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 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方法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
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简介作品、作者: 选自鲁迅的《呐喊》。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
1、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将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小说中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谁是线索人物? 3、“我”的这一次故乡之行,心情如何?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的,为什么会“悲哀”呢?
五、集体讨论明确
第3题第2问,留待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提示: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的变化。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故乡的景色有怎样的变化呢?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
明确:过去的故乡(1一5):五彩缤纷、美丽神异
现在的故乡(12):萧索,悲凉 未来的故乡(88):美丽,充满生机
2、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指导]:怎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对情节的推动作用;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 ④反映社会现实,交代时代背景;⑤表现主题
3、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相比,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看到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4、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有什么作用?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四、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过渡: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的变化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1、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的变化?
2、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找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填表(表格见下页)
少年闰土:12~15、18、23~26、30;中年闰土:59、60、62、64、66、71、72。 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
3、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 品味,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在对比中看出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少年闰土:健康可爱、天真活泼、勤劳多知、勇敢的小英雄 中年闰土:生活进一步贫困,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
雪地捕鸟、月夜刺猹——聪明勇敢,动作敏捷 迟钝、麻木
语言
脱口而出、滔滔不绝(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五、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难点,教师加以引导) 引导: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使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
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由此可见,归根到底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六、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过渡: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1、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段,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我悲哀。 20年前、后的杨二嫂:38~51自然段
20年前 20年后
肖像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么高,嘴唇没有那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对我的态度)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行动
终日坐着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竟跑得这样快。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2、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杨二嫂的性格特征。 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能说会道、泼辣、尖刻、自私、爱贪小便宜的城市小市民
3、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活所迫)?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豆腐西施”是本小说中又一个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这个过程,既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当然,都需要说明理由。教师也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学生一起讨论。希望最后能达成共识:她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不但要看到她可笑、可气、可恨的一面,也要能发现她可悲、可怜的一面。)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4、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⑴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⑵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 5、小结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正是_________使活泼可爱的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使年轻美丽的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如果说闰土的变化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的变化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
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七、可以说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下一节解决。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课的内容 二、“我”对故乡的变化感到悲哀,对离开故乡感到并不怎么留恋,可以说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有!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阅读后思考:
1、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展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明确: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
于没有希望。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4、“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5、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明确:宏儿、水生,因为鲁迅有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想法,他认为宏儿和水生应该过一种新的生活,所以对新生活展望的画面上要画上这两个人物。
三、讨论几个问题。
1、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有什么含义?
①“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四、拓展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意在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3.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
(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这样的问题设计精练、集中,既抓住了重点难点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整堂课线索清晰,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感情上认同接受,使难懂的课文变得容易了。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