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

来源:一二三四网
《学问・科教探索》第2 4卷第2 0期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 周俊 (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摘要】学生的参与度它是判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 实和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发挥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彻底掘弃传 江苏泰州 25300) 体积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大声嚷道:“等底等高的圆柱 体体积是圆锥体的3倍,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的1/3”。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 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是21世纪学 校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就给我们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研究和形成服务于实践教学目的需要的教学模式。国外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将教学模 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社会交往模式、个性模式、行为模 式、信息加工模式。基于以上任何一种模式,它们均离不开学 生的主体参与和积极参与。因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 度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 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 呈现形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 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用动画 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 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 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 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 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 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就必 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 “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 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 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反应如此之快简直4vl, 朋友们惊呆了:“它4"1TaY ̄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 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 “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 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起来,新知 的学习成为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四、实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参与广度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对 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 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的心理动机。动机是学生进行内部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创造 力在动机之下才易于引起。实践证明,动机能有效地引发学 生活跃的思维。巧设问题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参与意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意识地创 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上课时,老师 说:“今天我{门先来做个小游戏,一起动手拍—拍。要求,你拍 手的次数是老师的一半。”学生4f-] ̄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 什么药,兴趣盎然地跟着做。第一次,我拍了4下,学生跟着 拍了2下。第二次我拍了2下,学生又跟着拍了1下。第三 次,我拍了一下,有的学生就傻眼了。问题的出现,学生的学 习兴趣被激发。 二、引导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参与激情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 动中去。但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 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 计课堂练习,对全班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方法。对于学习优 等的学生,让他们多做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拓宽他们的 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由于他们基本 掌握所学知识,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对他们重点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对于后进学生要对他们 进行重点练习指导,采取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批改的方 法。此外,我在班中还开展了“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让学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可以使 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在 课堂教学中,通过操作学具,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 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能从多渠 道促进知识内化,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如在教学“圆锥 的体积公式”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V=sh,圆锥体的体积 ‘怎样求呢?教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把圆锥体的体积 公式找出来。怎样实验呢?学生遇到了难题。这时,教师不声 不响地拿出一个空心的圆锥体和—个空心的圆柱体,说明它 们等底等高,另外又端出一盆水。教师的暗示激活了学生的 思维,有的学生想到拿空心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心圆柱,看看 倒几次能将空心圆柱装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倒了3次才 能装满空心圆柱,试了几次都是这样。学生突然发现圆柱体 ——习好的学生在课余辅导学习中下等的学生,并经常检查他们 的辅导效果。这样一来,不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而且又培养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全体参与的意识也逐渐 形成。 作者简介:周俊,(1979.9一一),女,小学一级教师,研究 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