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
历史地理要素对辽河流域明代古城分布影响研究
耿钱政,周凯宇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辽河流域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在古代各民族政权的交替影响下,其城市建设历程也极具复杂性。文章从历史和地理两个层面切入:首先,梳理了辽河流域的区域历史进程,并探索了区域中明代十四座主要城市的城建史;其次,通过对辽河流域“形胜”特点的研究,归纳出辽河、长城、古代驿道等三大地理要素,分别引导城市群形成“双中心模式”“N字形分布”“直线城市走廊”的分布特征;最后,提出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是影响辽河流域明代古城分布特征的关键要素。关键词:历史地理;辽河流域;明代古城;城市群;选址[中图分类号] TU984.2;K901.9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ncient Cities of Ming Dynasty in Liaohe River Basin
Geng Qianzheng, Zhou Kaiy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Fine Art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Liaohe River Basi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critical lo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ancient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s, its urban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also very complex. The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Firstly, it sorts out the region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Liaohe River Basin and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urban construction of 14 major cities in the Ming Dynasty. Secondl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ngsheng” in Liaohe River Basin, three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cluding Liaohe River, Great Wall and Ancient Yidao are summarized contributing to the urban distribution of “double-center mode”, “N-shaped distribution” and “linear urban corridor”. Finally, it concludes that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ity in the Ming Dynasty in Liaohe River Basin.
Key words: historical geography; Liaohe River Basin; ancient city in the Ming Dynasty; urban group; site selection
追溯我国古代历史,东北地区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和中原地区的长江、黄河流域历史进程均有所不同,辽河流域(即今辽宁省大致范围)是中原汉民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交界之地,无论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南下或是汉民族北上,都要绕过蒙古高原而取道辽宁。因此,辽河流域在历史上曾经历多次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权交替,各民族间相互影响、碰撞、融合的进程从未间断。在这样独特的历史进程中,辽河流域的城市建设也受到了相关各类要素的交织影响。
明代的“筑城高潮”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
[1]
模的“造城运动”,其间辽河流域凭借重要的地理区位也建设了众多军事城镇。通过对这些军事城镇宏观选址特征的研究,笔者发现区域内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是引导辽宁明代古城分布特点形成的两大主导因素。
1历史渊源要素
在历史时期,地处东北少数民族迁徙“十字路口”的辽河流域时常被各种地方势力割据,无论是区域层面还是城市层面,一直上演着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废兴离合,瞬息万变。从历史的角度看,区域和城市的历史渊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8-R2-023)。
作者简介:耿钱政(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城保护与区域规划。
源与演进是辽河流域明代古城分布特征形成的基础性
要素。
1.1区域历史演进
上古时期,辽河流域为大禹时期冀州和青州的属地,舜帝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冀州的东北部分为幽州,即广宁城(今北镇市)以西的辽西地区;以青州东北部分为营州,即广宁城以东的辽东地区,合之为辽地。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辽地在夏商以来即被纳入中国版图。周武王克商而有天下,此地的肃慎、燕、亳皆被周承认为其北境领土,并且将燕国分封给燕召公。
战国时期,秦始皇掳燕王喜,燕灭,秦遂于此地置辽东郡。辽地由于东临夫余濊貊,西逼匈奴乌桓,是中国守卫边境的要塞,但由于区位遥远,力不能及,经常输掉与少数民族的战争。直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讨伐箕子朝鲜,在辽地及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玄菟、真蕃、临屯四个郡,后又将四郡合为辽东郡。王莽时期以后,乌桓、鲜卑、公孙氏又相继侵扰和夺取此地。三国时期,魏灭公孙氏,在襄平(今辽阳)置东夷校尉,划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等五郡,隶属于平州。晋改辽东郡为国,不久又被鲜卑慕容氏所占领,后魏仍以之为辽东郡。
隋初,此地又被高句丽所占领,改襄平城为辽东城,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句丽将此地收复,置盖州(今盖州)和辽州(今辽阳)。唐高宗彻底灭高句丽,并得到其全部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93
城市建筑
土地,设置都督府,不久又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治这片区域。总章二年,又将都护府迁至辽阳。唐朝后期,大祚荣率靺鞨族及高句丽后人崛起,割据东北,先受封于唐,为渤海郡,后自立为渤海国,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上京龙泉府和中京显德府属辽东地界,其余州府不在辽东之内,而辽西地区则属于契丹。
五代时,渤海国被契丹吞并,在辽东故地置东平郡(今辽阳),不久升为南京,辽代时期又改为东京,从辽阳府析出辽西为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金朝起初延续这一体系,后来又置辽阳府,以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市区南2公里白城)为上京,改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为北京。元代改辽东为东京路,不久又改为辽阳路,设立行中书省,并统辖高丽地区[2]。
1.2各城历史渊源
直至明朝政府定鼎燕京,辽地为“京师左臂,西拱神
[2]
州,北连胡寇,东邻朝鲜”,政治军事地位得到大幅提升,成为明朝东北疆域的边海防要地。在行政体系上,明政府于洪武八年在此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即辽东镇),革其原有的州、县而设置卫所制。在卫所制的管理之下,辽东镇共建设了不同等级的城乡聚落百余座,其中主要城市为辽阳、广宁两座镇城以及金州、盖州等十二座卫城,即本文的研究范围[3]。
基于明《全辽志》中对于不同城市建设历史的详细介绍,笔者将十四座主要城市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统计发现,辽阳、广宁、金州、盖州、义州、沈阳、开原、前屯这八座城市早在隋唐以前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录,城市建制延续至今已逾1 500年。隋唐时期,这些城市在中原王朝与高句丽政权的“拉锯战”中地位愈发重要,城市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建设,并且新
建筑文化·传承 2019年4月第16卷总第316期
增建了海州、复州二城。辽金时期,铁岭、锦州也升为州制,至此,历史上的辽河流域城市体系基本形成。其余二城中,右卫城本为元代临海乡(公主寨),宁远城则为明代完全新建。总体上,随着区域历史的演进,明代辽河流域的主要城市大多在明代以前就具有一定的城市建设基础。
2地理环境要素
辽宁地区在地理环境山海相依、原野相连,域内自东向西分置东部山区、中部平原、西部丘陵,形成“两山夹一平原”的地貌特征。总体上看,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推动辽河流域明代古城分布特征形成的决定性要素。
2.1辽河流域的“形胜”
“形胜”一词是风水学理论中讲究区位形式的专业术语,总体性地描述区域的山川地理特点。古人认为,凡天下名山大川,都是由“风气”的汇聚而生,而众多先贤哲人也大多隐居于这类地方,因为这里往往是边境要害之地,控制了这里便可以控制整个区域的形式。辽河流域恰处于这样的重要区位,明代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特征便是由区域“形胜”而决定的。
明代《全辽志》中描述,辽宁境内以辽河以西的医巫闾山最为灵秀,而河东的千山次之。再向东为东部山区,乃长白山脉,层峦叠嶂,绵延七八百里,坐拥木材、炼铁、裘皮产业发展之利,然而却基本没有可以倚仗的地理要塞,人口也相对稀少[2]。
辽河融汇百川,从北部开原流至海州附近注入渤海,每至夏秋季节,辽河水面宽阔浩荡,仿若长江,居民和驻扎于此的军队都倚仗其为天堑,所以相对来说,河东地区比河西更少受到贼寇的侵扰,地理区位相对更为有利,
表1 辽宁明代十四座城市的历史沿革统计
城址名称辽阳镇城广宁镇城金州卫城盖州卫城海州卫城复州卫城义州卫城沈阳中卫城开原城铁岭卫城锦州城广宁前屯卫城广宁右屯卫城宁远卫城
隋前襄平无虑县沓氏县平郭县——絫县侯城黑水靺鞨
——集宁县——
隋唐辽东城巫闾守捉城沙卑城 盖牟城/盖州
澄州复州宜州沈州黑水——瑞州/辽州
——
辽金南京/东京广宁府苏州辰州/建安海州/澄州永宁/永康义州兴/沈州熟/会宁嚚州锦州宗州/瑞州
——
元辽阳行省广宁路—盖州路——义州沈阳路开元—永乐县—临海乡/公主寨
—
明辽阳镇广宁镇金州卫盖州卫海州卫复州卫义州沈阳中卫开原铁岭卫锦州广宁前屯卫广宁右屯卫宁远卫
94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建筑文化·传承 2019年4月第16卷总第316期
面积也较河西更大一些。从辽河的支流分布上看,河东
地区在支流数量和径流量上都高于辽西,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原因所致。河东属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多在600~800mm,辽东山区桓仁、宽甸等地年降水量更是接近1 000mm,而河西则是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多在400~600mm,明显少于辽东地区。2.2辽河引导双中心模式
从古至今,辽河是辽宁省境内划分辽东和辽西的天然屏障。辽河是我国七大主要河流之一,东西两处源头汇聚于吉林双辽,从而流入辽宁境内,在营口和盘锦地区所处的辽河三角洲注入渤海。辽河中下游地区为沃野千里的辽河平原,地势极为平坦低洼,导致辽河经常改道,且水面宽阔。由于河流的南北走向,一马平川的辽河及其平原成为古代天堑,导致两侧交通联系困难,天然划分出辽东和辽西两大地理区域。因此,在蒙元军事威胁尚未彻底消除的明初时期,辽阳和广宁“双中心模式”的建立是抵御外敌入侵最高效的方式,从而在明代形成了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城镇群和以广宁为中心的辽西城镇群[3]。2.3长城引导“N”字形分布
长城的“M”形走向引导边防城镇形成“N”字形分布的格局。同样是由于辽河平原“沃野千里”的地理特点,明长城在辽东境内形成了“M”形的走向[4],即西段紧贴狭窄的辽西走廊北缘,过锦州后北转东进,横跨医巫闾山山脉,于广宁城东部辽河平原处迅速南转,至牛庄城附近跨辽河,再沿辽河东岸一直北上约300km,至开原城北,而后折向东南方向,穿越辽东长白山脉南段的崇山峻岭,终于鸭绿江口附近的九连城(今丹东城北部),全长约1 212km。开原以东的长城沿线由于直面蒙元威胁,因而城市密集,并且随长城的走向形成“N”字形的边防城市分布格局,自西向东包括前屯、宁远、锦州、义县、广宁、右屯、海州、辽阳、沈阳、铁岭、开原等主要城市,而开原以东的长城修筑于高大的辽东山区之中,这里林木茂密、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所以并未建设重点城市。
2.4驿道引导直线城市走廊
南北向的古代交通驿道引导线性城市走廊的形成。在明初,由于狭窄的辽西走廊仍受蒙元残余势力的威胁,因而辽宁地区与跨海而望的山东人员往来和贸易联系更为密切[5],军队、布花、粮食等运输频繁,这就促进了辽宁境内南北向的交通的发展,南北向的驿道由此形成。驿道北起开原,经铁岭、沈阳、辽阳、海州(海城)、盖州、复州,南至金州境内[6]。驿道途经当时辽宁东部各主要城市,全长约600km,由于地形大多平坦,因而路线较为平直,引导辽宁东部形成了明显的直线形带状城市群[7]。
城市建筑
3结语
纵观辽宁明代十四座古城的分布,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是引导其特征形成的关键要素。一方面,由于区域历史悠久,多数城市在明代以前就具备了一定的城市建设基础,且城市选址大多较为合理,这是明代城市继续沿用其城址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区域内的千山山脉、辽河平原、医巫闾山等三大决定性自然地貌特征,共同引导了辽河流域、长城和驿道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形成,进而促成了明代“辽阳—广宁双中心模式”“N字形边防城镇格局”“驿道沿线直线城市走廊”这三个具有明显特征性的城市群格局。
此外,辽宁明代古城的分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辽宁城镇体系的形成[8-10]。在明初五百年以后的南满铁路建设中,铁路选线与古代驿道走向基本一致,辽河以东的带状城市群的线性被进一步加深,奠定了今日辽宁沈大城镇带的基础。而锦州、义县、广宁、宁远等城镇则一直作为辽西地区的主要城市而延续至今。可见,辽河流域明代历史古城的选址是综合了历史、地理等各类要素而形成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对于当代城市的选址建设亦有重要的参考性。
参考文献
[1] 王贵祥.明代建城运动概说[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08(00):139-174.
[2] 李辅(等修),金毓黻(辑).全辽志[M].沈阳:辽海书社,
1934.
[3] 耿钱政.城市形态学视野下的明代辽东卫城研究[D].大
连理工大学,2019.
[4] 魏琰琰.分统举要,纲维秩序——明辽东镇军事聚落分
布及防御变迁研究[D].天津大学,2016.
[5] 陈晓珊.明代辽东—山东地缘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
学,2007.
[6] 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
[7]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8] 耿钱政,李冰,苗力.辽宁省的明代卫城形态特征研
究——以盖州古城、开原老城及兴城古城为例[J].城市建筑,2018(36):96-98.
[9] 李冰,耿钱政,杜楠华,等.北方滨海丘陵地带古镇形
态演变研究——以庄河市青堆子古镇为例[J].城市建筑,2018(24):122-125.
[10] 苗力,耿钱政,李娜,等.地域元素再生理念下的辽宁
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9,37(03):47-53.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