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癔症性抽搐20例的抢救与护理

来源:一二三四网
癔症性抽搐20例的抢救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11T10:00:49.8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6期供稿 作者: 李春红[导读] 与患者交谈时,要自信诚恳,使患者信任。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发挥心理治疗效果。

李春红 (河南郑州市中心医院 450007)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335-01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对癔症性抽搐患者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例患者实施心理暗示及心理疏导。结果 患者均及时得到治愈。结论 心理暗示及心理疏导是癔症性抽搐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 【主题词】 癔症性抽搐 心理暗示 护理

癔症性抽搐是癔症病人躯体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病人的躯体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基础,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状态,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一般发作10~20min,长者达1~2h。2007~2010年,我院急诊科通过心理暗示治疗及心理疏导的方法,使20例患者均得以治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20例癔症性抽搐患者,其中女19例,男1例;年龄17-60岁;发病诱因是与他人生气或争吵而引起;所有患者神经系统均无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1.2.1 应急处理措施:患者抽搐发作时,立即给予吸氧、针灸人中、合谷穴,静注安定控制症状。

1.2.2 心理暗示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有效的措施。心理暗示[1]是指在医患交往中,医护人员通过表情、手势、态度及含蓄的言语去影响并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与行为,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及躯体上的各种疾病与痛苦。因该类患者突发抽搐,家属很着急,强烈要求使用好药尽快控制症状。医生经过认真查体,明确诊断后,十分确定地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葡萄糖酸钙就是治疗抽搐发作的特效药。护士遵医嘱缓慢静推10%葡萄糖酸钙10ml,用药后15分钟,医生坐在病床旁握住患者手臂。当发现肌肉有松弛迹象时,立刻告诉患者,药物确实有效。几分钟后,患者四肢肌肉果然较前松弛,肢体抽搐逐渐停止。

1.2.3 心理疏导: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向家属了解患者生气原因及平时的性格心理特征。尽量使患者能充分倾诉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医生及家属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使患者症状彻底缓解,心情轻松。

1.2.4 疾病缓解期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①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癔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不必过于紧张。②要帮助病人充分认识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教会病人用科学的、适用的方法完善性格,用理智而不是用情感处理一些麻烦的问题,调整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③癔病发作时,应首先镇静自若,避免过分关心、过分热情及惊慌失措对患者的不良暗示,加重患者病情。④教育患者家属,要把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及发病的诱因,对患者关心帮助,心理开导,提高患者的精神免疫力。生活中尽量消除不良刺激,使患者早日痊愈。 2 结果

在20例患者治疗中,医护配合使用心理暗示治疗及心理疏导的方法,使患者均及时得到治愈。 3 讨论

3.1 心理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根据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被压抑的精神能量可以转换为某种躯体症状”这一理论,结合20例病人的抢救治疗过程,我们得出这一结论。心病还需心药治,对于癔症性抽搐病人进行治疗时,[2]不能仅用药物控制躯体症状,而应该设法了解患者发病的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暗示治疗及心理疏导,使患者把压抑在内心的愤闷之情发泄出来,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3.2 癔症患者有暗示治疗的性格基础 癔症患者的性格特征[3]为感情用事,情绪不稳,暗示性强,富于幻想,反应敏感,易受周围影响。且癔症性抽搐发作时患者神志是清醒的,因此,能够有效实施心理暗示疗法。在暗示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10%葡萄糖酸钙肌肉松弛药物。药物本身既有药理作用,又有心理效应,药理作用改善躯体症状,使患者相信医生,医生的语言又影响患者,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3.3 患者对医生的高度信任是暗示治疗成功的关键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患者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相互信赖关系。与患者交谈时,要自信诚恳,使患者信任。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发挥心理治疗效果。

3.4 癔症性抽搐患者意识没有丧失,因此,发作中不会咬伤口舌,不会跌伤,也不会大小便失禁。在护理中,不需要吸痰、导尿,不必放置压舌板,开口器,以免增加感染及创伤机会。参 考 文 献

[1]徐桂芳,何玉芳.27例癔症性失音患者的心理暗示治疗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1月,第41卷,第1期,55-56页. [2]郑玉霞,苏贵范.儿童癔症观察与护理26例;现代护理;2006年第9期844页.

[3]施慎遜,王志阳.癔症;源自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776-277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