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 1教学目标
1、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2、品读,欣赏出峡美景。 2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欣赏出峡后的美景。
3教学过程 3.1 第三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唐诗三百首》 1、激趣导入,话谈诗人李白。
一曲动听的儿歌,不仅让我们想起儿时背诵过的诗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则更是一个诗歌鼎盛的时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这个时代,诗歌大放异彩,名家辈出,就曾产生了被人们誉为“李杜”的两位大诗人,他们是李白和杜甫,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李白。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他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足迹踏遍半个中国。42岁时,被唐玄宗召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未得到重用,反而遭到权贵的诽谤,迫使他上书请还。44岁离开长安,再度漫游。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因参加李璘幕府而受牵连。晚年四处漂泊,生活困苦,62岁病死在安徽。
这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活动3【讲授】朗读诗歌
3、朗读诗歌,感知全诗内容。
⑴这首诗是李白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仗剑东游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回答)那么在朗读时就应该读出一种豪情、锐气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就请一位同学试着用这种情感读出来。(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⑵倾听录音,听录音跟读,注意节奏,体会情感。(放录音) ⑶学生随音乐自由朗读。(放音乐) ⑷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⑸请以诗人李白的口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⑹诗歌围绕这次出游主要写哪几方面的内容? 活动4【活动】研讨诗歌
4、合作讨论,欣赏出峡美景。
⑴诗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出峡美景的?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注意联系“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⑵诗人是如何描绘出峡美景的?试从用词和写景角度等方面作点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试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给你喜欢的画面拟个适当的标题。 ⑷诗人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如此美丽、壮观而神奇呢?
5、探究质疑,体会诗人情感。
⑴下列思乡名句与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表现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请你探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⑵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6、直面李白,穿越时空隧道。
读完这首诗,假如有机会让你穿越时空隧道,直接面对诗人李白,当你和他谈起这首诗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7、拓展比较,丰富诗歌积累。 旅夜抒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⑵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异同。 8、与同学们共勉。
儿时背下的诗词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 ——郭沫若
活动5【练习】背诵诗歌 背诵诗歌。
活动6【作业】默写 默写诗歌。 渡荆门送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