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4年4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Apr.,2014 第32卷第2期 JOURNAL OF SOC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V_01.32 N0.2 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庆云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D7)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外语人 才培养模式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适合本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其 他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r7—9882(2014)02—0169—02 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人才 程,与其他任何一项系统工程一样,它的构建需要有统 培养模式的确立与高校定位有关,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一的思想认识平台。随着经济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多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专业成立于1994年, 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各院校办学条件的差异,突显出下 专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语言+方向”发展模式。“语言 列问题:一是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标准和层次发生变 +方向”,既可指英语语言的应用方面,也可指更宽泛的 化。二是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发生改变。三是地方 学科领域,如:旅游、经贸、法律、金融等。这种人才培养 院校外语专业因外语热而扩大的队伍,目前受生源质量 模式比较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了语言与专业 和办学条件限制以及就业压力的冲击,专业的生存与发 的融合。依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办学要求,该教学 展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功能已经转型,即已 模式走在了同行的前列,为地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良好 经从一门“专业”回归其“工具”功能,变成了一种很多受 的带头作用。 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基本掌握的“工具”。另外,英语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的现状是供大于求,但市场真正所需的高质量人才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真正的 足,用人单位所需的是“一专多能型”人才,纯英语专业 办学自主权,同时还要受到某些现实条件的限制,人才 人才逐步失去就业市场。因此,“解决好外语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 培养模式问题,是一个带有‘存亡’性质的重大问题。”面 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很难达到市场经济对 向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 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各个高校对传统人才培养模 语人才已势在必行。 式进行了研究与改革,而且不断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人才等一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从1998年 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起,佳木斯大学提出按照专业制定本科教学计划并组织 1994年原国家教委启动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 教学。应用英语教研室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必 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提出该计划所设 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 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 设复合型课程,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计 式。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 划,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工作。结合 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 国内外外语学科的发展趋势和21世纪国内外对外语人 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以“加强基础阶段外语基本技能和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 实践能力,高级阶段扩大以外国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知识 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我国教 视野”为本科生培养目标,并以此体现英语语言文学学 育理论界,首次真正明确这一概念并做出界定的是刘明 科“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即听说领先,全面发展,并 浚等人于1994年在其主编的《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指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语言+ 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 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展为“外语+专业”人才 [收稿日期】2014—02—2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11肋1);全罔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课题:“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rmllo147)予课题:“专业外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庆 ̄(1972一),女,山东肥城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法,商务 英语教学研究。 ---——169・・-—— 培养模式,并且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根据市场需要 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 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主体,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 格人才,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功效,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近年来,佳木斯大学应用英语教研室一直致力于人 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研究,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培 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素质 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突出“外语+专业方向”这一办学 理念,本学科的发展规模和层次上有一定的起色,教学 模式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 确定了新的培养方案,设置三个方向:商务方向、语言文 学方向以及管理与旅游方向,2012年秋季学期首先开设 商务方向和语言文学方向,新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新 方案的试行。另外,对教师的培养采取自主学习和校外 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校内学习相关方向课的汉语课 程,去其他院校进修学习外语专业课。 二、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1.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佳木斯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 效,培养了大量社会所需人才,使学生在精通一门外语 的同时,又熟悉相关知识,成为具有全球化意识的高素 质复合型人才。但距离发展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如: 学科的结构、层次不尽合理,优势学科少;学科方向凝练 不够,新兴学科发展落后;学科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学术 梯队中缺乏顶尖的优秀人才;学科的科研水平不高、成 果不多;学科建设经费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与 同类院校英语学科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学 生生源较差,教师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具有 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尤其缺乏有影响的青年学术带 头人;对外学术交流少,经费投入不足,参加全国性的学 术研讨会机会较少,更无经费参加境外学术会议,学术 水平难以提高,更难以进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同 行中难以提高认同度;本科层次的专业单一,制约着学 科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教学设施不足,如多媒体语言 实验室还没有广泛开发与利用;高学历高职称师资匮 缺;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高学 历、高职称少,青年教师比例偏高;中青年教师承担超量 工作任务,没有时间与精力提高学历和业务素质等。 2.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针对以上问题,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对人才培养 方案适时地做出调整,把原有的“语言+方向”人才培养 模式调整为“外语+专业”。旨在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兴 趣、社会需求等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学习,构建学生的复 合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主要由除英语以外 的各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构成专业方向模块, 例如:经贸、文秘、旅游、管理等。以“外语+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外语专业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及个人成长需要的教 育教学改革新路。制定培养“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人文 一17O一 素养三位一体”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大纲,以 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外语+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外语+专业(方向)”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主要途 径,立足为地方高校解决外语毕业生就业难的立场,通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探索出培养“厚功底、宽知识、高 素质、强能力”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新路。 三、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问题 的方法和思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学历水平,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 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 质,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高职称比例和高学历比例。组 建科研学术梯队,加强科研建设,以科研方向团队带动 师资建设。 2.继续完善和加强“外语+专业方向”、辅修相关专 业或第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办学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普通 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各种途径。培养有厚基础、宽知 识、强能力、高素质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 要的英语教师和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外语人才, 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3.构建课程体系 优化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 结构,既要保证外语专业的完整性和专业知识的系统 性,又要体现二者“复合”的科学性。大一、二年级外语 专业的课程、内容、学时不变,选修课开设汉语讲授的专 业方向课。大三年级开设外语讲授的专业方向课,同时 将外语教学内容改为专业方向课内容,如将“英语写作” 改为“商务英语写作”。 4.更新教学内容 外语教学内容要坚持语言规范,体裁题材多样,涉 猎范围广泛,时代信息量充足的原则;专业外语课的教 学内容要坚持适应性、实用性原则;汉语方向课要把握 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实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目前, 尚无此类专门教材,联合其他高校通过教材立项共同编 写系列教材,既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促进教材建设。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项实践性研究,通 过对社会需求充分调研,与其他高校交流探讨,在结合 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厚(语言)功底、宽(专业) 知识、高(人文)素质、强(适应)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 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形势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教 学改革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现代教育技 术,2007,(8).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 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OO. [3]石云龙.新形势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江苏高 教,2OO7,(1). [4]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实践[J].外语教 学,1997,(2). [责任编辑:田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