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务运用及思考
作者:李琳琳 张承
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1期
【摘 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我们会计工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能够实际反映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因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便由此产生,在会计实务中,运用会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该原则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能够有效地规范会计核算中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企业应该按照交易或经济事项的实质来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通过这种原则可以提高会计实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会计实务;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与提出
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正式提出“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目前,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认识在国内外还存在许多争议和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另一种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的修正与限制。笔者认为,“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实质重于法律表现形式,“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表现形式,即企业应该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以外在法律形式来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以前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强调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等等。这样常易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和经营效果不相符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收益和理论要求发生冲突。我们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只做到了遵守会计准则的义务要求,却没有保证使处理结果与经济现实相符合。旧的会计准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达到程序和形式上的真实。这样做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原有的会计准则已经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经济实质,如果仍按原有的会计准则,只是达到程序形式上的真实,就违背了交易事项的真实性。实践证明,我们必须要制定出更严密、更切实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和完善准则执行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有财务分析的实际操作。近年来,在实际业务的处理中,多次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更能反应经济实质和经营效果。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相关应用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的运用体现在,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销售商品的价款能够有把握收回,与企业相关的成本和收入都需要进行可靠的计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还体现在企业的融资租赁上,企业的融资租赁实质上是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既可以转移,也可不转移。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有利于确认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日后事项。经济法律和法规在交易或者事项上并没有准确的条文规定,企业会计应当转变角度,从经济的本质出发,确保经济质量。会计人员需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运用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对经济形式做出正确的判断,运用于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个交易或者事项的实现,首先需要会计的核算,确认无误后才可运用到经济活动中去,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学会运用理论知识,结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会计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财务报表。会计在做财务报表时,要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按照要求做出符合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符合企业经济发展且易理解的报表。在处理会计报表时,需要运用合理的会计原则,根据每个企业及个体的具体要求做出本企业的会计报表。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在企业会计实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一原则很容易被企业规避或者滥用,企业可能会通过财务处理来安排规避、歪曲或者滥用这一原则。例如,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记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企业没有及时收到补价的条件下,一般不确认收益,这样就使得该非货币资产交易取得的收益计入了资本公积,压缩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调节的利润空间。此外,有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主观性当做了操纵企业利润的工具,在形式不符合财务部的规定时,就拿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做幌子,因此,在某种情况下企业所谓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又是一种“没有原则的原则”。
(一)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该适度
因为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实质的重要性,那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能够增强会计职业的判断能力
新的会计制度给会计人员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当实质和形式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精神,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应与企业的管理机制相结合
企业的管理机制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该与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把交易或事项的形式改变成和实质是一致的,从而使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四、有效对策
(一)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我国在制定新会计准则时,要制定实施和该项原则相应的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于出现形式和实质不一致的经济业务时,企业应该和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细致的磋商,对于商议结果不一致的经济事项,应该在请示企业财务部门之后再进行科学合理的会计处理。 (二)加大企业的会计监督执法力度
若要使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良好,就必须不断加大企业会计监督执法的力度,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便使得企业内部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使其无法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企业因此还要根据不断出现的财务问题来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培训
由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务会计中的应用,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企业要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不断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有针对性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后续综合教育,为企业打造出一支通晓会计理论、精通各项经济业务的精英会计队伍。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意义
我国以往的会计制度和各类会计核算办法,都习惯于给出明确的会计处理标准,这种规则导向虽利于会计信息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但是缺少了灵活性和前瞻性,更会使得部分业务的会计处理不能反映甚至是歪曲经济实质。对一项经济业务的实质做出合理的判断,更多地依赖于职业经验,由于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长期的经验积累,就不可避免地伴有个人职业背景的影响,加上交易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同样的经济事项在不同的人看来,其经济实质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用某一标准来衡量结论是否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在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时,除了会计人员要加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其自身融会贯通的能力外,信息使用者也要提高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并且职业判断给予更大范围的接受能力和容忍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各项经济活动,更合理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对已有的会计核算原则具有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对权责发生制进行补充,在企业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反映出其偿还能力、营运能力和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一贯性原则的补充,企业的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保持其前后的一致性。当某种会计政策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就可以对其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适当的变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还可以对企业的运营能力产生促进作用。会计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谨慎性原则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承的。如做好企业资产计提跌价准备,因为企业的资产可能会发生减值,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这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去做好企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应注意不要过分强调这一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的好,就会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如果过分强调这一原则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核实性,不利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是贯彻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的有效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无法适应,当企业的内部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和外在形式表现出不一致时,企业会计人员就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六、结束语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虽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运用,但该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使这一会计原则在我国发展良好。如今,在社会经济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形式和实际不符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不断加强对会计核算知识的学习,提高其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准确地了解当时的经济结构,把握经济形式的方向,对会计信息做出合理的计量,从而恰当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正确的应用到实务会计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波.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16). [2]王培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J} 商业经济 2008.6. [3]吴 燕.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J} 现代商业 2008.5.
[4]林升平.新旧存货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 [J]. 中国农业会计,2012,2 [5]丁增稳,方飞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