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食品化学论文 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

来源:一二三四网
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

小组成员:陈冬描090603105 谢秋文090603135

周远芳090603151 张伟鹏090603149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

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而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也是让人眼花缭乱。本文对来自不同团体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的不同态度做了一一概述后,提出媒体应该如何理性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最后对民众应该如何理性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报道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理性对待 放大效应 防患未然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的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但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使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峻!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如苏丹红事件,瘦肉精,毒馒头,水果打蜡等等。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们生活陷入了恐慌。而媒体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报道呢? 1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不同的团体有不同的看法 1.1企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报道的态度

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人民社会责任奖颁奖盛典上,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获得“2011年度杰出贡献人物奖”。他谈及食品安全问题时表示,“实际上,近些年不少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有人故意炮制出来的,但一些媒体却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大做文章。这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没有好处,在世界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他认为问题食品的源头在农产品上,政府的监管要落实到位,特别是对源头的监控和教育农民等问题[1]。

根据宗庆后所说,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媒体的问题,是农民和政府的问题,而企业在这方面不负责任。但披露食品生产、流通与销售领域的种种乱象,不正是媒体报道的责任之一吗?事实上,众多爆出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不如宗庆后所说的过于放大了,恰恰是缩水了。一方面,新闻媒体容量有限,不可能爆出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也受制于诸多因素,有的问题很难被发现。

在宗庆后等一些食品生产者看来,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只是媒体不断报道的结果。搞定了媒体,势单力薄的消费者并不足惧,食品品牌自然也就有了美誉度。如此庸俗的公关思维下,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媒体煽动情绪”的指责。

1.2媒体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的态度

对于这位哇哈哈董事长的话,媒体反应非常强烈。媒体认为,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相关报道的“炮制”之说是无稽之谈。媒体认为,企业这是在推卸责任,倘若这些企业制作出来的食品都是安全的,媒体就算是想要“炮制”新闻,想要大做文章也是无隙可乘、无米可炊。所以,媒体认为,把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嫁祸给农民或是媒体是荒诞的,问题食品的真正源头是经营者诚信意识的缺失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不解决这个问题,任凭媒体如何做文章,任凭消费者如何指责,任凭监管部门如何努力,都不能从根源上堵住食品安全的漏洞 [2]。

但是,媒体批评市场化中的企业不能把守责任底线,制造信任危机。可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正成为当下的新闻富矿,众多媒体会不会也为了发行量和点击

率而自我疯狂,不自觉地成为制造信任危机的帮凶呢?

最近,“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国家卫生部发布消息称,“高度怀疑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名为三聚氰胺的化工原污染”。全国因三鹿奶粉导致的婴儿肾结石案例日呈扩大趋势[3]。

三鹿问题奶粉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散,春节刚过,味全奶粉又生事端。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去年8月至11月进境的852批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其中,味全食品的三类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据了解,阪崎肠杆菌是肠杆菌科的一种,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茵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4]。有三鹿问题奶粉为鉴,味全配方奶粉被检出高危病菌的消息一经曝光,媒体纷纷转载,各大门户网站上网民跟帖无数。

在舆论的炮轰中,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2月2日立刻进行了澄清和说明:质检总局官方网站1月20日公布的《2008年11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其中有一批进口味全奶粉被检出阪崎肠杆菌呈阳性,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早已对该批奶粉依法进行了退运处理,不合格奶粉并未进入国内市场。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的进口奶粉,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5]。消费者可通过正常渠道购买,放心使用。

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中,国家质检总局的公信力是打了折扣的,但是我们不能将此折扣延续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所有声明。如果国家质检总局所言属实,那么味全奶粉事件只是虚惊一场。

这次奶粉事件的问题出在媒体身上:媒体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媒体在转载或引用时,只发布了不合格食品的问题信息,对这些不合格产品已被依法处理的情况并没有进行全面说明。媒体不客观的信息过滤和片面报道,引起了消费者的误解。 在味全奶粉处于舆论漩涡之时,不管是超市还是味全奶粉方面都觉得此次事件非常蹊跷:一个过时新闻,即去年10月17日,产自台湾的9.624吨配方奶粉从香港进境时被检验出阪崎肠杆菌超标,不知相关媒体为何要现在拿出来报道?

类似事件还发生在另一个品牌的奶粉(澳优奶粉)身上:去年11月5日,有媒体报道“澳优奶粉被检出致病菌”,可事实上,含有致病菌的澳优能力多奶粉是6月份被检出的,并且已被海关拦截并退回澳大利亚销毁处理,该批产品并没流入中国市场。

很简单,在“问题奶粉”正在被舆论大批判的环境里,这当然是一条符合受众心理需要的新闻线索,不管其事实如何,发生在哪个时间段,此时此刻都具有“新闻价值”。而被问题奶粉惊扰的受众,也很容易被这种断章取义的“换头”新闻所蒙蔽。

1.3民众对于食品安全报道的媒体报道的态度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给大众提供了最新信息,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是,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使很多民众的生活陷入了恐慌。据调查,民众对于媒体的报道持有以下几种观点[6]:

多数民众支持食品安全问题不可能完全是媒体炮制出来的,如果食品生产没有问题,媒体根本就无法无中生有,媒体最多只是夸大了其危害,但是食品安全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一些民众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并没有夸大,反而是缩水了,一些食品生产商食品安全规则,在食品中违法添加不合格有害物质,没有从顾客身体健

康的角度去研究食品安全的问题的行为是应该遭到谴责的,企业应该承担责任而不是找借口推卸责任。

有少数人认为并不是说所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都是失实的,而是部分报道抓着某一个食品添加剂有毒性不放,却不考虑它在产品中的添加量,最终产品是否合格。就跟娱记炒作一样,没有的事,半真半假的事,没有认真去调查,就把结果报道出来了,这样也是不负责任的。

而有很多缺乏科学素养的民众因看到众多食品安全的报道而神经紧张,造成了心理负担,生活幸福指数明显下降。故多数民众认为多看书 增加知识,合理防范,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才是真正应该做的。

2媒体应如何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媒体需要顾全大局,以正面宣传为主” 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守卫社会安全当然是媒体职责所在。鉴于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对食品安全任何形式、任何环节的监督都是必要的。即便是类似味全奶粉这样的曾经出了问题但被有效制止的事件,虽然是“过去时”,但拿出来提醒公众警示企业也不为过。

问题在于,这样的报道必须全面,而不能凭借记者自己的喜好自行节选。守护食品公共安全的初衷无可质疑,但借助受众心理需要捕风捉影或推波助澜就不该是负责任的媒体所为。俗话说得好,真理向前迈进一小步就成了谬误。 很多时候,媒体会批评市场化中的企业不能把守责任底线,制造信任危机。可事实上,当下众多媒体也活在“市场化”的大背景里,有时也会为发行量和点击率而自我疯狂,不自觉地成为制造信任危机的帮凶。媒体是有话语垄断权的,一旦报道有片面指向,受众便会不知所措。

所以,守护公共利益的媒体,必须站在全面客观公正透明的基础上,珍惜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一旦媒体本身也在受众心目中产生了信任危机,可怜的只有受众。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就食品安全事件说过这样一句话:“撤一两个官员,抓三四个当事人,关五六天厂子,罚七八万块钱,八九不离十,下次咱再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食品行业现状。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教授说:“食品安全是系统工程,对媒体从业者来说,守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责无旁贷。媒体需要顾全大局,以正面宣传为主。当面对食品行业的负面报道时,媒体必须\"真打实干\"将责任追究到底,而不是简单、肤浅地报道,必须要从根源上找到原因。同时媒体还要监督政府部门加大处罚力度,只有让食品经营者意识到制造不合格食品的严重性,才能有效减少或者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7]

3、公众如何科学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及有关报道[8] 3.1公众如何科学理解食品安全问题

在广东科协论坛第10场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研究所陈君石研究员说“大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过度担心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 。”

他提到食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多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要想更科学地看待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食品安全的界定。” 食品安全包括数量和质量上的安全,我们目前所关注的,是质量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即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如果我们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是不可能的,风险存在于任何环境任何时刻,从科学角度来讲,食品领域应存在可接受的风险 ,公众应以公正、科学的

态度去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以平常心消除对食品安全的误解,不合格食品并不就是有毒食品 ,只能说是一种违规生产,并非媒体所报道的‘有毒’那么可怕 。 3.2公众如何保障自己的食品安全

面对如此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呢?显然只靠媒体的揭露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了解,去鉴别真伪。在此,陈君石研究员也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1、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这样不仅可以做到营养均衡,也可以稀释食品可能存在的危害;

2、在选择食品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大的品牌,这些名牌产品的安全性会相对大些;

3、还要提高科学知识。很大一部分食源性病疾病都是发生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食物烹调的温度、存放的时间等。

综上所述,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媒体报道,我们应理性地对待,平时要注重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饮食的素养和鉴别新闻真伪的能力,对食品安全事件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让自己真正做到“不愁吃”。 参考文献

[1] 食品伙伴网.http://www.foodmate.net/news/wangyou/2012/01/198082.html ,2012-01-12. [2] 土豆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hxzeNgOjD8,2012-01-13.

[3] 中国哈尔滨.http://www.harbin.gov.cn/info/news/index/detail/213789.htm. ,2008-09-12 [4]中国农产品加工网.http://www.csh.gov.cn/article_240880.html, 2009-02-25 [5] http://info.tjkx.com/detail/387024.htm, 2009-02-02 [6] http://www.zxmxd.com/pab/816484.htm, 2012-02-11

[7] http://xiyou.cntv.cn/v-4e5ba780-dcb1-11df-957f-001e4f1f5c05.html , 2009-04-06 [8] 第一食品网 http://www.foods1.com/content/94080/ 2006-11-26

[9] 新华网.刘畅.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5/08/c_121390444.htm, 2011-05-08

问题设计

1、看完你们的PPt,我想问一下,既然你们说媒体报道时常会把问题夸大,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相信这些报道了?

答:我们不是不信,而是在面对这些报道时,应该要理性对待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可避免,在2011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刘旦初教授为大家带来的主题为《理性看待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的讲座中,他把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分为三类:

其一,商业恶意操作,面对不实报道,我们作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更应该学好化学知识,进行理性判断;

其二,内控而不宜曝光的信息,很多控制性药品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的是政府部门的严格监控,以及出现问题时的及时处理,而不是一味向外曝光,造成民众不必要的恐慌;

其三,必须引起警惕的报道,我们不仅要了解,更要学会辨别避免食用不安全的食品。

刘教授指出,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要学会理性面对。首先,要认识到添加剂在食品生产领域的重要性;其次,要相信政府部门的工作,不要过分紧张;最后,要明白剂量决定毒性这一基本常识,对任何食物的摄取都要适量。 对于广告,我们要慎读,面对着或莫名其妙或不科学或指鹿为马甚至直接颠倒因果关系的广告,我们要批判的对待,真正的好广告应是把大众不了解的产品介绍给消费者,如此才能达到广告的目的。

2、我先前有看过新闻说,政府要建立记者黑名单,对于没有如实报道的记者加以惩罚,我想问一下,你们认为这样做有效吗?

答:我认为不能把食品问题引起的恐慌全部怪罪于媒体报道,对于没有如实报道事件真相,甚至是蓄意挑起市民恐慌的报道,的确应该加以惩罚,但是这应该主要交由媒体监督部门去管理。 类似于建立记者黑名单的处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认为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3)、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4)、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5)、建立完善,快捷的食品追踪体系 (6)、创建一个能及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机构 3、什么是食品安全报道的“放大效应” [9]

答:指的是食品安全问题被媒体夸张,产生放大效应

食品安全领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媒体、互联网也多有报道和反映。总体来看,这些报道可以分为两类,一些是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还有的则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如对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这样的一些报道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焦虑担忧,也自然会有“还有什么敢吃的”的想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