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的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奥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
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且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读。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找到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站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
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
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释】
①四民:士、农、工、商。 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②我们悠久的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
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③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都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独特的精神跑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④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⑤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
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⑥到底是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⑦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⑧我相信,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和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⑨由此来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的吗? ⑩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为什么我们要为赢得
市场和收视率去迁就低俗,甚至不惜糟蹋我们的文化?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本文主要分析“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这一社会现象,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2.请说说你对第③段中的“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的理解。
3.根据文章内容,“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的根源和危害是什么?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应该怎样避免文化上的自我糟蹋?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让那一份宽容成为人生的境界崔祥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②古时“六尺巷”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那“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宽容成功地化解了张、吴两家的矛盾,但今日却不知又有多少人为那“三尺墙头”争个头破血流?又有谁能做到以情恕人、以理律己呢?
③心胸宽广能使矛盾涣然冰释,心胸狭隘能使矛盾添油炽薪。我们身边的许多矛盾,其实都是由一些小事引起的,却因为双方锋芒毕露、互不谦让而导致两败俱伤。最近的一则新闻正是这样:重庆一女子在搭乘公交车时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导致
车辆失控坠江。我们在为生命的逝去感到哀叹惋惜的同时,这件事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若是双方能各让一步,这场惨剧是否便不会发生?该名乘客与司机只是因为公交改线这一小事起了争执,但他们不但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还连累了他人。两个人那颗缺乏宽容的心让这点小矛盾摩擦升级,最终酿成大祸。
④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便为人所传颂。在战国时,赵国大将军廉颇起初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颇为不满,宣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而蔺相如则“引车避匿”。最终,廉颇明白了国家大义而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将相和使赵国抵御住了秦国的进攻。若当年蔺相如并不这般宽容,将相不和,结果恐怕便不同了吧。诸葛亮七擒孟获,使得孟获心服口服,从而得以平定南蛮;鲍叔牙不计前嫌举荐管仲,使管仲得以辅佐齐王,从而使齐国成为一个大国。这些无不说明着宽容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必不可少。
⑤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此话不假,“梁楚之欢”的故事正是如此:梁楚两国交界,楚人嫉妒梁人的瓜好,便夜里偷偷去破坏梁人的瓜,而梁人以德报怨,夜里去浇灌楚人的瓜园。楚王听后感到惭愧,向梁王表示歉意并与梁王交好。老子曰:“报怨以德。”《论语》有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我们的认识中,宽容可能意味着示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宽容常常是强者的表现,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当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各地生活的人有着数不胜数的差异,但现在世界的共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离不开宽容。我们需要的不是排除异己,而是求同存异。宽容,让战火平息;宽容,让歧视消失;宽容,让这个世界和谐共荣。
⑦如何才能做到宽容呢?庄子曰:“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容忍是一种宽容。鲁迅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原谅是一种宽容。周总理说:“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包容是一种宽容。宽容需要我们能换位思考,理解对方,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在心中留下一定空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论语》中有言:“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⑧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莎士比亚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宽容就是如此伟大而神圣。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而“和气”不仅能“生财”,更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矛盾、冲突产生,别忘了为这个世界添一份宽容,少一份间隙,让世界更加和谐。我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之心,让那一份宽容成为人生的境界。
(选自《速读·下旬》2019年第1期,有改动) 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认为宽容具有怎样的作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宽容的人?
3.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名言使文章语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
4.有人说,宽容的力量是无限的,谁把宽容装在心里,就如同把浩瀚的海洋装在心里。我们是不是对待所有的事情都要持宽容的态度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一个例子说明。(含标点限100字以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