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④“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1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D.“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2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①②③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④⑤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山郭:山城,指夔州。②翠微:青的山。③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④匡衡:字雅圭,汉朝人。因上疏言政,得汉元帝的赏识,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⑤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宣帝时曾在石渠阁讲授五经,屡次上书言事,以忠直闻名,为权贵所忌。
8.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5分)
答:
3
9.本诗的后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里,表现回家途中愉悦畅快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御风而行的列子还算不得最高境界,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台上台下
①戏迷马士厚可谓一方名人,几十年来,只要马庄有戏,那台口正中的位置,从没让别人占去过,而且风吹不动,雷打不走。一出《五加坡》,他可将台词倒着背出来。最叫台上台下人们佩服的,是老先生看戏“入戏”。台上哭他哭,台上笑他笑。有人说老先生拿戏太当真,老先生鄙夷地回敬:“哼!当真?戏上就是世上。你懂戏吗?”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连县剧团那个架子挺大、西服笔挺的杨导演,也禁不住伸出拇指连连夸赞老先生达到了“观剧艺术的最高境界”。
②然而,美中不足,老先生的权威仅限于台下。那被重重丝绒幕布遮掩得严严实实的台子,他却从来没有上去过。于是,“到台子上看一看那幕布后面是咋弄的”便成了老先生的一大夙愿。
老先生这一心愿曲曲折折传至台上,终于,马老先生得到了县剧团杨导演的一张红请柬。满庄的戏迷们得讯全赶来祝贺。
③好不容易盼到鸟归巢,夜幕扯下,戏台上开场锣鼓不断敲,老先生才披上他的新羊皮褂子,端上他的宜兴茶壶,在一群老戏迷们的前呼后拥下来到剧场。一番客气,几句寒暄,老先生便被恭而敬之请至台上,傍着那拉胡琴的下首坐下。
④大幕在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中徐徐拉开。锣敲鼓打,丝竹齐鸣,秦香莲褴衣破裙,领着一双儿女登了场,哈,过瘾!今晚演的是《铡美案》,老先生心头乐开了花。演“黑头”包公的又是渭北有名的“一声雷”,唱有唱功,扮有扮相,不知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往常人们远远看他一眼尚不可及,而此刻,马士厚老先生却要坐到台上,坐到他“一声雷”的眼前,瞧他娃给大伙儿如何蹬打!
⑤果然,那“一声雷”一出场便气度不凡,把个包黑子演得庄严周正,一声“陈州放粮救民命”先博得个满场彩。接着再下来,接冤状,擒驸马,斥皇姑,斗国母„„一幕比一幕精彩,一声比一声激昂,看得台下万千观众掌声“哗哗”像开了锅。若不是戏演到正中间,轮到秦香莲哭恓惶,包黑子趁机抽空到后台喘气,老先生目光跟着往后台那么一扫的话,任什么麻烦也不会出。可是,老先生目光既然扫了,就没理由不叫他大吃一惊,进而“啪”的一声打碎了宜兴茶壶!
⑥怎!你道怎的?原来那“包黑子”一回到后台,就嬉皮笑脸凑到“皇姑”跟前,跟那花
4
枝招展、满头珠翠的娘儿们打情骂俏起来,再下来,更叫他吃惊:那早被押进监牢的“陈世美”,正在另一边舒服地跷起二郎腿,悠悠然喝着高级饮料。“王朝”和“马汉”也不知为甚吵起架来,最后气哼哼谁也不理谁。那布景、音响呢,才叫他妈的不成话!山水花草,是映在一块白布上的幻影儿。亭台楼阁,连包相爷的巍巍公堂,皇帝老儿的金銮宝殿,也全是描在一些薄木板上的糙画儿。至于那曾叫自己惊慌失措出了丑的雷声,竟是拿棒子敲一块烂铁皮发出来的!上当了,几十年全上当了!马老先生只觉得脑袋嗡嗡,双眼晕蒙,耳边像有几十面大锣同时在敲。虽说前边的戏越演越精彩,台下的掌声几乎要将偌大的戏台掀翻,马老先生却再也坐不住了。终于,未能等“包黑子”把“陈世美”塞进铜铡,他便颤抖抖拄杖站了起来,踉跄着步子朝台下走去。
⑦杨导演见状忙赶过来:“马大爷,戏还没完您怎么就走!” ⑧“我„„”马老先生嘴唇儿直哆嗦,“头„„头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那台口正中的位置,从没让别人占去过,而且风吹不动,雷打不走”,显示了马老先生在戏迷中的地位和权威。
B.“坐到他‘一声雷’的眼前,瞧他娃给大伙儿如何蹬打”,重在表现马老先生心愿满足后的喜悦和台上听戏的优越感。
C.小说的结尾处,马老先生感觉自己受了欺骗和愚弄,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同情和愤慨的情绪。
D.这篇小说主要是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对马老先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戏迷的形象,真实可感。
E.这篇小说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语言冷静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经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2)试分析“‘啪’的一声打碎了宜兴茶壶!”一句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
(3)小说主人公马老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4)这篇小说的标题“台上台下”意蕴丰富,请分析这一标题的好处。(8分)
答:
第二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郎朗的成功,不仅在于自己的闻鸡起舞,十年一剑,还在于父亲多年的 ,悉心教诲。
②东湖之美,美在 的浩渺,美在屈子行吟的厚重,美在夏日的婷婷莲花,美在
5
冬季的银装素裹。
③中国一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但在事关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必须做到“ ”,坚守底线。
A.耳提面命 陆海潘江 睚眦必报 B.叨陪鲤对 陆海潘江 锱铢必较 C.叨陪鲤对 水天一色 睚眦必报 D.耳提面命 水天一色 锱铢必较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赛龙舟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
B.通过学习《咬文嚼字》,使我明白了语言和思想情感相随而变的道理。
C.幼儿园用高于女教师一倍甚至三倍的薪酬能不能招来男教师?这个答案是明确的。 D.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经济动物这个名词最早是日本人的“光荣称号”,形容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只埋头追逐金钱。 , , , 。 , ,谁若提起理想和信仰,哈哈大笑的准是经济动物。
①但这种身穿西服文质彬彬的动物并不在十二生肖之列,而是独立进化的一支 ②但只吃同一种草——财富
③很快,该类动物批量进口,并迅速成长为职场大军 ④他们每天出没于城市的水泥森林,尽管分工不同 ⑤对金钱的嗅觉却相当灵敏 ⑥虽然这种动物的表情木讷
A.①④⑤⑥②③ B.③①④②⑥⑤ C.①⑥②④⑤③ D.③④②⑥⑤①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同时观赏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松,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商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植物学家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长青的显花植物,画家所知觉到的只是 ○1 。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商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属某科,注意它的独特之处,画家 ② 。由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着③ 而变化。 答:○1
○2
○3
6
16.下图是里约2016年奥运会会徽,请写出该标志中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
答: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60分)
2016年8月21日,微信朋友圈被中国女排刷屏了。这一天,女排精神在郎平的带领下荣耀归来!时隔12年,中国女排重夺奥运冠军。一点一点地打拼,一步一步地成长,一分一分地争取,在艰难和逆境中重生,自信、拼搏、坚韧让她们收获了泪水和荣光,中国女排蕴意中国精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
桂阳一中2018届高二科技班语文阶段性测试答卷
班次 姓名 学号 得分
题号 1 答案
2 3 4 5 6 12 13 14 7.文言翻译
⑴(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 。
(2) 。
(3) 。
8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选择题 ( )( ) (5分) (2)(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衔接题(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图文转换题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7.作文(60分)
400 10
600 700 80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