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霹雳 烦琐 肿胀 微不足到 B.书斋 取谛 镶嵌 大庭广众 C.糟糕 烦燥 醒悟 自言自语 D.微颔 酌油 厚道 言外之意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絮说(xù) 粗拙(zhuó) 震悚(sǒng) 诘问(jié) ....B.涎水(xián) 蹒跚(mán) 荒僻(pì) 愧怍(zuò) ....C.尴尬(gà) 晌午(shǎng) 哀悼(dào) 头颅(lú) ....D.滞笨(zhì) 惶急(huáng) 憎恶(zèng) 门槛(kǎn) ....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B.一双球鞋、一个篮球、一套校服……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是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留守学生深埋心底的梦想。 C.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栩栩如生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D.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呐喊》,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B.《台阶》围绕“台阶”组织材料,使造屋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对被人尊敬的热切渴望。
C.以善良体察善良,《老王》中,作者杨绛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普通、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D.《卖油翁》通过刻画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
6.找出下面句子的主干,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跨入新世纪以后,杨绛在整理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
A.跨入新世纪杨绛整理钱锺书遗稿。 B.新世纪创作多篇散文。
C.杨绛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我在启明上学》。 D.杨绛创作散文。
7.结合小说《骆驼祥子》,完成练习。(5分) (1)小说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困女孩____________,等等。(2分)
(2)下列有关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虎妞掏钱买车 ②虎妞假装怀孕
③虎妞“下嫁”祥子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8.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
目前,中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此,某校七年级(3)班以“正确使用手机,争做守纪学生”为主题召开了一次班会。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请简要写出本次班会的意义。(2分)
(2)请针对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3分)
(3)下面是本次班会的活动环节,请你补全所缺的环节。(3分) 环节一:开场白 环节二: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________________ 环节四:小组辩论会 环节五:家长代表发言 环节六: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同桌小明上课时玩手机,老师及时发现制止后小明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你将如何劝说他?(2分)
二、阅读探究(37分) (一)(8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尔安敢轻吾射! 11.本文是说理散文,哪个句子最能说明道理?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3分)
(二)(12分)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的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⑪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⑫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⑬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⑭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⑮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⑯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⑰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⑱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⑲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⑳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21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惑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有删改)
16.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3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他们家住宿,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8.第⑧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⑲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3分)
20.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3分)
(三)(17分)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12.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2分)
1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1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
15.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4分)
三、作文(50分)
21.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三单元答案
一、1. D 点拨:A项“微不足到”应为“微不足道”,B项“取谛”应为“取缔”,C项“烦燥”应为“烦躁”。
2. C 点拨:A项“拙”应读zhuō,B项“蹒”应读pán,D项“憎”应读zēng。
3.D
4.C 点拨:“栩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用在此处不恰当。
5.A 点拨:《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6.D
7.(1)小福子 (2)D
8.(1)示例: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手机,使之成为学习的助手。
(2)示例:①学生不能带手机进校园;②如果手机已带入校园,可交给老师保管;③应把手机当作学习工具,帮助提高成绩。
(3)示例:讲使用手机的故事 演手机入校园的情景剧 班主任或主持人总结
(4)略。 点拨:劝说时要有称呼,语气委婉,理由充分,语言表述简洁准确。
二、(一)9.(1)于是。 (2)慢慢地。 (3)打发。
10.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1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熟能生巧。
(二)12.老刘“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从来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
原因: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
13.①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
14.(1)“急”在这里有“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了母亲的视地如命。
(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了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
15.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
点拨:要结合阳光的特点以及父亲的性格和文章的主题来回答。父亲的内心就像阳光一样明亮、温暖,照亮别人,温暖周围的人;母亲的理解和邻居的回馈像阳光一样温暖了父亲。运用了细节描写,深化了文章主题。
(三)16.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去医治眼病。
17.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的情节作铺垫;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
18.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9.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20.“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三、21.思路点拨:写作本文,①要避免选材平庸。这一点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写不一般的故事来实现;也可以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但对材料要进行独到的加工和挖掘,翻出新意;②要注意立意上摆脱平庸。就本题而言,我们更
要关注省略号的深意:大自然或关爱我们的人给予我们的甚多,我们回报他们的少之又少。有时别人给予我们的良善我们也会把它给予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温暖。这样突破单向构思的“给予”的立意才可能因有所超越而卓然不群;③用巧妙的构思讲述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呈现故事:抒情性强的故事,用两到三个场景或者画面来表现,这样会更具体更感人;情节性强的故事,可以通过铺垫、波折、误解等方法让文章扣人心弦,更加耐读。 例文略。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拖杳 驿路 监督 苔痕 B.妥帖 黑碳 坟墓 隐逸
C.草率 屋粱 卸却 洗濯 D.商酌 修葺 循环 枝蔓
2.下列词语注音错误的的一项是( )(2分) A.譬如(pǐ) 竹篾(miè) 契约(qì) 淤泥(yū) ....B.累赘(léi) 喷香(pèn) 鸿儒(rú) 亵玩(xiè) ....C.别扭(biè) 折损(shé) 案牍(dú) 鲜有闻(xiǎn) ....D.露宿(lù) 圣贤(shèng) 西蜀(shǔ) 诲人不倦(huǐ) ....
3.济宁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共享单车价格低廉,用途便捷,适合各种道路条件,方便了市民与游客的出行。
B.路旁增设阅报栏,不但可以方便市民阅读,而且能够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C.蔚蓝的天空下,迎着清新的风,徜徉地漫步在乡间小路上,你会感觉非常惬意。
D.许多超市将个头大的西瓜切成小块出售,一块西瓜不超过5块钱左右,非常划算。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 ..
B.神舟飞船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
C.中国诗词大会影响巨大,上海复旦附中武亦姝现场的不俗表现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
D.朱主任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地向上级....领导请教。
(
5.下列文学常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作者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叶圣陶的“待人厚,律己严”的精神品德。
B.《驿路梨花》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
C.《最苦与最乐》由著名学者梁启超所写,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D.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B.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D.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7.名著填空。(2分)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开始,到诺第留斯号(潜艇名)被大西洋漩涡吞噬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读者始终想解开一个谜:船长尼摩(人名)究竟是什么人?
8.(孝感中考)综合性学习。(7分)
孝感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请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并按照要求完成孝文化专题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近两千年来,孝感孝子层出不穷,仅明清县志记载,孝感有名有姓的孝子就多达493名。在《二十四孝》中,孝感有三孝,即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席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武汉黄陂有木兰庙(曾隶属孝感),当地人都认为代父从军、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孝女。
【材料二】数年前,孝感女孩、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在尽心赡养父亲和继母的同时,刻苦学习。大学毕业后,她竭尽心力,艰苦创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尽力助养残疾儿童和孤寡老人,她用爱心和事业心丰富着孝道的时代内涵。
【材料三】孝感市大悟县梁龙、梁小龙兄弟俩为了让瘫痪的母亲得到更好的治疗,带着母亲来到上海,弟弟白天照顾母亲,晚上打工赚钱;哥哥白天读书、打工,晚上照顾母亲。梁龙、梁小龙家庭因兄弟齐心协力践孝道、相互扶持渡难关撑起一个家而荣获“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1)解“孝”字:右图是金文中的“孝”字,是由“子”字和省略笔画的“老”字组合而成。请结合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2分)
(2)明“孝”道:时代在发展,“孝”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填写横线上的内容。(3分)
大孝爱国,孝是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庄严使命;
中孝立业,孝是竭尽心力、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A.
B.
(3)践“孝”行:为响应孝感市“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倡议,班级设计了两项“我与孝文化”实践活动主题,请开动脑筋,另外设计两项活动主题。(2分)
活动主题一:探寻孝感地名由来。 活动主题二:开展孝文化主题演讲。 活动主题三: 活动主题四: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储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shěn):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斯是陋室( ) (2)何陋之有..( )
(3)其妻患之( ) (4)常丐食诵《诗》(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1.【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3分)
12.【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3分)
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分)
(二) 最美的姿态
张 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8.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
19.文章②③段列举了哪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作用是什么?(5分)
20.文章④⑤段说明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写出一句关于读书好处的名人名言。(3分)
21.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3分)
(三) 宗月大师
老 舍
小时候,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是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一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费、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刘大叔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观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他们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老师“嚷”了一阵,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地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店铺。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
人们吃他,他甘心叫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这些,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太乐善好施了。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得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他自己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办粥厂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接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14.画线句子在文中有多处照应。请你找出一处并摘录在下面。(3分)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接受过他的好处”一句中“精神上”和“物质上”分别指什么。(4分)
16.宗月大师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7.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宗月大师怎样的感情?(3分)
三、作文(50分)
22.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见义勇为是美德,慷慨解囊是美德,惜老怜贫是美德,尊老爱幼是美德;然而,讲卫生,爱劳动,扶老携幼也同样是美德。爱护环境,低碳生活,绿化祖国,也是良好的生活态度。不要追求一举成名天下知,不要想象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
请以“美德,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第四单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 D【解析】A项,杳—沓;B项,碳—炭;C项,粱—梁。
2 B【解析】A项,譬(pì)如;C项,折(zhé)损;D项,诲(huì)人不倦。
3 B【解析】A项,搭配不当,“用途”与“便捷”搭配不当,应将“便捷”改为“广泛”;C项,“徜徉”与“漫步”语意重复,删除一个即可;D项,“不超过”与“左右”语义矛盾,删除其中一个即可。
4. D【解析】A项,“揠苗助长”词义为“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贬义词,该词词义和褒贬色彩符合该句语境。B项,“鲜为人知”词义为“很少有人知道”,中性词,该词词义和褒贬色彩符合语境;C项,“记忆犹新”词义为“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褒义词,该词词义和褒贬色彩符合该句语境;D项“不耻下问”词义为“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褒义词,该词词义与句中的“向上级领导请教”矛盾,可换为“不厌其烦”。
5B【解析】全文按顺叙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的。时间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到第二天早晨,中间写到瑶族老人的到来、梨花妹妹的出现。文中对小茅屋的建造以及后来人对它的照料情况的记叙,则是运用插叙手法。 6 A
7 8(1)“孝”就是子女尽心尽力扶持(帮助、侍奉、赡养)老人(父母)(2)A.小孝撑家(持家、爱家、护家),B.孝是齐心协力(侍奉家人)、相互扶持的敬老情怀(美好品德)(3)活动主题三:采访知名孝子 活动主题四:举办孝文化专题讲座(写身边的孝行故事、办孝亲敬长手抄报、给父母写感恩信)二、阅读理解9(1)(这)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3)(以……为患,为……而担忧) (4)(乞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1.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12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13.相同之处: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意近即可)14.示例:这样苦修,他的脸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15.精神上:①让“我”学会了关心和帮助他人。②让“我”懂得了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
物质上:他帮助“我”入学读书。
16.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不以富傲人,豪爽乐观,善待孩子。(意思对即可)
17.感激、敬重和怀念之情。18.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19.列举了阅读与不阅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20.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21.学生能联系自身的“阅读经历”谈读书的好处,言之成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