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基于真实语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来源:一二三四网
课改专栏

【编者按】

明确了语文的目标与任务,为语文教学指明了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

方向。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如何在教学中做好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探讨初中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施策略,重庆市教科院中语组于2018年3月1日组织召开了“重庆市中学语文教研工作例会暨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研讨会”。会上呈现了课例,举办论坛,编辑整理形成了下列的一组文章,呈现出来,就教于大方。

论基于真实语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重庆市璧山区八塘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其间两次提到“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足见其重要性。

什么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呢?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在自然状态下,能够满足个人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审美、人际交往和学习,涵盖听说读写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情境。诚如郑桂华教授所言: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习得性,习得性活动的关键就是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中,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起适应生活需要的语言能力和品质。而现代学校教育机制下的语文学习处在一种非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模式中,这种人为设计出来的教室、教材、课程目标和内容、评价方式,脱离自然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在教学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是一种“学得”,与自然状态下的“习得”有所差距。为弥补“学得”与“习得”二者的差异,提高语言实践活动的效率,需要尽可

一、应用交际思想,还原生活情境

言语的本质是交际。作者写文章是为了与读者交流,呈现他眼中的生活情景,传达他感悟到的情思。而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中的人物,也同样是处在特定的现实及交际情境中。通过交际情境的分析和生活场景的还原,在文本语言与生活常态的比对观照下,我们自能揭示语言的奥秘。

比如《背影》一文中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以生活常理推论,父亲给儿子去信,说”我身体平安“,是为了让儿子放心,免得担忧。但接下来就与生活常理有点悖离了,前面刚说完平安,后面马上说不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且到了“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的境地,这就有点奇怪了。不仅如此,接下来更离谱。充其量父亲的病就是我们所说的肩周炎,不是什么大病。但之后一

陈家尧

张朝光

能将学校这种非真实的语言情境尽可能贴近生活,使之“真实化”,以更好地激发言语动机,进行更有实效性的语言建构,以满足未来生活需要。如何才能做到在教学中让语文情境“真实化”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2018年第5期

11yuwenjiaoxueyanjiu

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则有点危言耸听了。父亲写这样一封处处“矛盾”的信,意图是什么呢?原来他是在借病痛向儿子传达思念和期望父子相见的强烈愿望;也是在向儿子示弱,表达和解之心。将文本与生活对接,并基于生活进行逻辑推论,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建构起文学作品中语言描写的一种技巧,即选择那些不合情理的矛盾性语言,可以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

二、依据人际交流,定位文本功能

不同的文本,呈现不同的样式;不同的样式,发挥不同的功能。如为了传达个人对生活的情思,作者会选择审美性作品;为了交流信息和观点,作者会选实用类文本,如新闻、报告、科普小品、杂文、随笔、非连续文本(清单、图表)等。因此,建构语言必须要关注文本的功能定位,如对信息类文本,我们更为关注的不是语言的美,而是语言的简洁、准确、得体;而对诗歌散文类文学作品,语言的美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注重情感的含蓄蕴藉。可以说,在词句的经营上,在篇章的结构上,文学作品与实用类文本有着巨大的差异。

那么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如在《中国石拱桥》中,描写卢沟桥的狮子的一段文字:“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百态,惟妙惟肖。”这段文字重在展现狮子的形态,句式整齐,简洁明了,语势快捷。

而散文《卢沟桥,永远的记忆》有这样一个片段:“夜晚来临,卢沟桥氤氲在蒙蒙的夜色中,桥下永定河水静静地流淌,桥上501头大小形态各异的狮子从头至尾守卫着这座古老的石拱桥,头上是一望无际的天空,那轮从古至今的让诗人咏怀的月正恬静地照着人间,或明或暗,或圆或缺,别有一番风味。”这篇散文对卢沟桥的石狮子一笔带过,但传达出的却是一种悠久、悠远、恬静的情绪,句式长短不一,语速舒缓。

2018年第5期12如若让读者随意选择,相信大多数读者会喜欢第二段文字。但若将这一段文字置于《中国石拱桥》中,显然不太适合。长久以来,我们过于偏重文学性的语言建构,而忽视了信息类的语言建构,这是不对的。在未来的生活中,总结、报告、论文之类的写作主要依靠的是信息类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应指向于合格公民,而非文学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主张弱化文学性语言的教学,只是强调需要加强信息类语言的教学。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必须基于文本的功能。不同的文本功能,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概括,生动与简明……各美其美,依需要而定。从这个角度说,只有最适合的文字,没有最好的文字。

三、立足学以致用,整合建构运用

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的学习一定是基于语用的学用结合。语言学习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在体验分析中理解文本内容,在品析鉴赏中发现语言规律,在实践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在反思扩展中沉淀语言素养。

如李森祥的《台阶》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文字表达了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向往,其中三个“摇”字,运用“旋造”修辞,实虚相生,嫁接组合。然后我们将之运用于生活表达:秋风吹啊吹,却吹不散我心中深深的惆怅;江水流啊流,却流不走我内心的苦闷……这样,就能达成对“旋造”的建构与运用了。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让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更加贴近真实的语言情境,是语文教学长久要探索的一个命题。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