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rehouse Manage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enterprise’s logistic

- I -

摘要

现代物流管理是以物的动态流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的内在联系,使物流活动从经济活动凸现出来。其中,作为创造了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的物流仓储系统,它是物流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是供应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起着缓冲和平衡的作用,因此,对物流仓储系统的管理研究成为人们对物流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现代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我国仓储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如何实现仓储管理的优化。在研究中,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横向和纵向对比等方法,对仓储控制的手段、模型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仓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为我国未来的仓储管理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仓储管理 供应链 ABC分析法

- II -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rehouse manage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enterprise’ logistic

Abstract

Logistics management thinks of the article’s dynamical flow as its major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overs essential relationship among such logistics activities as transportation, storage, loading /unloading and carrying, package, distribution, circulation process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which allows them stand out from economic activities. Among them, warehouse system as producing time benefit of logistics system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ubsystem, which is a bridge between supply and consumption, and functions as a cushion and balancer too. Consequently, management research on warehouse system becomes one of focuse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research during these decades.

The paper firstly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basic concept and theory of warehouse system manage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en establishes the develop process and state from home and broad, study how to optimize the warehousing management. Use the quantitative an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crosswise comparison and the longitudinal contrast ,analyze the object, means and model of inventory control, proposed som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end indicated the future of warehousing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Warehousing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ABC Analysis method

- III -

目录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1 前言...................................................................................................................................... 1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2 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理论基础 .......................................................................................... 3

2.1 仓储管理的定义及功能 ........................................................................................... 3 2.2 国内外发展历程介绍 ............................................................................................... 4 2.3 企业仓储管理控制方法介绍 ................................................................................... 5 3 我国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现状分析 .................................................................................. 8

3.1 我国企业物流仓储管理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8 3.2我国企业物流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8 4 完善我国企业物流仓储管理对策建议 ............................................................................ 10

4.1 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 ......................................................................................... 10 4.2 加快引入竞争机制 ................................................................................................. 10 4.3 加强资源整合,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 ................................................................. 10 4.4 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 10 4.5 引进并培育仓储专业人才,完善培训体系 ......................................................... 10 ..................................................................................................................................................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IV -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划,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要大发展,社会要进步,但是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物资流通方面还存在着瓶颈制约。要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全社会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而这一切又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前提,众所周知物流管理又以仓储管理为重点。

仓储管理作为物流运作链条中的重要支撑环节,其目的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仓储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仓储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仓储,也就是说,在采购、生产、销售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仓储使各个环节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仓储可以调节各个环节之间由于供求品种及数量的不一致而发生的变化,把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因此,企业的仓库已成为企业的物流中心,科学地进行物流仓储系统管理研究,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最终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

本课题研究有很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所述的新型的仓储管理研究体系有助于解决传统仓储管理研究的“次级优化”问题;有助于降低组成物流供应链的各企业的缓冲仓储和仓储水平,解决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各自为政”问题,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储维持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本文中运用的某些仓储控制方法和技术能够帮助物流企业满足预期顾客需求、平滑生产要求、分离运作过程、阻止脱销、避免价格上涨,并且能够帮助物流企业更加经济的订货,节约仓储管理成本。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985 年,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供应链理论思想则是在此基础上内涵延伸、系统发展而形成的。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第一代供应链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的供应链管理还属于自发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并没有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理论的抽象与总结,仅是着重于物流和企业资源的管理及组织机能的外在表现,这是一种基于企业组织内与组织间的沟通与交往而自发形成的“推式”供应链管理。重点关注企业组织的构成、资源的调配与流动、生产的组织与协调以及产品订单的处理周期,管理流程则是从原材料推到中间产品、产成品、销售市场,直到最终消费者。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那种自发形成的企业管理方式上升为系统的企业组织管理理念,此时的企业管理进入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第二代供应链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着重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是“拉式”供应链管理。重点关注企业的流程绩效、供应链整体资源的整合与调配、供应链中信息的

1

迅速沟通与流动,使供应链各种业务和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和共享。这一阶段的供应链管理已发展为所有加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主要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而自发形成的经济关系,使供应链管理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自1915年Harris提出存贮问题著名的经济批量(EOQ)公式,开始了仓储控制方面的研究,直至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生产和战争的需要,提出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存贮问题,到50年代开始形成了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即存贮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怀廷(T.M. Whiten)的《存储管理的理论》,艾若(K.I. Arrow)的《存储生产的数学理论》以及马然(A.P. Moran)的《存储理论》等论著相继出版,仓储论开始作为一门理论兴起,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数学分支。随后经典的仓储理论派生出定期订货、定量订货、基于帕累托曲线的ABC分析以及重点管理,都是希望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来使仓储大幅度降低,使仓储成本下降,同时增加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以上针对单个企业单一仓储管理的优化研究属于独立需求阶段,这一阶段没有将企业放在上下游行业的整体角度去研究,只是研究单一节点的仓储优化问题。 国外供应链仓储的研究,始于多阶段仓储的研究。Clark 和 Scarf 在 1960 年对多阶段的仓储管理进行了研究,揭开了国外学者研究多阶段仓储研究的序幕。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了之后,供应链仓储管理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著名的供应链仓储管理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Hau. Lee于 1992 年,提出了供应链仓储管理所面临的 14 种问题,但是对问题缺乏系统化的分析。Hau. Lee对长鞭效应的表现、来源、解决方式进行了研究。Charles J.Corbett 则对长鞭效应加以数量化,研究发现长鞭效应无法完全消除。为了减少仓储费用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供应链上的成员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仓储管理,如中心仓库、分销中心、联合仓储等。Yossi Aviv对供应商管理仓储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Cetinkaya等研究在VMI系统中如何协调仓储和传输决策,建立模型并得出产品的最优补给数量和配送间隔时期。Linda K.Nozick研究了分销中心的位置决策与设施费用、运输费用和顾客的反应之间的关系。Paul H.Zipkin对多极系统的仓储控制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需求确定、不允许缺货模型的固定策略的优化解法,Atkins,D.and D.Sun研究了需求确定、允许缺货模型的固定策略。Chen and Zheng研究了所有仓储点订货时存在订购费、需求随机的情况,得到了系统最小成本费用的下界。 国外的供应链仓储管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大多数学者只是从模型的角度进行研究,并没有结合具体的业务流程给出实现的对策措施,也没有对供应链仓储管理的运行绩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对供应链中的仓储管理研究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隋明刚,魏巍对供应链仓储成本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将供应链仓储成本系统分为生产、仓储系统、仓储、配送系统、生产、仓储、配送系统,并对各个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黄培清提出改善供应链仓储管理的几项措施:为供应链仓储管理而设计;保证在供应链集成管理中的有效信息传递;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组织激励,研究和建立供应

2

链性能量度;加强理解不确定性。

徐贤浩、马士华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引入供应率和需求率两个变量,建立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多级仓储控制模型,根据经济批量原理,求出了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批量周期。

国内学者对供应链中的仓储问题的研究基本以介绍国外的研究为主,未作深入分析,没有能够建立物流行业仓储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同时结合具体运作管理的实施策略也比较有限,缺乏对供应链仓储管理运行绩效的总体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是以实现供应链环境下的仓储管理为总体目标,通过分析国内外仓储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根据供应链管理理论和仓储管理理论的要求,建立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最后给出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仓储管理的具体对策,并为我国仓储管理的改革方向指明了方向。

2 企业物流仓储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物流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以物的动态流转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物流活动(运输、配送、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的内在联系,现在己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而现代物流仓储系统的管理研究则是物流科学与管理工程、技术工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应用了系统工程的科学成果,提高了物流系统管理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了物流的时间效益和空间效益。

2.1 仓储管理的定义及功能

2.1.1 仓储管理的定义

仓储管理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掌握库存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成本;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因此,现代物流企业仓储管理是指对仓库和仓库中储存的物资进行管理。现代企业的仓库己成为企业的物流中心。

2.1.2 仓储管理的功能

2.1.2.1 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在供应物流方面,企业进行集装箱运输比零担运输费率低,因此,这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在销售物流方面,企业先进行集流,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商品分流,还可进行产品整合以方便运输转运,因此,存储还有调节运力差异的作用.

3

2.1.2.2 进行产品整合

现代企业的一个产品线包括了数千种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经常在不同工厂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将产品在仓库中进行配套、组合、打包,然后运往各地客户。此外,对于使用原材料或零配件的企业来说,从供应仓库将不同来源的原材料或零配件组合在一起,整车运到工厂以满足需求也是非常经济的。

2.1.2.3 支持企业的销售服务

仓库合理地靠近客户,使产品适时地到达客户手中,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这一点对于企业产成品仓库尤为重要。由于产销之间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差异,仓储可以提高产品的时间效用,调整均衡生产和集中消费或均衡消费和集中生产在时间上的矛盾。

总之,科学地进行物流仓储系统管理研究,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最终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

2.2 国内外发展历程介绍

仓储管理随着物资储存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断言的“没有商品储备,就没有商品流通。”(《资本论》第二卷第164页)“只有有了这种储备,流通过程以及包含流通过程在内的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才得到保证.”(《资本论》第二卷164页、第165页)

2.2.1 国外物流仓储系统管理的发展历程

由上面分析,对仓库和仓库储存物资的管理工作,是随着储存物资品种的多样化和仓库结构、技术装备的科学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概括起来,仓储管理主要经历了简单仓储管理、复杂仓储管理和现代化的仓储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2.2.1.1 简单仓储管理阶段

在仓库出现的初期,以及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发展缓慢,仓储数量和品种都很少,仓库结构简单,设备粗陋,因此仓库管理工作也就比较简单,主要负责产品出入库的计量及看管好仓储物资使之不受损失。这种情况下的仓储活动,称之为简单仓储系统管理。

2.2.1.2 复杂仓储管理阶段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之后,社会储存产品数量增多,品种复杂,产品性质各异,对储存条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同时,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生产性活动也逐渐转移到流通领域,使得仓库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仓库不仅仅是单纯的进行储存和保管物资的场所,还增添了产品的分类、挑选、整理、加工、包装等活动,从而增加了产品的价值。由于储存商品的复杂化和仓储职能的多样化,必然引起仓储建筑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设备的变化。机械进入仓库,使得机械作业代替了手工作业,使得仓储活动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可称之为复杂仓储系统管理。

2.2.1.3 现代化仓储管理阶段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给仓储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在整个仓储活动过程中,可以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增设光电感应系统,利用“自动分拣系统”进行商品分类整理,让机器人进入仓库等等.现代化仓库的出现,要求仓储工作人员专业化,仓储管理科学化,仓储手段现代化.目前,许多先进的国际仓储活动,己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仓储了,而变成了一个经济范围巨大的商品配送服务中心,并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仓储系统管理。

2.2.2 中国仓储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我国的物流仓储系统管理起步较晚,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纵观中国仓储活动的发展历史,大约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中国古代仓储业(19世纪以前)、中国近代仓储业(19世纪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仓储业(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仓储业现代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3 企业仓储管理控制方法介绍

供应链环境下的仓储控制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变化,它同传统的仓储管理相比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本章将着重研究基于供应链的基本仓储控制方法及其改进。

2.3.1供应链仓储控制的目标

不同领域的仓储控制有不同的目标,这对于仓储控制方法、仓储控制的约束程度甚至仓储控制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都有影响。仓储控制系统的常见目标如下:一是仓储成本最低的目标。这通常是企业需要通过降低仓储成本以及降低成本、增加赢利和增加竞争能力所选择的目标。这里的仓储成本最低是要实现供应链上整体仓储运作成本的最低。 二是仓储保证度最高的目标。这通常是企业有很多的销售机会可以带来效益,相比之下压低仓储意义不大,这就特别强调仓储对其他经营、生产活动的保证,而不强调仓储本身的效益,在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增加生产以扩大经营时,通常选择这种控制目标。三是不允许缺货的目标。企业由于技术、工艺条件决定,不允许停产,则必须以不缺货为控制目标,才能起到不停产的保证作用,企业某些重大决策,必须以供货保证与其他企业履约,否则会受到赔偿或接管等威胁时,也可制定不允许缺货的控制目标。四是限制资金的目标。企业必须在限定资金的前提下实现供应,这就需要以此为前提进行仓储的一系列控制。五是快速的目标。通常在一个大的系统中,仓储控制不依靠本身经济性来确定目标而依靠大系统要求来确定目标,这常常出现以最快速度实现进出货为目标来控制仓储。根据上述目标可以选用以下几种供应链仓储控制方法。

2.3.2 ABC分析法

在基本仓储管理方法中,ABC 分类控制法应用于整体仓储的一般性管理,方法简便易行,有助于对为数不多的商品进行重点管理,区别对待不同的商品,保证重点,照顾

5

一般。ABC 分类法为实施连续性仓储控制和定期仓储控制创造了前提条件。ABC 分类的应用,在储存管理中比较容易取得以下成效:一是压缩了总仓储量;二是解放了被占压的资金;三是使仓储结构合理化;四是节约了管理力量。

ABC 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如下:(1)收集数据。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收集有关数据。下面的例子拟对仓储物品的平均资金占用额进行分析,以了解哪些物品占用资金多,以便实行重点管理。应收集的数据为:每种仓储物资的平均仓储量、每种物资的单价等。(2)处理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按要求计算和汇总。下面的例子以平均仓储乘以单价,求算各种物品的平均资金占用额。(3)制 ABC 分析表。下面的例子中 ABC 分析表栏目构成如下:第一栏物品名称;第二栏品目累计,即每一种物品皆为一个品目数,品目数累计时间就是序号;第三栏为品目数累计百分数,即累计品目数对总品目数的百分比;第四栏为物品单价;第五栏为平均仓储;第六栏是第四栏乘以第五栏的平均仓储,第七栏为各种物品平均资金占有额累计(按由高到低排列);第八栏为平均资金占有额累计百分数;第九栏为分类结果。(4)根据 ABC 分析表确定分类。按 ABC 分析表,观察第三栏品目数累计百分数和第八栏平均资金占有额累计百分数,将品目数累计百分数为 5-15% 而平均资金占有额累计百分数为 68-80%左右的前几个物品,确定为 A 类;将品目数累计百分数为 20-30% 而平均资金占有额累计百分数为 20-30%左右的前几个物品,确定为B类;其余为C类,C类情况恰好与A类相反,其累计品目数百分数为60-80%而平均资金占有额累计百分数为 5-15%。(5)确定重点管理要求。对 ABC 分析的结果,再权衡管理力量与经济效果,对三类仓储物品进行有区别的管理,表 2.1为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依靠压缩仓储方式所制定的管理标准。

表2.1ABC分类法

分类结果 A类 管理方式 为了压缩仓储,投入较大力量将仓储压到最低水平 按经营方针来调节仓储水平 集中大量地定货 定货方式 计算每种物品的定货量,采用定期定货方式 采用定量定货方式 B类 C类

采用定货点法进行定货 2.3.3独立需求的仓储控制方法

独立需求的仓储控制理论将仓储控制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检查控制方式,又称连续进货。另一类是周期检查控制方式,又称瞬时进货。连续检查控制方式,侧重于仓储量的观测,在每次物资出库时均盘点剩余物资,检查仓储量是否低于预先设定的订货警戒线,如果低于警戒线,则发出订货指令。周期检查控制方式定期盘点仓储,并根据仓储情况,结合下一计划期预计的情况确定每次的订货批量。独立需求模型可分为四类:

6

瞬时进货,不允许缺货模型;连续进货,不允许缺货模型;瞬时进货,允许缺货模型;连续进货,允许缺货模型。

2.3.4相关需求的仓储控制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

在生产过程中,物料需求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尽管最终产品需求量可以是连续的、独立的,但是相关需求常常是间断的、波动的、非均衡的,为了有效控制物料的仓储,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应运而生。MRP 首先在美国提出,经由美国生产管理协会(APICS)倡导而发展起来的,MRP 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它根据总生产进度计划中规定的最终产品的交货日期,规定必须完成各项作业的时间,编制所有较低层次零件的生产进度计划,对外计划各种零部件的采购时间与数量,对内确定生产部门应进行加工生产的时间和数量,MRP 可以有效地降低仓储,提高生产率,提高及时交货服务水平。早期MRP 系统被称为仓储管理系统(Inventory Control System)。MRP 系统根据主生产计划(MPS)、物料清单(BOM)和各种物料的仓储信息(存储记录)进行运算,发出加工订单和采购订单,进行存储控制,早期 MRP 系统没有考虑到提前期的变化和生产能力的约束问题,闭环 MRP系统对狭义 MRP 系统进行了推广和扩展。它引入了反馈机制,将优先计划、生产能力计划及其实施控制有效地结合,不仅可以提供零部件需求计划,而且能够运用从各个环节得到的反馈信息对生产运作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在闭环 MRP 系统的基础上,80 年代初出现了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 简称 MRPII),MRPII 是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的系统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产、供、销、财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达到连续均衡生产、降低各种物料仓储量的目的。

2.3.5 基于成本的多级供应链仓储控制方法

理论上讲,供应链的层次可以是无限的,即从用户到原材料供应商,整个供应链是N个供应链网络模型,分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N级供应商,然后到核心企业;分销商也可以是多层的,分一级分销商、二级分销商、三级分销商等,最后到用户。但是,现实的供应链层次并不是越多越好,因此,实际供应链的层次并不很长,采用供应——生产——分销这样典型的三层模型能够很好的说明供应链的仓储运作问题,同时也不失一般性。这里就以三级仓储供应链控制模型为例来说明基于成本的多级仓储控制的优化。首先,确定各个零售商的独立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的变化做出的订货量,各个零售商的订货汇总到分销中心,分销中心产生一个订货单给制造商,制造商根据产品决定生产计划,同时对上游供应商产生物料需求。整个供应链在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三个地方存在三个仓储。多极供应链仓储控制策略是将控制中心放在核心企业上,由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进行控制,协调上游和下游企业的仓储活动。这样核心企业就成了供应链的数据中心,担负着数据的采集、协调等功能。

7

3 现阶段我国仓储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仓储管理发展现状

中国仓储业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到近代再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旧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民族工业得不到正常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较小,因此,服务于商品交换又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仓储业基本上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仓储业才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知道,我国的物流仓储系统大多数是由原计划经济时期保留下来的物资仓储企业和大型仓库改建或扩建而来的,加上由于中国在一个较长时期里,仓库一直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即仓库中大量的装卸、搬运、堆码、计量等作业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

因此,仓库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特别在一些危险品仓库,还极易发生中毒等事故,从劳动效率来看,人工作业的劳动效率低下,库容利用率不高。为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首先重视旧式仓库的改造工作,按照现代仓储作业要求,来改建旧式仓库,增加设备的投入,如各种装卸、搬运、堆码等设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仓储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新建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现代化仓库,特别是20世纪so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仓库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纯地进行储存保管货物的静态储存一跃而进入了多功能的动态储存新领域,成为生产、流通的枢纽和服务中心。特别是大型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出现,使仓储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造自动化仓库,并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辅助仓库管理,使中国仓储业进入了自动化的新阶段。

3.2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

由于各行业各部门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导致仓库数量众多,他们都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仓库,以至于仓储布局极不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

3.2.2 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

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很多企业对提高仓库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认识不足。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各仓储企业受到高度重视,很多企业都在进行仓库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在我国现有的3万家左右仓库中真正实现信息化的还不到5%,就目前来看,在软硬件较好的沿海地区仓库信息化水平较高,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却较低,中央级、省级的仓储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地县级仓储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一些大型企业的现代化仓库拥有

8

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等。这种仓储技术方而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3.2.3 仓储方面的人才缺乏

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物流人才缺口50万,仓储物流方面的人才缺乏也很严重。国有物资仓储企业人员主要由仓管员,装卸工、操作工、行李工和一些后勤人员及管理人员所组成。长期以来,由于仓储企业和这些工种在物资系统中普遍不被看重,仓储企业人员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少、女工多的特点特别突出,这种结构,不仅使仓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常常面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商机,因无力把握,而眼睁睁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会。

3.2.4 存货形式日益多样化,仓储控制难度加大

在传统的客户与供应商的交易中,当库存发生物理流动,存货所有权即随之变动。当今企业在传统库存外,还普遍采用寄售库存这一种新型存货方式。寄售库存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客户(生产企业)请供应商在自己方便的地点库存已购物料,以确保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得到及时供应,同时大大减少物料库存占用资金;另一种是生产商在客户(分销商、零售商)所在地存放产品或备件,以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同时有利于客户节省建设仓储设施的投资和相应的仓储日常管理费用。寄售库存的主要特点在于,客户把建立和维护库存的财务负担尽可能多地转移给上游供应商,由其保持必须的安全库存。这种新型存货方式被大量运用于物料的安排,企业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协作,在提高整个供应链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本身的经济效益。现实情况是,企业可能标准库存、寄售库存等多种存货方式并存,从而增加了库存管理的难度。

3.2.5 仓储管理的法制法规不够健全

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交易秩序及市场竞争等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可是目前的仓储业进人市场后,现行的各部门管理法规已不适应仓储市场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整个流通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缺少物流方面的法规,同样仓储行业也缺乏统一的法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仓库法》,这就使得各部门过去制定的法律法规仍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起作用,各自为政的结果是同一地区、同一市场的仓储要分别受不同部门的法规约束,这种计划经济特有的现象如果继续延续下去,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化统一仓储市场的形成。为解决根本问题,有必要由国家统管机构制定一部统一的法规,协调各部门不同的管理办法,以便仓储业尽快摆脱部门分散管理的现状,形成市场机制调节、统一行业管理、法律规范一致的新局面。

9

4 现阶段我国仓储管理对策研究

物流产业己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物流基础功能的仓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不断提高仓储的运作效率,针对以上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善,具体如下:

4.1 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就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仓库的基础设施,不断改造陈旧老化的仓库,更新使用现代化的仓储设备。既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又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贪大贪多,形成科学合理的仓储设施网络。

4.2 加快引入竞争机制

实施国有仓储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使老的国有企业轻装上阵,成为现代仓储业的发展主体;与此同时,大力支持外资与民营资本有序进入仓储业,从而使各类投资主体良性发展与竞争。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公平有序的现代仓储市场体系。为保障仓储业的健康发展,就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仓储体系。废除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规定,为仓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4.3 加强资源整合,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

我国不少行业的仓储企业的储运设施不能共用,影响了企业合理统筹仓储资源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物流要求,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仓储网络。仓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实现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也是仓储内部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所以仓储企业要不断完善其标准化体系。支持全国中小型仓储企业建立全国仓储与物流联盟,在市场开发与仓储、中转运输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仓储物流企业整合社会及货主企业内部的仓储资源。

4.4 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要提高仓库利用率、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就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企业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网络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4.5 引进并培育仓储专业人才,完善培训体系

毫无疑问,当今企业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发展仓储企业,就要有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由于仓储管理是相对操作性较强的

10

行业,只有对实际现场操作都了如指掌,才可能有能力设计、管理整个流程,实现服务的综合化和专业化。因此, 仓储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从各高等院校引进相关人才,培养和吸纳技术、机械和管理类相集合的复合型管理人员,并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等,加大仓储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力度。

5 我国仓储管理的发展方向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计算已经应用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的仓储管理将会应用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工具,来实现有效的仓储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

供应链环境下的仓储管理理论是对当代仓储管理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它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研究的科学命题,是以当代物流管理理论中的供应链理论和仓储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为分析工具,动态研究供应链库存管理发展体系及其系统问题的科学理论。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进程当中面临着巨大的物流产业的瓶颈压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英明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社会,既有理论前瞻性,又有符合时代要求。

因此,在当前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所处的供应链之间竞争的情况之下,研究供应链仓储管理理论,进行理论创新、模式创新、目标创新、手段创新,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持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在实践上突出可持续性和现实性,具有长远的应用价值。

11

参考文献

1.高本河,缪立新,沐潮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4 序言:3-4 . 2.王许斌,田军,马士华.影响机械行业供应链多阶段响应周期的关键因素分析[J] . 企业管理,2003,11:2-3 .

3.周军宜,达庆利.供应链库存集成化管理的内涵[J] .管理科学,2003,6:3-4. 4.张艳霞,倪宏春.基于供应链的零售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企业管理[J],2002,3:5-6. 5.周晓,马士华.基于缩短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的节点间信息处理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J],2002,4:2-4.

6.马丽娟.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问题初探[J] .软科学,2003,7:3-4. 7.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3-114. 8.梭伦,库存管理胜经[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56-60.

9.李静芳,马士华,如何成功运用供应管理用户库存[J],物流技术,2001:6-7. 10.曾燕,需求随机的多极系列系统的库存策略优化[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2,1:5-6.

11.张小洪,最优库存控制理论的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

控制工程专业,2001:40-46.

12.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301-309. 13.崔介何,企业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绪论:3-5.

14.王炬香,王安麟,胡宗武. “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库存” [J],制造业自动化,

2001:3-4页.

15.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 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50-257. 16.Luhtala M, Kilpinen E, Anttila P. LOGI-Managing Make-to-order Supply Chain[R] . Helsinki: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2004,70:124-132.

17.Ganeshan R . Manag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ies: A Multiple Retailers, OneWarehouse,Multiple Supplier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341-354 ..

18. Handfield,Robert B.and Ernest L.N,Introduction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Prentice-Hall.,2004:101-110.

19.ChopraS,Meindl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y,Planning and Operation[M],2001:302-310.

20.L.F.Escudero,E.Galindo,G..Garcia.Schumann. A modeling framework for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y.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J],2003: 119-122.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