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来源:一二三四网


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辅导孩子学习课程也不是家长的主要责任。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发现”的教育。家长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德育”,而不是“智育”;主要是熏陶,而不是“训练”。

孩子的生命之舟启航于家庭,启航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未来的人生旅程中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大家有小家、有顺境有逆境、有成功有失败、有必然有偶然、有粗放有细节、有关爱有冷落、有赞誉有嫉妒等等,要让孩子有能力迎接生活的挑战,肩负起使命与责任,父母要教育孩子既能抬头做人,又能低头做事;要教会孩子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

第一,爱国情感情怀的教育。爱国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的家,让孩子学会爱小家的同时,也学会爱祖国这个大家。要让孩子知道,只有祖国的大家好了,我们的小家才能更好。祖国是人民安身立命的生存根基。

第二,人生价值教育。作为家长首先必须对价值观、人生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深入的思考,才能避免盲目性,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或感叹:“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活着没有意思!人生是一场虚幻,一种虚无!”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探讨并回答这些问题,引导孩子正确思考人生并做出科学的价值观选择。但如果家长自身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不到位、不深入,甚至认识模糊、价值观混乱,有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以错误的观点误导孩子,从而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三,责任心教育。这既是家庭美德的内容,又是社会公德的内容。从小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义务感,无论做家事,还是做公事,都能认真负责,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责任感是个人素质的核心成分,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素质的优劣。

第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培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习惯对人一生影响之大。

第五,要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塑造。家庭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成才观、教育观。要把“做人”放在首位,把“成才”放到第二位。要端正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理想的实现者和继承者,是光宗耀祖、人前风光的筹码。孩子没考上大学,没成为什么家,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没意识到孩子是国家的一个公民,作为一个公民,不一定全要有高学历,但应该是一个能自食其力的、身体健康、心态正常、人格高尚的人。

孩子应该是一个对别人、对社会能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人,有了它,才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及社会其他人,才能对生活对国家充满责任感;有能理解、宽容他人的胸怀,才能学会在未来的社会里与人协作相处;对自己要乐观自信,无论处于什么困难境地,都会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获得成功。相反,如果一味的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良好心态的塑造,很可能培养出学业成绩优秀、学历很高,但自私、冷漠、偏狭的人。

第六,要培养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在社会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独的个体都需要与人交往、合作,才能成就事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

然而今天的孩子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为了保证孩子有良好的社交素质,家长应重视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