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作者:王雄
来源:《软件导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据中心的变革,从提供主机托管、机位、带宽出租等传统业务到云主机、云存储、云资源的出租,云数据中心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服务,因此也对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采用100G以太网技术、网络虚拟化技术等实现云数据中心的网络扁平化,减少网络节点,可提高网络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虚拟化 DOIDOI:10.11907/rjdk.162324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0018003 0引言
随着虚拟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业务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跨入云时代,数据中心的建设也迎来了新挑战。与传统的主机托管、机位出租等相比,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通过将大量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虚拟成资源池,根据需求动态配置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为用户提供快速灵活且平滑扩展的服务,从而将应用、数据和IT资源以服务租赁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实现跨硬件的资源动态调度。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对数据中心的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 1数据中心发展
数据中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作为整合各种基础设施和信息设备(包括互联网接入带宽、局域网络、机房环境和服务器等),通过专业化管理和运营,为用户开展互联网业务提供场地、环境和各类资源的服务平台,发展至今,已先后经历了计算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3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的数据中心立足于基础环境建设和设施搭建,以主机托管、带宽、空间出租等资源出租业务为主,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保有的绝大部分数据中心都是这种模式;第二阶段的数据中心在基础设施基础上,以物理主机资源出租为核心,发展各类IT基础资源业务,要求数据中心机房及用户规模化、业务发展及品牌推广专业化,运营管理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CDN、内容下载加速、安全等增值服务占比增加。该阶段以专业化运作数据中心的世纪互联公司为代表;发展至第三阶段,数据中心则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在高性能基础架构上提供各类随需分配的资源,服务具备高可用性和高可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同时在建设上重视绿色环保,提高机房能效比,降低运营成本。现阶段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及服务已十分普遍。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布局超大规模的云数据中心,如中国联通在廊坊、呼和浩特等10个核心节点建设专用的云数据中心,并成立了专业经营沃云业务的云数据公司;腾讯公司将在重庆建设可容纳10万台服务器的云数据中心;阿里云已面向用户提供云服务,其数据中心建设已迈出国门,走向海外。 2云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
数据中心的变革升级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云数据中心的发展模式通常先从IaaS入手,然后再结合特定用户群开展SaaS服务。结合某省电信运营商2014年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其在网络建设时重点考虑以下关键技术:
(1)40G/100G光纤以太网技术。随着数据业务激增,整个通信网络的承载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运营商开启了通信网络骨干节点设备的升级换代。截至2014年年中,某运营商骨干网络节点已全部升级为40G/100G网络平台。而对于直连骨干网的云数据中心,对于带宽的需求更加强烈,尤其是其承载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视频点播、视频资源的CDN节点、网络游戏及高性能计算等高带宽应用,都需要万兆以太网接口,10G网络核心层设备已远远达不到云数据中心的要求。因此,核心层设备应用40G/100G光网技术是必然结果。40G/100G网络技术不仅意味着端口和带宽速率的大幅提升,还提供了对IPv6、信息安全更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网络架构。
(2)网络虚拟化技术。传统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一般采用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三层架构模式,每层设备相互独立,实现各自的功能,设备管理也相对独立。网络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同层独立的物理设备虚拟为一个逻辑设备,不仅实现控制平面的“多虚一”,更方便了大量网络设备的维护管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控制平面“多虚一”技术包括思科的虚拟交换系统VSS(Virtual Switching System)、华为的集群交换机系统CSS(Cluster Switch System)和H3C的智能弹性架构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在数据转发平面的虚拟化实现上,IETF推出了多链接透明互联TRILL(TRansparent Interconnect of Lots of Links)和最短路径桥接SPB(Shortest Path Bridging)两个新协议,用二层ISIS作为控制协议在所有设备上进行拓扑路径计算,转发时对原始报文进行外层封装,以不同的外层封装标识和动态寻址协议解决二层多路径需求[2]。
3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3.1性能要求
云数据中心机房按三级标准建设,规划占用两层楼,每层楼的机房使用面积约为2 000m2。按数据中心建设标准,每层安装49U标准机柜380架。两层楼的网络、电源、制冷等设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网络规划建设时主要考虑以下性能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高带宽。云数据中心已接入CDN分发结点,同时放置了国内多个厂商的视频监控、数据挖掘、高性能计算等高带宽业务,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因而要求云数据中心网络能够提供高带宽和低时延服务。
(2)高可靠性。云数据中心在链路、设备或网络出现故障及人为操作失误时保障服务不中断,在网络设备板卡扩容、网络升级时业务能够正常运行,在虚拟机出现故障时支持动态迁移等。
(3)安全性。云数据中心的业务呈现高复杂性,如多个业务可能存在同一台物理机上、访问来源不确定等,因此云数据中心面临着更多安全威胁。如何消除这些威胁的影响也是网络防护方面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4)易扩展。充分考虑未来业务的增长,在机柜和设备增加的同时,网络设备的板卡、模块也易于增加而不会对现有的网络架构和业务造成较大影响。
(5)易管理。网络设备维护是数据中心技术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云数据中心的网络设备要求更易于维护和管理。 3.2设备选型
为支持云数据中心的网络建设,各设备厂商相继推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和产品,从而有效实现融合、自动化、高带宽、高效管理、绿色节能的目标。思科推出了虚拟交换系统VSS,其代表产品有Nexus7000、Nexus5000等。不过随着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推进,电信运营商、金融企业等已在逐步替换原有的思科设备,其市场份额慢慢萎缩;华为推出了富有竞争力的集群交换机系统CSS,其典型特征包括交换机多虚一、转发平面合一、跨设备链路聚合等,其代表产品包括S9300、CE12800系列交换机;H3C的智能弹性架构IRF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认可,其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推出的S12500、S10500系列核心路由交换机采用多级多平面交换架构,可实现大容量交换,从而实现网络基础架构的统一、安全策略的统一部署及资源的统一管理。
从国家对信息数据安全高度重视的角度出发,某省云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及设备选型主要在华为、H3C等国内厂商中选择,通过招投标方式,最后确定华为统建云数据中心的网络设施。其中核心路由器采用NE40E设备,该设备基于最新的可扩展400G平台,性能强大。交换机采用S9312,该设备具备超高的万兆端口密度,单台设备支持576个万兆端口,可帮助云数据中心实现全万兆接入。 3.3网络架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云数据中心采用的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核心设备在物理位置、电源接入、网络链路、板卡配置等各方面均考虑冗余,以最大限度提高核心网络的可靠性。云数据中心核心路由器采用光纤线路接入骨干网,接入带宽达120G。汇聚交换机采用华为CSS堆叠技术实现设备的“多虚一”,两台设备之间采用4条10GE线路构建堆叠组。建立堆叠后,两台交换机从逻辑上成为一台设备,它们之间可实现冗余备份。
通过组建CSS堆叠,可在不改变网络拓扑的情况下,便捷地扩展设备端口数、带宽和处理能力。在堆叠建立时,两台交换机在启动开始阶段使用各自的配置文件启动。启动完成后,备用交换机将把本机的堆叠相关配置合并到主交换机的配置文件中,形成堆叠系统的配置文件。通过即时同步,堆叠中的所有成员交换机均保持相同配置,即使主交换机出现故障,备用交换机仍能够按照相同配置执行各项功能。同时堆叠形成后,不需要配置复杂的二层破环协议和三层保护倒换协议,简化了网络配置。
CSS堆叠支持的跨设备链路聚合(Eth-Trunk)技术,可以将不同成员交换机上的物理以太端口配置成一个聚合端口。即使某台交换机出现故障或聚合链路中的一条链路中断,也不会导致聚合链路完全失效,从而保证了数据流量的可靠传输。 4结语
该云数据中心的网络已建成近两年,从使用情况看,构建大二层的网络架构较好地满足了云数据中心对高带宽、高可靠性、易扩展等性能的要求,满足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绝大部分大数据存储在各大数据中心,这必然对数据中心的网络部署提出更高要求,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将不断迎接新的压力和挑战。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余侃.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J].信息通信,2011(6):100102. [2]李明.网络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2,25(4):3943.
[3]冯贵兰.基于虚拟化的高校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6,15 (1):121123.
[4]陈婉.云计算环境下虚拟化数据中心融合技术[J].软件导刊,2016,15(4):166168.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黄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