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课 题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3分钟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 学 对 象 高一年级 影视编导专业学生 教 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模块)下册 知识目标 教 学 目 标 情感目标 能力目标 黄州时期苏轼词作内容简介。 学会分析苏轼的思想变化。 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黄州时期苏轼的词作内容简介。 苏轼的思想变化,理解他旷达洒脱的情怀。 教 法 启发引导法 学 法
阅读法 归纳法 1
一、导入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苏轼: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苏东坡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而被贬黄州这一时期,对于苏轼来说,既是政治生涯的低谷,又是文学创作的巅峰期。我们就从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来走进他的内心。 二、孤独苦寂 苏轼初到黄州时,生活十分苦寂,就连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都成了难题。这时的他写下了《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两句,写尽了苏轼的孤独自伤。 教学过程 三、躬耕东坡,调整心境 然而,苏轼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境况再糟糕,他也从来没有消沉沦落。好友为他请得城东坡地,对于“平生未尝做活计”的苏轼而言,正是他辛勤劳作的开始。此后的苏轼,与农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对生活的深切体悟中渐渐平复了心境,更借助佛禅思想自得其乐。 四、人生超脱 在生命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不断地拨开生命的重重迷雾,谈笑生死,写下了一系列名作。且看《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于苏轼而言,他终于抛却了从前的种种烦恼,获得了“也无风雨 2
也无晴”的达观与洒脱。 五、总结 黄州是苏轼的不幸,又是他的万幸。在这里,他获得了宠辱不惊的旷达,也获得了真正的成熟。黄州时期的苏轼心理变化如下: 失意自伤 —— 随遇而安 —— 乐观豪迈 孤独苦闷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而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3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