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思想背景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1 1年第五期《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思想背景 魏征 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于个性解放的要求的浪漫 主义,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上一 时代里的浪漫主义艺术突破循规蹈矩的古典形式,用个性化 的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 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对浪漫主义音乐总结道:“浪 漫主义只是在手段上是非理性的,目的并不是非理性的”, “浪漫精神是一切时代、一切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 古典主义中某些固有的、积极因素的一种逻辑的发展。它的 出现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甚为复杂。其中,反对新古典主义 的文学运动为各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德国 古典主义的哲学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哲学基础;继承启蒙主义 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主义思潮在民族问题上主张民族 独立、民族自决、发扬民族意识,重视本民族文化的特点产 生了很大影响。追求幻想、实现美梦成了普遍的社会心理的 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关系确立之后,现代无产阶级尚 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反映。 所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在不同方面影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 出现。 19世纪,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出 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方面,美学家们开始摆脱纯粹形而 上的思辨模式,把视线投向文学艺术的思潮和流派,把美学 研究与文艺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美学走向了创作的实践 领域;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不再单纯地埋头于艺术创作之中, 大多已经自觉地思索着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 的美学效果等重大美学问题。在德国,首先是施莱格尔兄弟 大力鼓吹浪漫主义,形成了以他们为核心的、包括作家瓦肯 罗德尔在内的德国早期浪漫派。在德国浪漫主义建立的过程 中,施莱格尔兄弟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出 现,而在晚期启蒙运动中心地柏林长大的瓦肯罗德尔却引起 了划时代的后果。他以急切的热情宣称艺术高于现实的权 力,认为“艺术是‘心灵的启示”’,特别强调情感在艺术中 的作用,创作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感情,接受是艺术家用心 去体验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他宣布了浪漫主义文学的 新美学: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展现和灵魂的透视。“音乐是 艺术的艺术,因为它能够把人的心灵的感情从凡俗的浑沌之 中解脱出来”。对于浪漫主义,音乐成了无限统一的象征。 事实上,l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彻底批判了以往的社会 制度及相应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为人们勾勒出一幅理 性王国的美妙蓝图。启蒙思想家使人们相信,在这个理性王 国中,由于一切合乎理性的准则而必将拥有永恒真理和正 义。然而,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是欧洲社会大动荡 的年代,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非常激烈,阶 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战争此起彼伏。如同恩格斯 说的一样:“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 理性的胜 106 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 的讽刺画。”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人们心头普遍笼罩一层 失望的阴影,尤其是一些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由于自 身的软弱性,他们无力也无意以任何革命的行动去改变身边 的现实,于是便采取了一种消极的方式去摆脱现实的痛苦, 这种方式有一个美妙的名称即“回到内心世界去中”。 作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所建立的客 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欧洲l9世纪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有 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他撰写的《美学》第二卷中,他认 为在过去时代的整个艺术体系中,艺术家所隶属的民族和时 代的绝对精神这种内容意蕴已经表现得一览无余了,再也激 不起人们的兴趣了,于是艺术必然从所表现的内容中解放出 来,新的局面出现了,也就进入了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 的中心就是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而外在的形象始终是偶然 的。虽然有被奉为神圣永恒的那些内容意蕴和观照方式的约 束,但是艺术家们在获得自由思想之时,对自己的情感和情 境的无限方面进行观察、思索和表达,这样艺术家既可以从 过去某一既定的艺术形式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而独立自由,可 以使任何形式和材料都叫他随心所欲地指使和调度,还可以 使一般人感到亲切的东西部可以用艺术来表现。艺术的题材 大大地扩展了,艺术家追求当代的精神状况。这是现代世界 中的“一种固定社会秩序”使然。 黑暗的社会现实自然使浪漫主义音乐家从个人的内心 世界发出人类痛苦的心声,譬如柏辽兹问道:“从什么地方 产生这样的痛苦?”舒伯特则说“我的音乐从我的智慧和痛 苦中产生”。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模式与“回到内心世界中 去”的命题如出一辙。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 学兴起之时,即以“内向型”的哲学著称,其典型特征在于: 以思维代替存在,以主观感受代替客观现实;抬升精神而贬 低物质,强调抽象、绝对的主体而疏离具象、实在的客体。 这种哲学最终的结果是引导人们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 自我,在一个内心的纯精神领域中寻求一切现象的解释。 “回到内心世界中去”,既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要求, 也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基本主张。但是浪漫主义者与其所处的 社会现实之间是一种不协调的关系,他们的理想与愿望在现 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时候,便回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在 那里寻找精神的寄托。这样一来,浪漫主义的艺术则以~种 非现实化的艺术立足于主观,着眼于内心世界,把一切现实 的、物质的东西排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贬低或干脆否定这些 因素在艺术中的价值。产生这样一种艺术思想的根源正在于 那种对现实生活普遍失望的社会心理,而这种社会心理则形 成于“理性王国”的梦想破灭之际。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强调 音乐的表情意义,将抒情和情感的因素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并以此取代了古典主义对理性的追求。于是,传统的情感论 音乐美学思想在l9世纪找到了它新的立足点。 反宗教改革运动标志着以社会下层人员和农民为部分 接受对象的宗教绘画的诞生。这一运动不仅形成了欧洲通俗 艺术的发端,而且,对赎罪、情感、神秘和牺牲的崇拜—— 巴洛克艺术中总表现着这些因素——把情感主义和主观主 义引进了美术,并为后期的浪漫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旧 式赞助人制度的崩溃、皇家宫廷和贵族作为审美仲裁者做法 的停止和艺术家对公开市场依赖的开始,吸引了许多上层和 中层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文学的兴趣。随着人们对上流作者 无法满足的阅读需求的增长和新的审美标准的发展,成功的 文学水准渐渐地降低了,作品普遍地变得粗糙了。多愁善感 的作品受到了幼稚的、缺乏批评鉴赏能力的人的青睐。这种 充满了对感情的分析的文学,一直延续下来。在其后的发展 中,审美趣味的逐步粗俗化在小歌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 种小歌剧总是充满着田园诗一般的无忧无虑的欢快,它的出 现说明一个轻浮的社会终将垮台。小歌剧显露出的感官刺激 加上有节制的亲昵行为,残酷无情地杂以多愁善感,对浩大 气势的追求,用喧嚣和各种情感手段来征服观众,所有这些 都不是新东西。 此外,从哲学层面上来分析,黑格尔的理论还集中地概 括了19世纪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要点,从哲学的高 度阐发了音乐内容的情感本质以及这种内容与音乐形式的 相互关系。其在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划分中,对内容的重要性 予以了特别的强调,认为精神内容的表现才识使音乐成其为 艺术的根本之所在,而作为感性因素的音乐形式一旦脱离了 表现内容的目的,就失去了内在意义。这种重视内容的美学 观念反映出来这一时期唯心主义哲学的要求,也是浪漫主义 音乐艺术的朝向所在。于是,精神性的要素在音乐中占了上 风,建立个性、个人主义观念成为浪漫主义时代的精神追求, 也是建立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的浪漫主义运动以主观性为 主要特征的反映。作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爱情、传记和各 种体验在音乐创作中占有行动的位置。综观浪漫主义时代, 以李斯特、舒曼为代表的一些作曲家在音乐创作、音乐评论 及美学探讨等各个领域,大力倡导,以至以情感论为代表的 音乐美学原则也凸显出来。 音乐是最善于表情的艺术,这一浪漫主义音乐特有的论 调,音乐艺术被赋予了是一种更加主观化的情感。譬如对音 乐中的表现手段,他们在使用上都是高度个性化的,而不是 统一的、模式化或一成不变的。因此,浪漫主义美学特别强 调音乐表情的抽象性,把音乐艺术能够脱离现实事物的具体 概念与形象当做优于其它艺术的长处。一方面把自己深深地 埋藏起来,一方面让自己提倡的“回到内心世界去中”的主 张能够在音乐艺术中得到最充分的实现。黑格尔、E. A.霍 夫曼和J.保罗都不约而同地把音乐看作是最符合浪漫主义 理想的艺术,其理由就在于音乐比其他艺术更加远离有形的 世界。叔本华则干脆断言音乐比现象的世界更加真实,在他 看来,一切物质的、感性的世界都是世界的表象,无形的意 志才是万物之本,而音乐则反映出意志的力量。他们的这些 魏征《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思想背景》 思想观念对l9世纪的音乐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可以 从李斯特的交响诗创作中看到黑格尔诗论的理论,从瓦格纳 身上见到叔本华的影子。19世纪浪漫主义的哲学观念和浪 漫主义的美学理想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理性王国”破灭 时代所特有的社会心理状态。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先进思潮的代表的古典哲学对浪漫 主义音乐的影响显而易见;但是随着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 败,一种反理性主义思潮进一步弥漫、扩散在德国资产阶级 之中,使得唯意志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发展的气候。受康德学 说影响颇深的叔本华,其哲学出发点是主观唯心主义,与黑 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观不同,他认为音乐高于文艺(文 学),是一切艺术中的最高级的形式,比悲剧还要高。音乐 是“全部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他的这一结论同他对 浪漫主义艺术的崇尚密切相关的。音乐意义的不确定性,也 最适宜于表达他的唯意志主义思想。 本来,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非物质”、最具“纯 粹”的精神,加之深受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于是,一种抽 象性、非现实性和超验的观念使浪漫主义作曲家得以表现他 内心永恒的东西。一如黑格尔所说的“内在自我性”,或似 叔本华说的音乐最具深刻的“对意志的想象能力”一般。作 曲家对音乐的想象可以将灵魂引向永恒,人可以在纯粹自我 之中得到解放。说到底,音乐是的王国是人们在理性王国幻 灭之后为自己找到的一个心灵避难所。倘若仔细阅读唯心主 义哲学著作,欣赏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常用笔调,你不难发现 “无限~‘永恒”“绝对”“纯粹”等字眼是他们对音乐美的 感受的形容,其所揭示出的对于这些东西的追求恰好是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得到满足的。 朗说道:“把形形色色的潮流汇集为浪漫主义时代的是 总的文学倾向”,在这种倾向使得浪漫主义音乐充溢着“诗 意的整体”,这种美学主张在经历过狂飙运动之后出现,实 际上是启蒙运动精神内核滞后所造成的。“启蒙运动的核心 动机是神化人的思想生活,提倡各方面生活的世俗化:目的 是要每一种权威都对理性负责,但理性准则却需要从经验取 得。”只不过这种想法在古典时代未能实现,被浪漫主义者 适时实现了。 参考文献: [德】曼弗雷德・弗兰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导论》,聂军等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保罗・亨利・朗: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杨燕迪等译,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德】威廉・亨利希・瓦肯罗德:《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 诉 ,谷裕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杨自伍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沈旋、谷文娴、陶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1 999年。 魏征:西安音乐学院教师 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