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童趣》原文和译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及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
1 / 50
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论语》六则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及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教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 / 50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子说:“ 孔文字(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7.[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可耻,因此被称作‘文’。”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作品原文
3 / 50
山 行 留 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
作品译文
在阳光下的山姿物态变幻莫测,不要因为天色转阴就要回家。
即使是天气晴朗无雨色,高山深处的云雾也会润湿衣服。
作品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
注释译文
【注释】
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4 / 50
⑵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可怜。
⑷傍:靠近、接近。[2]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及山翁。
全部注释
5 / 50
1.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及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及长江相通。 6 / 50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原诗
(宋·朱熹)
胜日②寻芳③泗水④滨⑤,
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⑦识得东风⑧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7 / 50
题、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风景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及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
8 / 50
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名句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
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边观花赏草,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
9 / 50
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宋·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诗译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篱笆外探头伸出了将开未开的桃花,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原文
10 / 50
天净沙·秋思
原作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11 / 50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人家]农家,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天涯:名词,这里指天边。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涯]相对于故乡较远的地方
山市原文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及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
12 / 50
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渐少。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及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1张)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及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
13 / 50
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注释
字词解释
1 、山市:山市蜃景,及“海市蜃楼”相似。
2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3.、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4 、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 然,但是。数年,许多年。
5 、同人:同业的朋友。
6、饮:喝酒
7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8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9 、念:心想。
14 / 50
10 、近中:近处。
11 、禅院 :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及佛教有关的事物。
11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12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 飞甍 :飞檐。甍,屋檐。
13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4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及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15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16 、连亘 :连绵不断。
17 、居然城郭 :竟然像一座城市。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18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房。
19 、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20 、坊若者 :有的像街巷。坊(fǎng),街巷,店铺。
21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15 / 50
22 、以:用
23 、莽莽然 :这里形容尘土之大。莽莽,广大。
24 、依稀 :隐隐约约。
25 、既而:一会儿。
26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没有。乌,同“无”。
27 、危楼 :高楼。危,高。
28、 直接:一直连接。
29、 霄汉 :云霄及天河。
30、 窗扉 :窗户。
31、 皆:都
32 、洞开 :大开。洞:像洞一样。
33、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同“才”,仅仅。
34、黯然缥缈 :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6 / 50
35、而:连词,表示承接。
36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37、或:有的。
38、凭 :靠着。
39 、不一状 :姿态不一。
40、逾时 :过了一会儿。
41、倏忽 :突然。
42、人烟市肆 :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铺。
43、遂 :终于。
44、孤 :孤零零
45、耸 :耸立
46、惊疑 :惊奇,疑惑
47、碧 :青绿色
17 / 50
48、 同人:同业朋友
49、然:但是
50、数:几
51、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52、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 (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53、 及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54、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55、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56、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57、直接霄汉: 古意: 无限接近于天河,形容山高。 今意: 直直的插入云霄及天河,比喻山高景色美。
58、市肆:集市。肆,店铺。
59、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60、黯然飘渺:昏暗的看不分明。
18 / 50
通假字
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像楼一样,像厅堂一样,像街巷一样)。
古今异义
恒:
古义:经常
今义:永久
顾:
古义:看
今义:注意
19 / 50
悟:
古义:明白
今义:了解
始:
古义:才
今义:开始
危:
古义:高,高耸。
今译:危险。
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译: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或:
20 / 50
古义:有的人
今译:或者
一词多义
然: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
(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
以:
(原文:以亿万计)用
(原文:可以为师矣)凭借
(原文:仁以为己任)把
21 / 50
为:
是
(原文:仁以为己任)当做;作为
被
(原文:为之怡然称快)为了
数:
(原文:层层指数)数数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几
而:
顺接:
并列
承接
修辞
22 / 50
转接:
转折
句段分析?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起笔便写山市奇特,为“邑八景之一也”,且数年难得一见。
【孙公子禹(yǔ)年及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引出孙公子,以为转入正题,二为强调所记山市的真实性。一变为孤塔,“青冥”点明中心。
【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二变为宫殿。“碧瓦飞甍”展现出宫殿的宏伟壮观,有点明人看的清晰、真实。山市二字点名主题
【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三变为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这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带详。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粗略的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历历在目”再现山市的清晰。“以亿万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示出城市繁荣的景象。由阴而晴。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由阴而晴。四周变为危楼。”直接霄(xiāo)汉”突出楼高大、耸立的情状。
23 / 50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渐少。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谢楼上人的活动、风姿和神态,形象生动,使读者似乎触摸到“山市”里的人情风俗气息。楼的变化: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有而无。此处笔触细致入微,令人叫绝。“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写欢迎的消失,描绘了为楼的变化,使人目不暇接,又回味无穷。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及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末尾补叙,再写山市的多姿。“又闻”句侧面证明“山市”之实有。
近义词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未几:很快,不久。
既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逾时:过了一会儿。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
24 / 50
二、省略句
及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他们)相顾惊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省略介词“于”,“他们”和“孤塔”)。
三、倒装句
惟危楼一座(一座危楼,定语后置)。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及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及友期》原文
陈太丘及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5 / 50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及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及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嬉戏。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您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及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及元方握手,元方看也不看他一眼便进了家门。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26 / 50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指表示歉意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及:和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27 / 50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转折。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
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两则
古今异义词
去
28 / 50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委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一词多义
期:
1、陈太丘及友期行(约定)
2、失期,法皆斩 (期限)
引:
29 / 50
1、下车引之 (拉)
2、属引凄异 (延长)
信: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2、谓为信然 (确实)
3、及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原文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读第三声)。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这里指墙),一定会失窃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富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干的事。
注释:
30 / 50
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宋:指宋国。
雨:yù,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坏:毁坏。
筑:修补。
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暮:晚上。
而:表顺接。
果:果然。
亡:丢失。
甚:表程度,很。
而:表转折,却。
疑:怀疑
31 / 50
之:zhī,的
父: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一词多义
1.暮:
夜晚(暮而果大亡其财)
年老()
2.果:
果然(暮而果大亡其财)
实现( 寻病终,未果 )
3.亡:
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32 / 50
4.其:他/她。(大概) 5.之:他/她。(的//语气助词:不译//去、到)
原文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⑦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⑧而折其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鲁教、人教课文 三十课)
注释
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精通,善于。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亡:逃跑;
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通“讵”,就;
⑥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⑦将:带领;
33 / 50
⑧堕:掉下来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壮: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十九:古义指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贺:表示祝贺。
福:好事。
富:有。
良马:好马。
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
数月:几个月。
此:此人,这个人。
好:爱好。
34 / 50
独以:仅仅因为。
跛[bǒ]:瘸腿。
相:一起,共同。
保:保全。
富:富有,充足。这里作“有许多”讲
故:名词,缘故。
其父[fǔ]: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老汉(老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
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长城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人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35 / 50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及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及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差不多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
36 / 50
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又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吧?(另一种翻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这种翻译不是显得很正式,但是可以使到读者更容易理解)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37 / 50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 :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3.稷 :谷子,一说高粱。
4.行迈:道上走。行:道。迈,行。
5.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
9.悠悠: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38 / 50
11.实:籽粒。
12.噎 :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王冕读书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6),依僧寺以居。夜潜(7)出坐佛膝上,执策(8)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9)。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0),冕小儿,恬(11)若不见。(《宋学士文集》)
注释
1、牧:放牧牲畜。
39 / 50
2、窃:偷偷地,盗窃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去:离开
7、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8、执策:拿着书。
9、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众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痴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
40 / 50
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然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就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跋唐人暮雨牧牛图原文:
予老于农圃,日亲犁耙,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后者骧首而腾赴,目光炯然,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览者未必知也,良工独苦,渠不信然?延平余无竞出示此卷。 卷中有刘忠定、邹忠公题字,览之并足使人起敬。而龙山老人又先君所选士而余所尝趋走焉者也,俯仰存没,为之慨然。因识其后而归之。
我在农田中生活到老年,每天和犁耙在一起,所以虽然不了解画却也知道这幅画的是真牛。画中前面的牛回头看,慢慢地前进,后面的牛疾行而高抬头跳着跑来,目光明亮,真像把下雨的消息互相告诉,互相催促着回家。看画的人不一定知道画家一个人苦苦用心,难道不实在如此吗?
延平的余无竞把这画卷拿出来给我看。画中有刘忠定、邹忠公题的字,看到它们足以让人产生敬意。而且龙山老人又是我死去的父亲所选拔的士人,又是我曾经拜谒过的人,思念活着和死去的亲朋,为此感慨。于是在后面记下几句话然后还给他。
原文:
予老于农圃,日亲犁耙,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后者骧首而腾赴,目光炯然,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览者未必知也,良工独苦,渠不信然?
41 / 50
延平余无竞出示此卷。 卷中有刘忠定、邹忠公题字,览之并足使人起敬。而龙山老人又先君所选士而余所尝趋走焉者也,俯仰存没,为之慨然。因识其后而归之。
翻译:
我在农田中生活到老年,每天和犁耙在一起,所以虽然不了解画却也知道这幅画的是真牛。画中前面的牛回头看,慢慢地前进,后面的牛疾行而高抬头跳着跑来,目光明亮,真像把下雨的消息互相告诉,互相催促着回家。看画的人不一定知道画家一个人苦苦用心,难道不实在如此吗?
延平的余无竞把这画卷拿出来给我看。画中有刘忠定、邹忠公题的字,看到它们足以让人产生敬意。而且龙山老人又是我死去的父亲所选拔的士人,又是我曾经拜谒过的人,思念活着和死去的亲朋,为此感慨。于是在后面记下几句话然后还给他。
原文
夸父及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及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⑥。弃其杖,化为邓林⑦。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时候。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42 / 50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到北边大湖里喝水。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译为:桃林。
成语
解释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ǔ zhú rì
解释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出处: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
43 / 50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示例
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山海经记载
原文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标题:夸父逐日(14)
原文:夸父及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③饮,饮于④河、渭(wei)⑤;河、渭不足⑥,北⑦饮大泽⑧。未至⑨,道渴而死⑩。弃⑾其⑿杖,化为邓林⒀。
注释:
夸父逐日雕像
44 / 50
①逐走:竞跑,赛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得:能够。(直接翻译时可不译)
④于:到。
⑤河、渭:即黄河、渭水。
⑥不足:不够。
⑦北:向北。
⑧大泽: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⑨至:到。
⑩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而:表修饰关系。
⑾弃:舍弃。
⑿其:代词,他,指夸父。
⒀为:成为,作
45 / 50
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14)逐日:追赶太阳。逐,追赶。
全文翻译
夸父及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向北到大湖去喝水。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原文
昔者,共工及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及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共工怒触不周山②触:碰、撞。
46 / 50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原文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
: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
47 / 50
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
注释
①中涵:即纪中涵,当地的县令。②哂:微笑,讥笑。
③尾闾:这里指肛门。 ④缒:把人或物由上往下放。
译文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
48 / 50
”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 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一个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几天,一天进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伤心,孩子生了后,专门向天祷告:“你长大后,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孙!”从此后,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长猎虎绝技,闻名当地。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听后,及众人商议,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猎,赞同这个建议。于是,第二天,衙门里便派人带着礼金专程去请唐打猎。过了几天,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
到了之后,众人一看,却很是失望。原来唐家派来的是这么两个人: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似乎随时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来;另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儿,看样子根本没有力气。 众人无法可想,唐家既然派了人来跑了这么远的路,那就先安顿下吧。 这时,老翁忽然走上前来,半跪说:“不必忙乎。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客气了几句,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时值正午。县衙来的人领到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只好硬着头皮再往前走。走到峡谷深处,已经有几个人浑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 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声震林木,落叶纷纷。不一会儿,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众人吓得纷纷后退,大男孩儿也退后十几步,然后远远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老虎发觉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径直向老翁扑来!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觑定扑来的老虎,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到,老翁侧头避过虎势。眨眼间,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颤动几下,就不动了。众人跑来,确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纷纷
49 / 50
去看。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肚子到尾巴,一条长长的裂痕,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此时,众人才发觉老翁不是凡人,纷纷上前施礼请教。
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光臂力就练了十年。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平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50 /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