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呼啸山庄论文3 文档3

来源:一二三四网


文章结构基本没有太多的问题。仔细认真在读一下自己的论文,文中的人物姓名再仔细看看,格式在做修改,打印一份给我!

毕业论文

学校: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系别:中文系

班级:09语文教育六班 学号:091306058 姓名:刘敏

目录

一、《呼啸山庄》内容简介...................................1 二、凯瑟琳人物解读........................................2 三、复杂的人物形象........................................3 (一)原始社会中的凯瑟琳................................3 1. 单纯善良,天真无邪..................................3 2. 自由奔放,激情十足..................................5 3. 倔强叛逆,桀骜不驯..................................5 (二)现实物质中的凯瑟琳.................................6 1.对名利、社会地位的追求................................6 2.精神世界的空虚、孤独..................................7 3.心理及行为的变态......................................7

四、双重性格撞击..........................................8 五、结语..................................................11

毕业论文提纲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性格

09语文教育六班 091306058

一 、《呼啸山庄》内容简介 二、 凯瑟琳人物解读

三、 双重性格撞击 四 、 结语

刘敏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性格

09语文教育六班 091306058 刘敏

【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被文学界认为是一部传世之作。小说通过对凯瑟琳双重性格的描写,展现了其在维多利亚时期对爱情婚姻观的独特见解及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追求。本文将从凯瑟琳的双重性格入手,结合维多利亚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女性哥特式特点,包括家庭、婚恋因素,社会、自然因素来分析凯瑟琳的双重性格表现,以凯瑟琳为代表的女性在当时的女性自我解放意识,及对爱情婚姻观的独特见解,揭示该小说的独特时代意义。

【关键词】凯瑟琳;人物解读 ;形象分析 ;双重性格

引言

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的小说是超越时空的,因为它包含人类永恒的爱与恨的主题。但是,作为19 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爱情。 其“情爱模式”及“荒野意象”通过对人物心灵世界和自在的自然世界体贴入微的描摹、展现,对人性的审美把握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其主题更具有时空超越性。

《呼啸山庄》是部伟大而奇异的书,书中的女主角凯瑟琳更是被塑造得独一无二。“她叛逆中不乏奇异的美,激情中不乏诚实”,她独特的形象在整个文学史上都堪称经典。作者艾米莉通过对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塑造,给我们21世纪的女性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金钱与爱情的面前,女子应该如何选择才能获得自己的幸福呢?选择金钱的凯瑟琳没有走向幸福的殿堂。假如凯瑟琳选择了爱情, 与希斯克利夫一起去流浪,这能保证他们一定会幸福吗?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女子只有保持独立的人格,顺乎天性的发展,在物质与精神上找到平衡点,才能让心灵不偏离轨道。凯瑟琳的悲剧不论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还是对现在或以后的女性都是一盏明灯。

一 、凯瑟琳人物解读

凯瑟琳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上流社会的家庭,却不是一个可以拥有幸福童年的幸运女孩。自从她的父亲去世后,凯瑟琳是由常常虐待她的哥哥辛德雷抚养长大,从来没有在哥哥那得到过一点点的温暖。她

常常被罚站在角落里,不允许吃,还得忍受着哥哥辛德雷的辱骂。

于是,她对希斯克利夫的遭遇表示同情。他们的对于彼此的命运是一中深刻的理解与同情。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反抗辛德雷的压迫。在抗争中,他们发现了相互间深沉而强烈的需要,希斯克利夫倾心于凯瑟琳这个活泼、倔强而具有野性的姑娘,只有她才能给他理解和友谊。而凯瑟琳也意识到要获得充分的人性,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尊严,要重视与自己作为人的责任,只有彻底的和他生活在一起,共同反抗辛德雷的压迫。希斯克利夫的到来满足了凯瑟琳爱与被爱的需要。 随着年岁的增长,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友爱逐渐升温转化成爱情,他俩成了彼此心中最重要的人。

然而,接触到现实世界后的凯瑟琳变得虚荣起来,凯瑟琳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世俗门第观念的污染,她渴望同时获得希斯克利夫与埃德加的爱。可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埃德加坚持要让她在两者之间选其一时,她彻底崩溃了,她的心再也承受不了,只能以不正常的状态来欺骗自己,成为自己阶级和教养的囚徒。认为嫁给希斯克利夫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从而理智的选择了温顺、文雅而漂亮的林敦少爷。凯瑟琳屈从了世俗,也就违背了自己的天性,背叛了自己的情感,从而陷入自己织就的落网中,一直挣扎到死!

二 、复杂、难以捉磨的人物形象

(一)原始天性中的凯瑟琳

1.单纯善良、天真无邪。不管凯瑟琳的性格有多复杂,多难以捉磨,单纯善良还是她性格中最本质最原始的一面。她虽然很顽劣,但“她并没有坏心,因为她一旦真的把你弄哭了,就极少不陪着你哭”。当希斯克利夫被辛德雷关起来后,凯瑟琳食不下咽,“脸蛋涨得通红,泪水从上面滚滚而下”。孩童时期的凯瑟琳,在原始封闭的世界里生活着,我们看到的,是她身上大自然的原始天性,那是一种单纯的不含杂质的野性美。在她嫁入画眉山庄以后,单纯养育的性格似乎被淹没了,但它并没有消失。试图把她从愚蠢的美梦中唤醒, 并且严辞劝阻希斯克利夫,希望能够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她作出这一系列的行为不是出自私心, 而是出自于她灵魂深处善良和同情。

2.自由奔放、激情十足。“自由”和“激情”是凯瑟琳身上最大的闪亮点。尽管是封建庄园的小姐,凯瑟琳却把宗教礼仪抛在一边,拒绝像上流社会的淑女们一样生活。“她有一些别的孩子所没有的脾性,一天下来,她可以让我们大家失去耐性五十次以上:打从她从楼上下来,一直到上床睡觉,我们连一分钟安宁都得不到,就因为她时刻都在玩弄恶作剧。她的情绪总是处于兴奋期。”放纵使她形成了野性十足,爱玩,追求自由的性格。所以当希斯克利夫到来以后,两个同样的灵魂很快就吸引到了一起。“两人一大早就跑到野地里去,一玩就是一整天,这是他们的一大乐趣,随后的处罚只不过是让人发笑的小事一桩。”在狂风呼啸的荒原里,他们俩一同嬉戏,一同疯狂。他们一起嘲笑埃德加和伊莎贝拉之间那种愚蠢而狭隘的游戏方式,“打心眼里

瞧不起他们”。在未闯入画眉山庄前,呼啸山庄的封闭隔绝了凯瑟琳与充满诱惑的世界的联系,让她那自由奔放的性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画眉山庄进入凯瑟琳的生活后,她这种自由奔放的性情被压抑了,可是直到死去前她才发现自由的呼啸山庄才是她要的天堂。 3.倔强叛逆、桀骜不驯。在画眉山庄的房客洛克伍德翻阅凯瑟琳的旧书时,凯瑟琳第一次侧面登场。“我可不吃这一套,哗啦一把拎起那部破书的封皮,就扔进狗窝里,一边还诅咒说我讨厌圣经。”此时凯瑟琳身上充满了倔强和叛逆,同龄的女孩子们都在玩布娃娃的时候,她却以骑马为乐。当父亲问她要什么礼物时,六岁不到的她居然要一根马鞭。“我们同声指责她时,她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快乐,露出大胆狡黠的神情,并用那张利嘴回击我们,把约瑟夫的宗教诅咒当成笑话,取笑我, 还专挑他爸爸最恨的事情来做”。老恩肖的放纵,进一步造就了凯瑟琳任性、叛逆的个性。当凯瑟琳穿着漂亮服装的时候,她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一个又黑又脏的下等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凯瑟琳就没有地位的尊卑之分。在对待与她一起玩大的管家之女丁奈莉上,她又充分显示了庄园小姐那任性、傲慢、蛮横的本色。家庭的纵容,环境的影响和地位的高贵使她倔强叛逆的性格显得格外突出。 (二)现代物质世界中的凯瑟琳

1.对名利、社会地位的追求。“人类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即任何一种需求的出现都是以较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的。人是不断需求的动物。”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

取而代之。对庄园小姐凯瑟琳来说,生理及安全需要早已得到满足,而爱的需要也从希斯克利夫和埃德加身上获得了。于是,想要得到尊重的愿望就立刻产生了。她“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获得一定的名誉。”而在她眼中,要得到尊重就是要有钱、有地位。从画眉山庄回来时,“野丫头”凯瑟琳被光鲜亮丽的生活和赞美之辞改造了,焕然一新的她穿得很漂亮,举止也优雅起来,这与衣衫凌乱、蓬头垢面的希斯克利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眉山庄她被资产阶级的文明和上流社会的生活深深吸引住了。凯瑟琳的价值观在这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见识了那般始终如一的礼仪之后,对粗鲁的行为也产生了羞耻感。”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让自己尽可能看起来斯文有礼,殊不知她那野性的性格已经深入骨子而无法清除。于是,只有扭曲自己的性格,在外人面前扮成一个举止高雅的淑女,在呼啸山庄才露出自己野性,不可驯服的一面。久而久之,这种不断变脸的行为形成了她的双重人格,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引起了不小的困扰。凯瑟琳陷入了虚荣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2.精神世界的空虚、孤独。童年时期的凯瑟琳,有着一些别的孩子所没有的脾性,不太讨人喜欢。老恩肖对她失去了耐性,辛德雷与她之间有距离,约瑟夫称她为魔鬼,奈莉受不了她的盛气凌人。直到希斯克利夫的出现才使孤独的凯瑟琳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人。但是这种快乐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凯瑟琳选择嫁给埃德加之后,希斯克利夫在她的生命里消失了。对心灵的背叛让凯瑟琳重新又回到了孤独中,于是,她只能以更无礼,更傲慢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孤独和苦闷。追其

原因,这不是大病后留下的后遗症,而是心灵极度空虚的表现。因为这种幸福不是她真正向往的幸福,这种生活带给她的欢乐是有限的。无论她试着多努力地沉浸在丈夫带给的幸福之中,她的内心世界始终是孤独的,埃德加不可能到达她的灵魂深处,他俩不属于同一世界,只有希斯克利夫才是她的同一体。所以当希斯克利夫再次出现在她的生命里时,她是如此地高兴,几乎忘了周遭的一切,沉浸于只属于他俩的世界。在凯瑟琳最后的发狂之际,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的妻子,一个从原来的世界被放逐出来的人”,画眉山庄或天堂并不是她灵魂想要的归宿。“只有你来跟我在一起,我才会安息,否则我永远也不会!

3.心理及行为的变态。凯瑟琳的变态是从她人格的分裂开始,一步步形成的。最后,在她死亡之前,她的发狂、迷乱到了最高潮。毫无疑问,凯瑟琳是一个被现实扭曲的变态人物。作为人不仅有生理的需要,还有心理的需要。凯瑟琳的发狂、迷乱正是心理需要不能得以满足而产生的变态现象。

凯瑟琳的一生中,追逐得最激烈的是爱。对爱的追求,贯穿于她一生的始终。她所追求的爱分为不同的两种,一种是由于人的天性,另一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前者表现在她对父亲及希斯克利夫的爱的追求,这种爱是毫无功利性的爱,是自然的接近。后者则表现在她对埃德加、林敦夫妇等人上,这种爱是有目的的。童年时期的凯瑟琳太顽皮,不讨人喜欢,但她也希望得到父母和旁人的爱,这是人的天性。可是老恩肖不理解孩子们的童趣,不知道凯瑟琳的恶作剧和叛逆,是

为了激起他人的关注,尽管这种关注是指责。就是这种缺少爱的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她狂野个性的发挥,形成了她专横跋扈的性格,这种性格正是她心理变态的前奏。

从画眉山庄回来后,凯瑟琳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不把自己粗野的一面暴露出来,她开始伪装自己,人格开始走向分裂。凯瑟琳与奈莉发生的严重冲突,是她那分裂人格矛盾的两方面不可调和而集中冲突的体现。凯瑟琳第一次变态的全面爆发是因为希斯克利夫的离去,处于极度绝望中的她淋了雨在客厅里坐了一晚。第二天,身体的发烧加上心理的创伤使她神志错乱。当奈莉走进她的屋子时,她那副骇人的模样吓得奈莉以为她就要疯了。病愈后,凯瑟琳更加放纵自己极端的情绪。而其他的人怕她再次病发,对她百依百顺。这样一来,她的行为举止更加无法约束了。凯瑟琳变态最强烈的爆发是埃德加坚持要求她在他与希斯克利夫之间作出选择的这一次,正是这次爆发彻底击垮了凯瑟琳。三天不眠不休的精神折磨让凯瑟琳变得更迷乱、狂野,她的灵魂脱离了躯体,在虚幻的世界里飘荡,精神的狂乱让她管不住自己的舌头,也管不住脑子,疯疯颠颠地说着梦境一般的话,发狂地作出异常的举动。这一次,凯瑟琳彻底掏空了自己, 最后的疯狂导致了最后的毁灭。

三 、双重性格撞击

凯瑟琳在处于孤立封闭的狭小的个人世界时,内心世界当中像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诱惑着她锲而不舍地追寻人生和世界万象之生

存意义。时有痛苦、时有悲伤、时时希望中充满了失望,而她落寞的感情又能在大自然中得到转移和慰藉。毋庸置疑,自然景观不过是人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暂居地,却并不能真正抚平人们心灵的创伤和忧愁。

超我的背叛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的思想和生活闯入了另一扇门窗,也是她的自我迷失和精神分裂的重要开端。在小说第六章里,作者谈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曾经很偶然地闯入另一座庄园———画眉山庄,并通过画眉山庄的客厅窗户好奇地往里面瞧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极为辉煌的地方,如同天堂般的漂亮,这不经意的一瞧使凯瑟琳的思想发生了小小的震颤,如此美好而文明的画眉山庄与他们自己家那充满野性气息、处于原始状态的呼啸山庄形成鲜明而有力的对比。于是凯瑟琳的心弦开始向一个更加文明而理性的世界倾向:画眉山庄那里似乎有可以满足她虚荣心的一切美好事物———社会地位、舒适而温馨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的女庄园主人的地位,还可以有一位有文化修养的丈夫,这怎能不是一种诱惑呢?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个仅处于奴仆地位的希斯克利夫所无法提供给她的。思想的改变促成了她人格上的震动。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由其性格的走向和发展所决定的,在无数的岔路口上,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可以决定一生的命运,就像凯瑟琳选择了林敦而不是希斯克利夫。自从凯瑟琳认识林敦,对林敦世界加以认同以后,她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灵魂被撕裂的痛苦。我们首先来看

一下她在林敦家的最初表现:她不愿意表现出她那粗野的一面,她也懂得无礼是可羞的。她乖巧而又亲切地,不知不觉地骗住了老夫人和老绅士,赢得了伊莎贝拉的爱慕,还征服了她哥哥的心灵———这收获最初挺使她得意。这就是我们野蛮,而又傲慢的女主人公的表现,在世俗文明面前她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屈服于文明的秩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文明社会标准要求的淑女。然而,在她的本性里,她是 “野心勃勃”的,这使她养成一种双重性格。在林敦家的生活使凯瑟琳学会了掩饰自己的不良修养,以赢得别人的尊重,然而她只是在公开场合里表示着对文明行为的认同,而在私下里,自己家里,依旧是我行我素:她对旧日喜爱的事物保持一种古怪的恋恋不舍之情,甚至希斯克利夫也为她所喜爱,始终不变。

凯瑟琳一方面,追逐俗世的幸福,而另一方面,她又不能放弃希斯克利夫,她不能不爱他,他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她最终还是背叛了自己的感情,违背了自己的天性,嫁给了年少多金的林敦,“她步入了世俗的天国,但她整个的存在陷入了分裂,亲手为她日后的悲剧性境遇埋下了伏笔。”她想借助林敦的力量帮助希斯克利夫高升———我们知道这完全是她的一厢情愿的幻想。当希斯克利夫听到她说嫁给他就会降低她的身份时,希斯克利夫愤然离家出走。而林敦也不可能和希斯克利夫握手言和,一方面林敦不仅感情上不能允许自己的 “情敌”贴近自己的妻子凯瑟琳,而且在公开场合也不允许他跟自己平起平坐。

在凯瑟琳心中,社会地位的悬殊、阶级的差别是不可视若罔闻的,

是没有折中、调和和妥协余地的。在林敦的家里,她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希斯克利夫,回想着保存着幸福的儿时记忆的呼啸山庄,她渴望爱,但得不到爱,她渴望理解,但备遭冷落,她渴望自由,但人生处处是枷锁。她产生了绝望的悲痛,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一下子就成了林敦夫人,画眉田庄的主妇,一个陌生人的妻子:从此以后从我原来的世界放逐出来,成了流浪人。啊!我心里像火烧一样, 但愿我在外面,但愿我重新是个女孩,野蛮、顽强、自由,任何伤害只会使我发笑,不会压得我发疯。为什么我变得这么厉害? 为什么几句话就使我的血激动得这么沸腾? 我担保若是我到了那边山上的石楠丛林里,我就会清醒的。凯瑟琳要回复到自己从前的模样,要用自己的身心去爱希斯克利夫。

可是晚了,一切都晚了,她陷进了自己编织的深渊里。因此,她的死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凯瑟琳的死并不是悲剧,她只不过去了另一个世界等待着自己的爱人。“几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因对凯瑟琳的思念而使想象力几乎失去控制,他在每一朵云里,每一棵树上看到凯瑟琳的脸。”终于希斯克利夫追随爱人凯瑟琳的脚步绝食死去。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灵魂终于挣脱了现世的羁绊,携手散步在苍茫荒原„„奈莉说: “我相信死者是太平了。”这也是人们愿望,他们爱得太累,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原始之爱,

作品中艾米莉·勃朗特对凯瑟琳的描写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和思考。凯瑟琳的思想夹杂着女性的弱点和倔强,它们互相渗透和

影响着。凯瑟琳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角色。她既有开放的思想,又有反抗的精神,虚荣心和阶级偏见。这种双重的性格决定了她既是反叛者又是妥协者。

四、结语

优秀的小说总是蕴涵着多层次的内涵,显露出多层次的价值,他

们不仅艺术地再现生活,而且深入到探索有关历史社会和人生等比较抽象的层次里去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切都仿佛在内省与探索中寻求存在的意义。《呼啸山庄》中两个人的爱始于荒野,维系于荒野,终结于荒野,他们生前没能结合,但死后灵魂却合为一体,最终在这片荒野找到了归宿。“我在那温柔的天空下———听着柔风在草间飘动,有谁能想象得出在平静的土地下的长眠者有着怎样不平静的睡眠。”经历了不平静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死亡使得一切得到永恒,人们经常看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灵魂在荒野上游荡,他们最终一起回归到大自然,在这个角度上,死亡意味着精神的再生、人性的复归,再现了“反叛社会,回归自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杨苡.《呼啸山庄》[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2]马坤.《自我的认同与回归》《外国文学评论》[M],2003,(3).

[3]杨静远 .《勃朗特姐妹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4]吴迈.《外国文学》[M],吉林出版社,1998 年版. [5]迟秀湘、顾华.《谈〈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可然性》[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