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与必备知识梳理(2)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21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与必备知识梳理(2)

2021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与必备知识梳理

高频考点1:古代中国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一、高频考点详细统计

二、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一)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出现:春秋时期

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 3.条件

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4.自耕农经济特点

①拥有一定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精耕细作。(分散性)

②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 ③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④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脆弱性)

⑤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封闭性)

⑥自耕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5.影响

①积极:明中期以前,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明中期以后,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变化与结束

①变化:明朝中后期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加之经济掠夺,小农经济的商品经济属性上升,自然经济属性不断降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结束: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小农经济转经济变为集体经济(土地公有制,集体组织生产)。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历程:开始实行(商)→盛行成熟(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内容:①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②井田之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③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生产方式: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

(4)瓦解原因: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②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5)废除

战国时秦商鞅变法:a.“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为田开阡陌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b.“以军功行田宅”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土地私有制 (1)历程

①春秋: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实际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战国:一些诸侯国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如商鞅变法。

③秦朝:统一全国后,以法律形式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④新中国: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2)形式: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②影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历朝对待土地兼并的政策:a.限制——政府实施“均田”、“限田”政策。b.不限制——北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3.均田制

(1)发展历程:北魏创立→隋朝唐初沿用→武则天时期破坏→唐玄宗时期瓦解。

(2)实施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实施条件: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社会上有大量流民;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的可耕荒地。 (4)土地利用方式:官府募民耕作。

(5)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

(6)土地构成分类:①永业田(初称桑田,政府授予均田农户的私有土地,多余部分可出售);②露田(政府出租给均田农户的土地,农户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

(7)瓦解:唐中叶开始瓦解←土地兼并盛行,导致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唐德宗时期,杨炎实行两税法,均田制结束。

(8)对应的赋役、兵役制度

①租庸调制:北魏创立租调制,租就是均田农户给国家缴纳的地租;调就是均田农户给国家承担的户税。隋唐时期,发展为租庸调制,均田农户不服徭役的话,要向国家缴纳布、帛、绢等以代之,由国家募人替之,是为庸。纳绢代役有助于保证农时和农业生产。唐中期,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 ②府兵制:西魏创立,唐玄宗时期被废除。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均田农户成年男子农忙干活,农闲练兵,遇有战事,自备武器干粮等集中,被征调去打仗,仗打完后返回。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产经济。(主要)

(2)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经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 3.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东移、南移。

(2)推动了南方沿江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3)促进了江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促进了海上交通运输及贸易的发展。

(5)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平衡。

(四) 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发展演变

(1)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官府垄断手工业。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形成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A.官营手工业

①政府直接经营(西周工商食官制度)。

②主要生产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产品不在市场流通。

③明代前期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④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官营手工业的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B.私营手工业: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的手工业。

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士、农、工、商并称为“四民”。

②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

③明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④明代中后期,江南某些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纺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C.家庭手工业

①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

②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繁荣,使得家庭手工业开始大量面向市场。

③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金属货币(铜贝)产生;“商人”源于商人善于经商。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手工业者和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3.春秋战国:商业发展

(1)原因: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表现

①出现许多大商人(如范蠡、陶朱公;吕不韦;孔子学生子贡等)。

②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③形成许多著名商业都会(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楚国的郢等)。 4.秦汉:发展艰难

(1)原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表现: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地点限制;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5.隋唐:商业繁荣 (1)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鼓励海外贸易。

③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④交通便利,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大运河开通。 (2)表现

①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②出现四大商业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③草市发展,出现夜市。

④为商业服务的柜坊(经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和飞钱(货币兑换凭证,亦称便换)问世。 6.宋元:空前繁荣

(1)原因:商业环境宽松;农业、手工业繁荣。 (2)表现

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商业革命)。

②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城市经济繁荣。 ③商业税收成为政府重要税源。

(7)明清:商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表现) ①江南地区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②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1581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

④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⑤出现区域性大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等。 (六)中国历代货币发展概况

(1)商朝:出现了真正意义的货币;贝依然起货币作用(汉字中与钱财有关的字多从贝)。

(2)春秋战国:货币混乱,秦——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赵、魏——铲币;齐、燕——刀币;楚——蚁鼻钱(鬼脸钱);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形态逐渐统一。 (3)秦朝:统一货币,上币——黄金;下币——圆形方孔的铜质半两钱。

(4)西汉:汉武帝统一铸币——五铢钱。 (5)魏晋南北朝:币制混乱。

(6)隋唐:隋文帝统一铸造隋五铢钱。唐高祖于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新型货币——开元通宝(开辟历史新纪元的流通天下的宝货,与唐玄宗开元年号没有任何关系),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使得“通宝”、“重宝”和“元宝”钱成为以后流行的货币范式;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朝出现飞钱(货币兑换凭证)。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7)宋朝: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初由成都民间发行,后收归政府发行);圆形方孔的铜质年号钱开始流通使用;南宋发行的纸币——会子。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地租的发展。

(8)元朝:纸币——宝钞;圆形方孔的铜质年号钱继续流通使用。

(9)明朝:纸币——宝钞(因政府滥发纸币,造成宝钞信用度降低);张居正1581年一条鞭法改革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圆形方孔的铜质年号钱继续流通使用。

(10)清朝:白银——普遍使用;纸币——宝钞、银票(后统称为钞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沿海多外国银币;西方国家以白银换取中国的茶丝,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鸦片战争前,西方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出现了银贵钱贱现象。鸦片战争以来,给西方大量赔款(白银),使清政府财政危机更加严重,更是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11)民国:废除圆形方孔的铜质年号钱,开始发行印有国家领导人头像的银元。

(12)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为了应对西方经济危机对中国白银的掠夺,政府令白银退出流通领域,发行统一的纸币——法币;解放战争时期,法币急剧贬值,政府又发行纸币——金圆券,但没能遏制住通货膨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