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变声期之前的少儿声乐教育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26卷第3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0URNAL 0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0年6月 Jun.2O1O V01.26 No.3 谈变声期之前的少儿声乐教育 熊芬芬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音乐系,江苏抚州344000) [摘要]近年来,少儿声乐与少儿舞蹈、器乐、绘画、书法等一起成为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 声乐训练应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体验音乐的美感为目标,以节奏节拍、音准的训练为基础,以呼吸训练和声音的 共鸣训练为手段,逐步提高少儿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少儿;变声期;声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0)03-0154-03 过去,人们都认为嗓音训练是成人的事,很长 一改革的最重要部分”,而“声音训练必须基于自然, 其原则必须是科学的。”…这段话说明:发展声乐 教育必须从少儿的嗓音训练开始,只要针对少儿处 段时间以来,嗓音训练都是等到变声以后进行。 在“变声期”以前的少儿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中, 少儿很少像成人一样接受系统的、科学的嗓音训 在“变声期”之前嗓音特殊的生理特点,对少儿的 嗓音进行科学的培育,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歌唱用声 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声音质量,增强他们 练,这就使声乐相比较舞蹈、器乐、绘画、书法等专 业的科学训练显得相对滞后。因为缺乏科学的嗓 音训练,一方面造成了声乐幼苗的缺失,局限了许 多少儿在歌唱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用声不得 歌唱的能力和表现力,为声乐艺术事业培养预备队 伍。 当,在歌唱中产生的“挤”、“压”、“喊”等不正确的 唱法,使少JtAd的嗓子失去了光彩,甚至受损。在 过去的九年制素质教育中,嗓音训练不能不说存在 着很严重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教育的进步,少儿声乐活 动迎来了一片新的气象:各式各样的少儿声乐比赛 活动在全国活跃开展,较早的有福建东南台举办的 少儿歌手擂台赛,现在有央视少儿频道《音乐快 递》节目推出的小歌手擂台赛等;有些省市地区还 举办了少儿声乐考级活动;少儿音像制品(比如儿 那么,如何进行变声期之前的少儿声乐训练? 笔者认为,少儿声乐训练应该以体验音乐的美感为 目标,以节奏、节拍、音准的训练为基础,以呼吸训 练和声音的共鸣训练为手段,逐步提高少儿的歌唱 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引导他们采用有气息支持、有 共鸣的方法歌唱。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节奏、节拍、音准的训练 节奏、节拍的训练是歌唱训练的第一步。在儿 童的婴幼儿阶段,家长们可以经常给孩子播放一些 好听的儿童歌曲和童谣,带着宝宝一起跟随音乐击 掌打节奏,再大一些时可以伴随着音乐的节拍一边 击掌一边加入摇头或扭屁股等其他肢体动作,久而 久之,孩子就能抓住音乐的拍子。 童音乐电视、演唱专辑和MV碟片)的大量录制和 播出。这些都说明,少儿声乐活动的推广和传播不 仅使少儿在歌唱中体会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无限 快乐,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小歌手们,少儿嗓音 训练已经逐步被社会广泛认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 绩。 音准的训练在幼儿“呀呀”学语时就可以进行 启发式的训练,家长带着宝宝一起用简单的哼鸣 “恩”或是“a”(啊)、“i”(衣)、“/11,a”(妈)、“mi” (咪)等幼儿最容易发的音,一边听童谣一边哼唱, 鼓励孩子随着音乐发出声来,慢慢地孩子就对音高 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指 出“声乐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这是声音训练 [收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熊芬芬(1982一),女,湖北京山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音乐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声乐表 演与教学。 第2期 熊芬芬:谈变声期之前的少儿声乐教育 155 有了最初级的感觉 。 稍大一些的孩子,比如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因 为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 和思维能力,节奏节拍和音准的训练就可以在游戏 中展开了。良好的乐感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还 需要多听多练。 二、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支持力。歌唱的呼吸与生 活中出于本能的呼吸是有区别的,单靠自然肺部的 呼吸是难以完成较长乐句的歌唱,歌唱的呼吸需要 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的进行,以取得更多的气 息支持。 歌唱时的呼吸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吸气时,歌唱者像“闻花香”或“打哈欠”一样,口腔 放松,通过口鼻一起把气深深吸入肺部,这时胸腔 的两肋向外扩张,横膈膜下沉,使腰部与腹部产生 一种自然的膨胀感(俗话讲“气沉丹田”)。吸人大 量的气体后,还要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使吸与呼 形成对抗,这个对抗就是常说的“呼吸的支持”。 歌唱时,保持在吸气的基础上放下喉头发声,呼与 吸形成的对抗伴随着一个乐句演唱的始终i只有在 一个乐句唱完时才放松,接着又吸气,循环往复,直 至一首歌曲唱完。 孩子们虽然一时还不懂这些生理知识,但是一 定要明白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支持力。在 体会吸气时,让少儿平躺仿效我们睡觉时的吸气状 态,体会放松腰部、膨胀小腹的感觉,少JLff1.容易就 懂了。体会呼与吸的对抗体时,教师可以用吹蜡烛 的游戏练习,大家用口吹蜡烛但不能吹灭,每次至 少坚持的10秒钟。教师还可以用“打嘟”的方式 去启发孩子,当孩子们知道了腰腹在呼吸时的动作 后,教师就可以在训练中引导孩子,用腰腹部的力 量去歌唱,取得呼吸对声音的支持。需要注意的 是,在歌唱实践过程中,当气息支持不住时就应马 上把气松掉,不要练出了憋紧胸部的毛病。如果觉 得吸气不足气息不够用时,就一定要吸着一点唱, 减小气息的消耗。 三、少儿歌唱的共L-IN练 因为少儿歌唱的音域主要集中在自然声区,以 真声演唱为主,所以笔者认为变声期之前的嗓音共 鸣训练的重点就是打开喉咙,稳定喉头,保持适度 的胸腔和鼻咽腔共鸣。 (一)打开喉咙,稳定喉头 歌唱的发声是建立在自然说话基础上把说话 声音的扩大。平常我们说话时,喉头是自然放松 的i歌唱中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喉咙吸开,喉头放松 下降,下降的程度比说话时的略低,喉咙和嗓子的 腔体增大了,声音才会拥有共鸣。 日常生活中,我们打哈欠时应该最能体会喉头 的向下运动,吸气时喉咙吸开,喉头下降。但打哈 欠时由于用力地吸气会导致牙关和下巴比较僵硬 不利于我们歌唱,所以,在借助“打哈欠”练习喉位 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口腔的放松。鉴于少儿的喉 头尚处于发育中,不像成人的喉头可以看到、摸到, 教师只能根据歌唱时气息是否流动、是否出现“喉 音”等,来判断少儿在歌唱时喉咙是否打开、喉头 是否放松下降。 喉头下降的位置不是越低越好,少儿只要想着 歌唱发音时像“打哈欠”的感觉,保持能舒服的发 声,得到丰富的共鸣和非常好的音色。 (二)适度的胸腔和良好的头腔共鸣 适度的胸腔共鸣可以增强少儿歌唱的音量,良 好的头腔共鸣可以获得明亮的泛音音色,因此,在 少儿嗓音训练中,加强胸腔和头腔的共鸣训练既是 重点也是难点。 男孩子的胸腔共鸣可以学狗“嗷嗷”叫来体 会,感觉胸口在震动,声音厚实洪亮;对女孩子来 讲,只要喉头保持“打哈欠”吸下来时能气息顺畅 的歌唱,声音就有了适度的胸腔共鸣,不必特意的 加强训练。 头腔共鸣是少儿嗓音训练的重中之重。要获 得头腔共鸣,首先要打开鼻咽腔,可以用“闻花香” 的方式引导他们练习,让眉心与两个颧骨之间构成 的三角区域,充分的打开、兴奋起来,积极地为发声 做好准备。发声时,微笑着睁大眼睛,微微挑起眉 毛,感觉眼中“看”到了自己唱歌的声音形象,也可 以感觉自己的声音使眉心有少许的震动 。 四、增强少儿歌唱的表现力 培养少儿歌唱的表现力,笔者认为应该体现在 音乐内在表现力和表情肢体外在表现力两方面: 第一,歌唱的内在表现力,主要通过音乐的 “乐感”来表现,它包括音准和节奏感、旋律感、律 动感、语气感等。“语气”指咬字用劲的大小和吐 词气势的强弱,是表现歌唱生动性的重要方式之 一。少儿歌曲大多以表现少儿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的风貌为内容,有些还有一定的故事情景,因此,在 156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6卷 注意咬字吐词的基础上,加强语气感的训练,可以 使演唱生动、愉悦。 第二,面部表情和形体表演在儿童歌唱训练当 待,遵循少儿嗓音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让我们 的花朵绽放得更加多彩艳丽。 中是十分重要的。少儿歌唱时大多载歌载舞,丰富 的面部表情、动听的声音与优美的舞姿共同构成了 少儿的歌唱表演。少儿可以先从音像资料中学习 小歌手在演唱中如何表演,再模仿着练习。有条件 的家庭可以请专业教师指导,把孩子的演唱用摄像 [参考文献】 [1] [意】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1998:10. 机记录下来反复观看,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 与不足,提高练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变声期之前的少儿嗓音训练是可行 的,让少儿愉快的歌唱是声乐工作者共同的愿望, 使少儿发出天籁般的歌声是声乐工作者共同的期 [3] 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9. [责任编辑:县晓睛] (上接第142页) 在祷告时一定要追求宁静和舒畅。“要为一切人 祷告,要对上帝和世人经常存着感激的心情;要正 确地祷告,也要正确地做人,一生中确实地爱上帝, 爱人类:”【3 这充分说明,个体与宗教之间的和谐 他才能感觉到自己能做些什么,并把这些要做的事 情作为准则去做。这样,人自然会遵守他自身和上 帝约定好的法律,真理和权利也就随之产生,而真 关系的教育,在家庭的起居室教育中非常重要。 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裴斯泰洛奇还提到 了牧师和县长亚尔纳的学校宗教教育理念,他们认 为当时的神职人员沉醉于咬文嚼字,单纯地从事教 义上的钻研,从而对人民进行说教是人与宗教极其 不和谐的一种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训练人民的 理和权利又可以抑制暴力的产生。由此得出,个体 与上帝的和谐关系也可以造福全社会,所以个体与 上帝和谐关系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笔者从新的角度诠释了裴斯泰洛奇的和谐教 育观,不仅对纠正我国学者对其的错误解读有一定 的意义,而且对重新理解“和谐教育”这一词也有 着深刻影响,以期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有一个相对客 观正确的理论指导。 脑、心、手,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摆脱贫困,自力更 生。他们认为从信仰中明白身心的修养有助于现 实生活的提高,从而使人与宗教信仰处于一种和谐 的关系当中,这才是宗教课程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个体与宗教的和谐关系是这样一种状态:日常 生活和宗教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信仰上帝的力 量转变为行动的力量,从而使人们得到为人和理家 [参考文献] [1] 阿图尔・布律迈尔.裴斯泰洛奇选集[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6:353.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79:177. 的大智慧,使得爱上帝和爱人类的最大理想能变为 现实。 宗教的内在本质和人的内在本质是一样神圣 [3] 北京编译社.裴斯泰洛奇教育文选(第一卷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106. 的,当一个人能真正做到与上帝处于一种和谐的关 系中时,人才能战胜其本性中动物性的自私自利, [责任编辑:县晓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