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是我的一个邻居兼好友,虽只是一家庭妇女,但从她身上我总是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那种坚强和乐观,始终在激励着我,可是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们的心都很痛,那种无法铭状的心痛。
莲有一个独生子,比我女儿大半岁,智力比同龄的孩子低。但我却非常喜欢那种不谙世事的单纯,喜欢那种九岁的孩子身上已不常见的原生态的稚气。他会礼貌地和每一个所遇见的人打招呼,总是憨态可掬地对他喜欢的人傻笑。喜欢这样一个孩子,还因为在他身上看不一点功利的色彩,比起我女儿的刁钻世故,我还是觉得这才是孩子应有的本色。也许是他不懂,也或许是其它的孩子已过早地熟悉了这个社会,懂得在玩伴中的倾向与取舍,当我看到一群孩子撒野,而他却孤零零一人傻笑的时候,心里有一种酸酸地感觉,孩子们已明显地表示出自己的喜恶,用孤立来表现他与常人的不同。
注定这样一个孩子会受到歧视,小孩子尚且如此,况大人乎?那种轻蔑的目光,那种浅薄地言语,真地很难想象莲内心地苦楚 。每当孩子受了欺负,哭着跑向她告状的时候,我分明地感觉到了她的无奈与麻木,那眼里含笑、好言相慰的场面,我甚至理解为“冷酷”,换成了我,我一定没有这样的心理素质和绅士风度。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人,也会有气急败坏的时候,也会口不择言:你不如死了,你死了我就清静了!我无法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而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责备一个母亲的口无遮拦,却丝毫不知道这样一句话会在一个看似 “弱智” 的孩子心中造成巨大影响。
事情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在孩子要找我女儿玩的要求被莲拒绝后,他竟说了一句令人意想不到的话:妈妈,要是我死了,你就能生一个和乐乐(我女儿)一样聪明的孩子了!这句话,令在场的人为之动容,莲泪如雨下,在自责与内疚中抱紧了自己的孩子,我无法洞察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却真正地感受到了社会对于孩子的消极影响。一个九岁的孩子还不能参透生死的真正含义,潜意识中却渴望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换取母亲的幸福与解脱,社会赋予孩子的应该是关爱,可是现实却让孩子感到绝望。一个受了欺负,却祈求家长不要找人理论的孩子,一个能用天真的笑脸说:“妈妈我爱你”的孩子,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善良与感恩,恰恰是我们自认为正常的人所不具备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病态特征,到底是谁造成的?到底是人改变了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了人?我们也不禁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心,在物质文明占主流的社会里,精神领域的追求要靠什么来实现?所谓的“大爱”,不过是一奇谈。 孩子本无罪,请不要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孩子,给他一点关爱,不要伤了孩子的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