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课堂提问艺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用

来源:一二三四网
论课堂提问艺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用

当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活动,越来越深入,新课标的推出与实施,让课堂时间真正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是这样做,并不是让教师退出讲台,而是教师的“引导”要更上一层楼。再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老师的参与学习重在“质疑、点拨”,尤其是在“提问”这一主动环节上,认真设计,要“提”到点子上,“问”到心坎上。才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体会学生实际,第一问)应在学生车到山前疑无路时设问。

授课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对学生的学习了如手掌,达到知已知彼。同时,吃透教材,在什么情境下提问,才有心理准备。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问,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应是教师,克服随意“方式”的提问,不能让学生的正常阅读,思考,听讲,写作思路打乱,随意性提问的发生是老师备课,不充分的表现,自己思路不清晰的一种自我“急救”,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其结果是害了学生,也会害了自己。

怎么办呢?这说明教师精心备课的状态下,需要找准切入点,在学生质疑时,才能提问。这个度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发现学生某一环节表现出“茫然时”,就是学生疑无路时候;教师提问,让学生质疑,深入思考,老师才能“教”到点子上,此时学生的思维,心智正处活跃期,这一问,正激起了学生心灵的火花。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观摩,思维解答的能力,不仅如此,在活跃课堂气氛,推动教师授课上也会起到非常维妙的作用,这时学生必会有一种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到来。

比如在职高语文第一册中,有这么一课《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作者钟丽思是位留学法国的爱国青年,第一节法语对话课上,就遇到了“刁钻古怪”的大胡子教授对自己“难堪”的提问,是这样的:“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这种提问的角度,直入主题。问的自然,但又让作为留学生的记者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问则显示有了问话者的艺术,又能考查被提问教的素质能力,此环节设计就此较高妙。

其次:作为授课教师应注意学生听课的反应,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千肠百转,梦里寻它千百度,”及时设问、点拨,能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无论何种专业的教师,要想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思维,提问作为有效的一种方式,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及时思考,同时让学生的潜意思非智力因素,集中到听课中来,并能引导学生生发开去,遨游神往的世界,如笔者在讲授职高第四册语文时,有篇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提前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阅读原著,或上网查阅有关专家名嘴的讲座,学生积极性很高涨,通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同学们感觉良好,在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时候,开讲了,在品味与赏析文中人物描写中,我发觉学生,对文中黛玉与三姊妹的见面,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谷。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一样的妆饰”学生对此三人的介绍不明所以,何谓“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此句的修饰比喻不甚明白,而下句的“鸭蛋脸面”还可以理解,拟物手法,引见不够明白,于是我就抓住机会设计,让学生思考大家族小姐的模样与人品,目的通过生活联想,启迪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对话,“谁没吃过新年的荔枝”回答都吃过,又问荔枝的瓤内看起来怎样,请同学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大多数同学表现茫然无语,有位同学却说白居义说过荔枝瓤莹白如冰雪,我又进一步问,曹雪芹用新荔枝写姑娘的肌肤,腮凝新荔,是写女孩的肌肤美,突出莹白二字的含义,学生恍然大悟,深深体会到大师的文字奥妙,用语之高,叹为观止,真正做到让学生对问题的深思后,“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大悟之美并不容易,只有认真研究教材,读懂学生,才能写出生活的美文,探索生活的真谛。

最后,教师提问要在创新上下功夫,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为目的设问,才有提问价值。

提问要有高度,深度,限度,要求授课教师对教材、学生要吃透,摸清底子,不高不深,才不会让学生觉得肤浅,过高过深,又怕学生摸不着南北。因此要在课堂提问上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寻寻觅觅中,领略过程之美,学生的思维激活后,思维的浪花,才会有层层涟漪,对课堂内容思考、探索就会形成立体的感知,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