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一二三四网


分析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理论进行继承和批判,还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视野,汲取国外各流派理论中的精华,不是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的运用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中,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意义深远。

一、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发展性课程与教学理论

三、范例教学论

四、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

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中小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外界信息的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倘如学生亲身参与某些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活动,他们就更容易学到这种内容。……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3]51。“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的发展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139。“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

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4]139。“教育当然需要传授知识,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即使是传授知识,也不能是灌输式的,而应该是启发式的,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52。

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勇于探究、善于创造、善于合作、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各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直接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关键,仅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不改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快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借鉴国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用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稳妥的改造,

要尽可能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直至今日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则很难推广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国各级学校缺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环境则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常年对基础教育投入偏少,基础教育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学经费极其缺乏,造成我国许多地方教学设施老化,难以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内容更多地适合教师的系统讲授,而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偏低,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计划的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偏重结果,偏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偏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活的知识的过程……,这一切都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就必须注意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注意提高各级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研究素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保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4.尽早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各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教学评价制度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促使智力劳动积极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正确评价学生的知识。现行的知识评估体系有许多缺点。其一是,学生得到的评价仅仅表明工作结果(实际上是知识),而远非工作本身,即远非学生付出的努力”[5]142。这也确实值得我们反思。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效果不佳。造成我国教学改革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则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却继续沿用应试教育的指标体系去评价教师和学生,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为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取胜,许多学校只能口头上轰轰烈烈高喊素质教育,行动上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因而影响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改革)在我国中小学的全面推行。因此,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向中小学教师介绍新的教育理念(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课程是经验等)和新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学习法、程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又要注意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环境,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用的教学评价制度,使教学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全面提高素质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