⼋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读课⽂回忆:课⽂讲了⼀件什么事?  ⼀、读课⽂回忆:  ⼆、精读品味:

  (⼀)1、快速读课⽂第⼀⾃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学⽣汇报,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们吃粥的感觉,感受腊⼋粥的美味。  读了作者笔下的腊⼋粥,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对美味的腊⼋粥,⼋⼉有什么表现呢?读课⽂2—19⾃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的句⼦,想想这些句⼦分别属于什么描写?  2、反复品读这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运⽤我们学过的语⽂学习⽅法进⾏学习,简单做下批注。  3、学⽣交流汇报:  A、盼粥:

  1、抓住⼋⼉⼼⾥活动的直接描写,“喜得快要发疯了,指导朗读。  2、⼋⼉语⾔、动作、神态的描写。

  抓住关键词。“松劲“急红了”这样神态的描写,体会⼋⼉的迫不及待。  B、等粥:从⼋⼉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天真、贪吃)  C、猜粥、看粥:

  看了粥后⼋⼉⼼⾥会怎样想?  三、回读感悟:

  1、回读全⽂,谈谈⾃⼰读了《腊⼋粥》的感受。  2、读读⾃⼰喜欢的句⼦和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拓展阅读:  阅读全⽂《腊⼋粥》

  《腊⼋粥》的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章选⾃沈从⽂先⽣早年的⼩说《腊⼋粥》的前半部分,全⽂围绕“⼋⼉”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粥的情态、⼼情,展现了⼀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学习者特征分析⼤部分学⽣⽐较容易接受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较积极,参与学习的⾯⼉⽐较⼴。  教学⽬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

  3、学习⽂章中⼈物的对话描写。  教学⽅法:

  看图法、合作法、⼩组活动。  教学过程

  ⼀、看图导⼊:

  1.请学⽣说⼀说对“腊⼋”或腊⼋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粥》这⼀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初读课⽂:

  1.学⽣指名读课⽂,边读边标记⾃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的词语。  2.正⾳,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

  1.学⽣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读,教师巡视。  3.学⽣汇报:

  第1⼩题:练习概括课⽂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中的主要⼈物,围绕“妈妈”和“⼋⼉”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题:这⼀题旨在训练学⽣对“⼋⼉”这⼀⼈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章⼤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公“⼋⼉”⾝上,因为他的⼼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章随处可见“⼋⼉”急切想吃腊⼋粥的情形。  第3⼩题:全⽂围绕“⼋⼉”全家吃妈妈熬煮腊⼋粥的经过,展现了⼀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物特点:

  1.“⼋⼉”是个怎样的孩⼦?结合⽂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交流。

  3.⽂中的母亲呢?⽤刚才的⽅法。  4.师⽣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分⾓⾊朗读。  2.通过揣摩⼈物⼼理,联系提⽰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  3.组织朗读⽐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朗读给家长听。  2、学⽣⾃由读课⽂。  板书设计

  腊⼋粥  沈从⽂  “⼋⼉”、母亲  其乐融融

  《腊⼋粥》的教学设计 篇4  ⼀、创设情境,导⼊课⽂

  1、请同学们分成男⼥两组⽐赛,在每组每⼈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活动)

  2、⼀碗碗热⽓腾腾的腊⼋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数动⼈的往事,勾勒出了⼀幅幅动⼈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然的馈赠,粘粘的腊⼋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浓浓的.情,深深的谊,⼀切融化在粥⾥,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的⼩说《腊⼋粥》。

  板书:腊⼋粥沈从⽂(解读“腊”字)  ⼆、听读录⾳,整体感知  1、检查⾃学效果(⽣字词)  糖唾沫浓矮亦胀

  2、思考课⽂:围绕“腊⼋粥”这⼀线索作家沈从⽂为我们讲了⼀个怎样的故事?能否⽤⼩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中的“⼋⼉”对腊⼋粥怀着⼀种怎样的⼼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对腊⼋粥的这种感情的?从⽂中妈妈与⼋⼉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是个怎样的孩⼦?(播放录⾳,标清段落)本⽂围绕⼋⼉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粥的经过,展现了⼀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家⼈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粥—盼—想—猜—看—吃腊⼋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部分:

  1、作者写吃腊⼋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的状态?

  “⼩⽶、饭⾖、枣、栗、⽩糖、花⽣仁⼉”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是⼩型的农业展览会。”(⽼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粥的⾹甜诱⼈、美味可⼝,为下⽂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碗⼤碗,⼤匙⼤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们对腊⼋粥的喜爱的?

  过渡:⼀碗碗美味可⼝的腊⼋粥会让⼩孩⼦、⼤孩⼦和⽼孩⼦馋涎欲滴,住⽅家⼤院的⼋⼉正是这众多喜爱腊⼋粥中的⼀员,那么⾯对甜甜、腻腻的⼀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先来学习盼腊⼋粥和想腊⼋粥这两段情节。

  (第⼀句就采⽤了排⽐修辞⼿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对腊⼋粥的态度,以点带⾯,说明腊⼋粥所有⼈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粥的状态“叹⽓”,闻腊⼋粥的⾹甜诱⼈、美味可⼝。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的视觉,嗅觉。第⼆句则⽤拟⼈的修辞,形象地把腊⼋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如⼊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呢。  )

  3、学⽣⼩组讨论,教师加以⼩结。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