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探究 ◎杨惠莹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经常会出现翻译的创造 性叛逆现象。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一个极具 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笔者就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 叛逆进行了探究。笔者首先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与叛逆性进行了论述,然后提出了文学翻译中出现 创造性叛逆的原因,最后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 逆存在的形式分别进行了阐述,旨在加深人们对文 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的理解与运用。 一能够接受译文。我们知道,翻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与叛逆性 是它更倾向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读者的感受,翻译 的过程中,将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读者的感受放在了 重要的位置。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将读者的 感受放到重要的位置,就是为了能够让译文的读者 与源语读者一样,更好地去理解文本、欣赏文本。因 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因为考虑到读者的期待 视野,而想方设法来尽量缩短审美距离,从而也造成 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出现,这也体现出了 译者对读者反应的关怀。 例如,关于傅雷翻译的《邦斯舅舅》一文中,有一 (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中包含的内容用另外 种语言表达出来,而文学翻译不再单纯地只是信 息的传递,它要求译者能够很好地将原作的艺术意 境传达出来。因此,文学翻译不再只是简单的、不同 一处译文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Ce caste visage perce’comme one’cLimoire. 傅雷将这句话翻译为:阔大的麻子脸像个脚炉 盖。而同样的一句话,许钧却认为翻译为“阔大的脸 语言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富有创造 性的工作。 (二)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所谓文学翻译的叛逆性指的是在文学翻译的过程 麻麻点点,像只漏勺”更为合适。许钧认为,傅雷的翻 译明显出现了误译,因为傅雷将“Line’cumoire(漏 勺)”用“脚炉盖”代替了。傅雷的翻译没有尊重源语 中的形象。许钧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但是, 我们看译文的时代,我们知道在当时,许钧译文中的 这种金属制的漏勺没有进入普通的家庭,如果翻译 中,译者个人为了实现某一主观的愿望,而对原作翻译 上进行的一种客观背离现象。但是,我们知道创造性和 叛逆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创造性是叛 逆的前提条件,而叛逆的目的则是为了创造。 成“漏勺”就不能使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联 想。而“脚炉盖”在当时,是家家户户都用得起的东 西,傅雷的翻译通俗易懂,因而在当时,这种翻译完 二、文学翻译中出现创造性叛逆的原因 (一)译者作为原作读者的身份 译者作为原作的一个读者,对原作的“前理解” 全是出于对读者的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傅雷的这种翻译,完全是出于对当时读者反应 的关怀,正是这种关怀促成了他的创造性叛逆。 必然会造成译者在翻译时的取舍。因为我们知道, “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不是对知识的被 三、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形式 我们知道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分为多种 形式,包括有意误译、节译、编译、改编等。下面,笔者 分别对这四种创造性叛逆的形式进行论述。 (一)有意误译 所谓有意误译指的是,译者为了符合本民族读 者的接受习惯和文化心态,或者是为了与外来文化 的模式和语言方式保持一致,故意不用正确手段或 违反译语的语言规则来进行的一种文学翻译。 动接受,这样就必然造成了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我们知道,只有当读者接受作品、参与阅读时, 作品才会有生命,才会体现价值。由于译者在阅读原 文作品前,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鉴赏力、文化修养 以及某种思维的倾向,因此,对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事 和人物自身特定的感情因素,从而导致了译者对原 作阐释时,带着一种主观再创作的成分,因此出现翻 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现象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译者对读者反应的关怀 所谓对读者反应的关怀就是译者照顾到读者的 感受和读者的需求,根据这些来确定适当的审美距 离。翻译实际上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例如: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的时候, 为了人们阅读的习惯,将《表妹贝德》翻译成《贝姨》, 将《高里奥大伯》翻译成《高老头》 又比如,在霍译本中,将《红楼梦》中的“恰红院” 翻译为“Green Delights”,而将“怡红公子”翻译为 “Green Boy”。这两处翻译中,就明显地出现了翻译中 我们要看人们在读译文的时候是否有所收获,是否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2012-QN一07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 英译策略研究”的部分成果。 199 物 总第428期 的错误现象,将“红”一Red翻译成为了“绿”一 Green。这就是译者考虑到本民族读者的接受习惯和 文化心态,而故意将“红”翻译成“绿”了。因为,在我 们中国人看来,“红”代表了红红火火、喜庆的意思。 因此,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比较偏爱于用“红” 这个字眼。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红代表的却是血腥 和残酷,绿色则是代表了和谐、朝气的意思,因此,译 者为了避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造成误解,而有意 地择“绿”弃“红”。 (二)节译 所谓节译指的是,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为 了译文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为了与接受国的风俗 人情、道德、习惯等一致或者基于某种政治原因的考 虑,译者在进行译文时,往往会删除一些不影响重要 情节的语句、段落甚至是章节。 例如:如在对《华生包探案》的译文中,译者将原 文中故事开场时关于描写福尔摩斯的背景、习惯、怪 癖以及华生与福尔摩斯的关系的章节全部删去。伍 光建在翻译大仲马的《侠隐记》时,就删除了很多景 物描写的段落。这些删除都是译者为了让读者能更 好地阅读而采取的翻译手段。 又例如:傅东华对《飘》的翻译中删除了大量的 有关心理的描写。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文学 创作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 作者一般很少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依靠人物 的行动和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心理。因此,译者考虑到 国内读者的欣赏习惯就将描写心理的但是与剧情发 展关系不大的语句都删除了。 (三)个性化翻译 所谓个性化翻译指的是虽然译文从表面上看, 是用自然、流畅的语言阐释原文的意图,但是在深层 面上却整合原著文化的问题。个性化翻译是文学翻 译中创造性叛逆层次较高的一种形式。 例如,傅东华先生在翻译《飘》这篇著作的时候, 就将著作中所有人名、地名全部翻译成符合中国人 的习惯,以便于中国人阅读。 例如,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 中,有这样的~段翻译:There could be no doubt that it had a very turn-up rlose,much more like a snout than a real nose・・- 译文:他那鼻子卷是卷得真高,不像个鼻子倒像 个八戒…… 原文里snout应该翻译成“大鼻子”或者是“猪拱 嘴”。但是赵元任先生在翻译这个地方的时候,运用 了归化的手法,将snout翻译为“八戒”,这种翻译生 动形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西游记》里的那 个可爱的猪八戒的鼻子,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原文的 印象,启发了他们的想象。 例如:王佐良先生翻译的《雷雨》中,有这样的一 段翻译: 鲁大海:(抽出手枪)我——我打死你这老东西! 鲁贵:(站起,喊)枪,枪,枪! 鲁四凤:(跑到大海的面前,抱着他的手)哥哥。 翻译:HAl:(drawing his pisto1)I’U—I’11 kill you forthat,you old swine! LU:(1eaping to his feel and shouting)Help! Help!Help!He’11 shoot me!(He stands petriifed withfear.) FENG:(rushing across to Ta—Hai and seizing his wrist)Ta・一Hai! 这是《雷雨》中,鲁贵羞辱鲁大海母亲,当时的鲁 大海极其愤怒,拔出手枪,要教训鲁贵的一个场景。 王佐良先生巧妙地将原文中出现的鲁贵说的“枪。 枪,枪!”翻译为“Help!Help!Help!He 11 shoot me!” 这种翻译将鲁贵当时心中的恐慌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译者按照翻译的规则,~板一眼地对这句话进 行翻译:“Pistol,Pistol,Pistol!”这种翻译虽然忠实 于翻译的原则,但是却使得原文失去了本应该有的 艺术效果。王佐良先生的这种个性化的翻译,使得译 文更能表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效果,突破了刻板的 翻译,使得译文与原文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更为接 近。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译者的能动参与是导致文 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根本所在。虽然这种创造性 叛逆有时候违背了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但是,这种行 为对外国文学传播和接受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评价一篇译文作品的好坏不再仅仅是以译文作品是 否忠于原作了,而是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尤其以译 作是否能够表达与原作相同的艺术效果为总的评价 标准。但是,译者在运用创造性叛逆创作的时候,必 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切不可讹译、错译、滥译。 [参考文献] [1][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 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1 2 JPeter Newmark,J.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C].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1. [3]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1.青岛:青岛出版 社.2003. [作者简介] 杨惠莹(1981一),女,河南郑州人 ,硕士,河南 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语言 学。 任编辑李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