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传媒2014年第3期 媒介批评 从虚假新闻看媒介公信泠的冲击与建构 以 新闻记者 评选的假新闻为例 孙笑笑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01) 摘要:随着新闻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虚假报道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众对新闻事业的信任,甚至 给媒介公信力带来了威胁,它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当大众看到真实与谎言齐飞,现实与虚构一色的传 播景观时,《新闻记者》杂志担负起一个传媒应有的责任,自从2001年起,就前年发生在中国的一些假新闻进行总结,评选出“年 度十大假新闻”,由于网络评选水平的提高,截至2010年, 新闻记者》杂志不在对其假新闻进行评选,基于此,本文就其这十年 评选的一些假新闻进行分析,通过对其进行反思,并总结出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以及重建问题。 关键词:假新闻;媒介公信力;新闻记者;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44.03 在媒介化的世界中,大众是否接受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与 群,但其影响的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之后不 L天,在北京新闻 新闻媒介是甭被大众所信任有着直接的关系,某媒介个体的公信 中,北京电台承认生活频道对《纸包子事件》把关不严,予以道 力 被大众所信任的话,必将被市场淘汰。如果上升到媒介群体 歉。以上不可否认收视率是一个媒体获取利润的途径,但这条途 的公信力 ,缺失了媒介公信力,就会使整个社会秩序处于紊乱 径应该做的光明正大,而不是乌烟瘴气,污浊的环境恶生出的是 当l『l,什会根基也会动摇。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是靠传播新闻信 毒瘤,如不及时根治病变后即使你是华佗在世也无力回天。 息产品来实现的,新闻在媒介公信力的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 2.媒体之间存在不良竞争,盲目转载报道。2007年在美国弗 用,这些新闻能否符合大众的心理需要,是大众评价媒介的根本 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内发生了枪击案,凶手确定为“韩国留学 依据。但现在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规定,全国新闻 生”,但在最初的报道中却酿成了虚假报道。在国内,最初是由 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曾指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是十六大 中新网报道出来的:今天发生在弗吉尼亚大学的枪杀案的嫌疑犯 以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个重要思想,新闻传播规 最初确定为:是一名持学生证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并还提到了 律要求媒体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最有价值的事实信 《芝加哥太阳时报》。而事实是:报道“枪手足中国留学生的”始 息,fH巾t舆论误导,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 作俑者,是《芝加哥太阳时报》的一个专栏的女作家Michael 告,我围媒体还存在虚假报道等导致新闻品质受损,影响力受到 Sneed,她在该报的网站上发表此文,并且被美国福克斯新闻网 冲击,公信力 降现象…。”郑保卫的言论对缺乏公信力的媒介起 等媒体转载 J。随后各大报纸竟相对此事件进行转载,更有《台 着警 作用,受众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不再是单向度的靶子,不会 湾联合晚报》以“中国凶手自尽”为头版标题,以此来吸引读者。 情愿地去满足知道虚假新闻,受媒介的欺骗。对于媒介来说,最 不明真实情况的媒体都报道了错误的虚假新闻,最初的目的就是 贵的不是阎定资产,也不是发行量,更不是广告的收入,而是 为了争夺独家报道,赚取轰动效应带来的利益,片面追求及时性, 它赖以 仔的媒介公信力。媒介公信力如何重塑是迫在眉睫的大 而忽视了准确性。媒体之间有竞争在所难免,但不要为了暂时的 事,札绝假新闻是其中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也是写本篇论文的目 利益而不顾新闻的真实准确性。 的之所在。 一3.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健全。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缺乏真实 性的新闻就是一潭死水,针对这个问题,新闻出版总署于2005 年9月20目第一次署务会议《报纸出版管理规定》,规定对于媒 、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1.追求收视率。著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曾说:“收视率是万恶 体报道假新闻而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但在实施过程中被惩处 之源”。某些电视台为获取更高的收视率,不惜报道一些雷人的 的造假者却很少,在多数情况下很多媒体都对造假置之不理,更 假新闻,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纸包不住火的消息被揭穿后, 有甚者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能够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可谓 引米1r更大的效应。曾风靡一一时的“纸包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 是寥寥无几,采用“鸵鸟政策”的媒体永远将头埋在沙漠中,受众 明,2007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临时记者訾北佳为 何时才能在传媒环境中呼吸道新鲜的空气呢?国家的监督和惩 追求收视牢和业绩,在北京朝阳区的小院内对此事件进行策划拍 罚机制还不完善,现在最需做的是国家要加大力度对于假新闻造 摄。“纸包了”事件一经播 无町置疑给此节目提升了很大的收视 假者进行严格的惩处,亡羊补牢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行为。 收稿日期:2Ol3.10一O8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spcp):“从虚假新闻看媒介公信力的冲击与建构”(ZZ 2013—9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笑笺,女,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44 今传媒2014年第3期 媒介批评 4.新兴的“网友评论、匿名消息来源”字眼的出现。对于一些 新闻就产生了,“纸包子事件”的訾北佳、报道“孙中山是韩国人” 新闻,记者们喜欢用“性,星,腥”的信息内容充斥版面,对于这 的何振涛和杜克等等,他们身为一名记者完全不顾职业道德,实 类新闻大都喜欢用“网友评论,匿名消息来源,编者消息来源境 在有损记者形象。美国全美新闻记者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墙 外”等出现在报纸上,这些字眼往往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德斯有句名言:“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 虚假新闻一波接一波的出现在受众的视野当中。2002年的一则 他说这句话其意义就在于,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融入于大众之 假新闻明显就是黄毛小孩的骗人把戏,《新快报》称:“据中央电 中,以大众的利益为首要原则,然后再谨遵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视台网站体育频道“网友评论”栏消息,刊发报道《意韩赛主裁惨 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死于乱枪?》的文章。人民网编辑经过核实,此新闻纯属谣言。 从网络上随意摘抄的消息,还算不上新闻,就以新闻的形式予以 三、规避假新闻,重塑媒介公信力 传播,并用“网友评论”字眼来推脱责任,可以说这是极其不负责 1.杜绝假新闻,把好编辑关。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 任的,当狼来了的故事一遍遍的重演着,谁又能保证媒介公信力 特嘞温曾提出过“守门人(gatekeeppers)”这个概念,他认为在 不会因此而被淹没于黑暗的污泥之中呢?况且学者李希光曾说 过:“新闻媒体中匿名信源现象如不加以规范性地消灭,公众永 远不会接近事物的真相。新闻报道和写作中,媒体犯的最可怕的 错误不是错别字或者把日期搞错了,而是滥用匿名信源,或者对 新闻报道中的当事人不进行任何采访核实。新闻职业标准和道德 标准不允许把这些匿名信源散布的信息发表在合法的媒体上。【3J ,’ 二、假新闻对媒介公信力的冲击 1.新闻形象受损,影响新闻工作的进展。假新闻的盛行掀起 了一阵阵狂风,许多媒体错不悔改就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放弃新 闻价值,殊不知新闻的形象已经受到了损害,还严重影响了新闻 工作的进展。2005年《某某读书报》报道:中科院资深院士陈 家镛于2004年8月15日逝世。另外《科学某某杂志》也刊载, 并以文配图报道陈家镛去世,此报道过后几天两家媒体纷纷刊报 道歉,但终究逃不过陈家镛的状告,他将两家媒体告上法庭,在 面对给陈家镛院士罚金的同时,还得受到大众的谴责,最终结果 看来两家媒体都是拿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污染社会风气。假新闻传播的是谬论,扰乱人心,媒体失 信于民,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污染,生这样的媒介环境慢慢侵蚀大 众的心理,道德取向都弯折了,拿2005年《法制晚报》报道的 一则题为“18岁少年作家因情自杀”的假新闻来说,据报道:6月 2O日,年仅18岁的少年作家蔡小飞因女友移情,从宾馆13楼 跳楼自杀,并写下“高考反文”批判当前的教育应试体制。这篇失 实的假新闻是从网上博客中改写过来的,不知使多少青少年受到 影响,同时又不知以后多少的像这样的18岁效仿此事,酿成不 可预知的恶果。假若报道是真的,大众在怜悯这个生命的同时, 又在考虑国家的教育问题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呢,小小的年龄根本 不知情为何物就这样轻视生命,更何况这个假设根本不成立,可 想而知它给社会的整个风气带来的影响。 3.阻碍真实信息,误导受众。通向真理的道路总是坎坎坷坷, 周恩来就曾说过“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4I。”用事实 堆积通向真理的道路,可谓是一条理想状态,但也不能否认我们 所做的努力,在许多时候,践行伟人所说的话不是容易的,更要 付出百倍的奋斗,但面对不实信息我们又该如何呢?不实信息通 常会阻碍真实信息的传递,而给受众以错误的信息,误导了他们 理解事实的真相,而现在受众已不是“单向度的人”了,不再被动 的接受信息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也会做出一些理解与反馈, 作为媒体有责任报道事实,要敢于说真话,才会得到大众的信服, 并树立威信。 4.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下滑。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既是对 他们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规范,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 责任与义务。在他们置标准规范,责任义务不顾的时候,种种假 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 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通过的人或机构, 即为“守门人”【5】。拿勒温的研究来说,不防把新闻编辑看作是“守 门人”,在传统媒体中编辑一向做着“守门人”的工作,他们对于 信息进行筛选,把关,使媒介公信力在大众心中树立了威信。其 中电视新闻的媒介公信力最高,是源于它电视画面的直观性和现 场同期声的纪实性,但出现“纸包子事件”可谓打破了这一标杆, 通常暗访时拍摄的画面大都是模糊晃动不清的,而造假者訾北佳 在拍摄造假画面的时候拍摄的很自然,制假者没有防范,似乎有 故意让记者拍摄的倾向。如此种种明显的破绽,若编辑人员多些 敏感意识,做好守门人的工作,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了。另外广 播、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也要做好守门人的工作,只有整个新闻 环境下的媒体都当好“守门人”,那么他们才能在引发舆论方面获 得媒介公信力。 2.做责任媒体,敢于承认错误。现在假新闻的花样越来越多 了,无中生有、道听途说等都是假新闻出炉惯有的花招,这就要 求媒体担起打假的责任,敢于及时承担错误。历年出现的假新闻 中,《中国新闻周刊》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媒体,2009年报道了“金 庸去世”的假消息,于是在当天夜里该报的副总编辑刘新宇在新 浪微博上承认错误,并辞去了副总编辑的职务,这种大胆高调的 做法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对于《中国新闻周刊》重塑在大众 心目中的公信力是有益无害的。新闻传媒要做受大众信服的责任 媒体,新闻事业才会源源不息的长存下去。 3.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有待提高。联合国新闻自由小 组曾制定了《<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规定:确保公众所接受 的信息绝对准确,发表任何消息和评论的人,应当对其所发表的 内容负完全责任,而假新闻的出现则是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 的突出表现。2006年《兰州晨报》报道了“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 的假新闻,由于记者道听途说,主观猜测,而将甘肃中医学院的 标本碎片当做尸体妄加猜测,结果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有 损新闻记者的身份。我国著名记者卢跃刚曾说:“作为一个记者, 我认为我要报道的,要关注的是社会上真实发生的的事情。别的 不谈,首先在事实层面必须是真实的、可靠的,新闻不能当小说 来写,但是在观点上面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如果在事实问题上也 要讲究谁的喉舌问题,我觉得这是不可以的。新闻只是事实的喉 舌,而不能是喉舌中出来的事实,这既是我的观点I 。”卢跃刚明 确表示出了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报道事实,忠诚 于事实,让假新闻无立身之地,这是每个新闻记者应该效仿的。 4.强调法律法规的约束力。纵观这十年的假新闻,给人印象 最深的就是“纸包子事件”,面对这个假新闻我们看到了他该有的 惩罚。针对纸包子事件,法院审定,记者訾北佳故意捏造事实, 编制虚假新闻,造成恶劣影响。其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 45 今传媒2014年第3期 媒介批评 损害了特定食品行业商品的声誉,情节严重,已构成损害商品声 新闻工作者以此为原则的话,必将成为 个合格的受大众欢迎的 誉罪,判处该记者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 】。假新闻 有用之人。媒介公信力昭示着媒介的社会责任,也昭示着它在大 这么多难道就只对纸包子事件进行惩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众心中的影响力,只有真实的报道才是大众真正的需要。杜绝假 目前我国在有关治理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让许多造 新闻,构建媒介公信力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生活在社会 假者钻了法律的空子,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国家应该加大在 大环境下的大众应有的义务。 新闻传播方面的制度管理,形成一整套严密的规范制度,才能从 根本上杜绝假新闻、防范媒介公信力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郑保卫,祁涛.我国报业3O年改革与发展经验及启示[J].今传 媒,2009(2). 四、意义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能一劳永逸地用一些简单的方 法来提升媒介公信力的形象力,媒介要从根本着手,杜绝假新闻, 提高媒介公信力,切实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贯彻执行 党的领导,促进全社会和谐。而相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树立起 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做个责任媒体人,不要成为“新闻民工”,时 刻都要遵照自己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办事。胡锦涛曾多次提到“要 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2]假新闻“中国人是凶手”出笼记[EB/OLJ.http:world.people com/c n/GBO4549/5640659.htm1. 【3】李希光.畸变的媒体[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1童小鹏.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7. [5】(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梁旭明-新闻传媒与人权意识[J】l传媒透镜,2002(7). [7]王秋实.“纸陷包子”案记者被判一年[N].京华时报,2007—18.13 (上接第43页)因而没有时间与亲人聊天,也没有时间和朋友联 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用网络用语来代替传统语言,并 系,情感淡漠,甚至害怕与人交往,可以这么说,长时间的不说 将其称之为“时尚”。2009年掀起了“器皿”热潮,如用“杯具”代替 话已经让他忘记了怎么启动他的嘴唇,他远离了现实世界,现实 “悲剧”,用“洗具”代替“喜剧”等,从而产生了同音字混乱,汉语 世界也将他抛弃。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同样使人们丢失了很多真实 词汇新造和汉语语法改造等问题,例如,我们都知道“的、地、的感情,在不停的“杀人世界”中已经让他们变得血腥、暴躁,安 得”三个字的用法并不同,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去考虑语言 徽合肥市发生了一起因沉迷网络游戏而打死对手的事件,事后陈 特定的语境,并用“滴”或“D”“&”来代替。笔者认为,我们的传 某面对民警的审问时,竞迷茫的说“为什么他没有游戏中的B0ss 统语言是经过千年缔造出来的精华,我们让子孙后代只记住了 那么经打?”他们已经分不清现实的残酷与虚拟游戏。 “滴”、“嘎”而忘记了“的、地、得”。另外笔者也认为恻络 一些 三、信息泛滥,知识匮乏 文化现象渗透着西方“娱乐”的价值观和他们的精神文化,其实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用网络这一平台来施加他们霸权主 互联网让我们由“受者”变成“传者”之后,让信息泛滥。但信 义,慢慢消解着我们传统的和平中庸。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息泛滥不等于让信息剧增。相反,因为信息泛滥,泥沙俱下,使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也影响了我们国家在国际 得网民无所适从,而且会导致网民知识越来越匮乏。网络的自由, 上的形象。据新华网报道,在英国某公司,已经阻止了我国新浪、可以无限制的转载、复制、粘贴,出现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很多 网易、搜狐等主要邮件服务商,并且据相关机构调查,我国已经 新闻网站为了节约成本,减少风险,总是转载别人的文章,落脚 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邮件垃圾国,而有人认为我国也是垃圾 处也不无风度的标注转自或来源网,这种情况使人们获取的社会 邮件的受害者,是美国的垃圾邮件发送者选择我国作为中转站, 信息量反而降低,并且网页大量的广告布满了各个角落,一方面 破坏我国的国际形象。不管事实如何,都应该值得我们思考。网络作为一个新生儿,必然会带来很多成长中的问题,这些 分散了受众吸收信息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会会掩盖真正有用的 信息。笔者认为网络带来的是碎片的知识,至少现在来看还缺少 问题是短暂性、阶段性的,我们也大可不必把它当做洪水猛兽,深刻和经典。人们通过网络,只是能够便利地获得简单、短小、 避之远之,通过适当的措施是可以避免的,如切实加强管理部门 易懂的知识,而对原著和经典却往往浅尝辄止,不知精华之奥妙 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创新技术手段,重组传播结构;增强网 和个中滋味,所以必然的导致了知识的匮乏,甚至是整体素养的 民的认知能力等。相信不久的未来,网络空间必定会是一个绿色 下降,长此以往,国民乃至整个社会的智力水平就会受到危及。 园地。互联网被称为2O世纪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一场信息的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是从媒体的娱乐至死这一方面提 革命,使我们的政治更民主、经济更发展、文化更繁荣、人民牛 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媒体正以无形但有力的方式指导着 活更幸福。至于它带来的价值、情感、知识、语言的问题虽不容 这个世界,指引着你的思考,同时却降低着整个社会的智力水平。 忽视,但也不要过于恐慌,就像李一所言“人们固然要正视网络 虽然尼尔.波兹曼教授所指的是电视媒体,但是2l世纪的网络中 行为失范的社会危害,努力寻求防范的策略。但更为关键的一点 也不无此问题。可以这么说,网络相对电视,只会有过之而不及。 是,人们应当坚定对人类理性和人力文明的信心,毕竟,失范只 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暂时性和阶段性的偏差而已” J。 四、语言规范遭到了破坏 你能想象有一天孩子们在背着“鹅鹅鹅”的时候突然冒出来 “曲项用刀割,拔毛加瓢水,点火盖上锅”的情景么?这就是网络 失范的威力,现在的网络用语已经渗入到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 全盘否定它,语言专家也告知大众,这些网络用语增加了语言的 参考文献: [1]网易科技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互联 网报告:网民规模[J/OL].http://teeh.163.corn/13/0717/13/9407C2 DH00094NSI.htm1. [2]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活力,不必过于惶恐,但是这种现象也确实波及到了传统语言的 规范,如有专家就对网络用语对青少年汉语的运用进行了调查, [3]王庆环.网游给青少年带来的伤害最大 ].光明日报,2009・05-19. 【4]冯鹏志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