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04年4月第3卷 第2期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oyangUniversity

Apr.,2004Vol.3No.2

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余 杰

(湖南科技大学团委,湖南湘潭 411201)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大学出现了创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被誉为“是一场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那样的革命”。文章在研究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创新教育,是21世纪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高教改革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积极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 大学;创新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4)02-0113-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大学出现了创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到90年代方兴未艾。这是上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高等教育改革,被誉为“是一场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那样的革命”。研究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对于我国高校实施创新教育一定会有积极的启示。一 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在1983年召开的世界大学校长讨论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理想的大学毕业生的标准是:(1)具有坚实的学科知识并掌握攻读学科的方法论;(2)具备将主修的学科知识同实际以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力;(3)不仅要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而且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运用其知识进行国际交流。世界各国在高教改革和实践中,都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上。概括起来,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设立创新基地,注重创新实践

美国的许多教育家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只有书本知识,不会获取新知识,不会运用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或庸人,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理想的大学生不应整日坐在教室里研读别人的教科书,老师只管“给分”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应彻底改变;学生的毕业成绩不能完全以课堂考试来衡量,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作为考评的重点。因此,美国从70年代起,就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并且经常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之中,使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用学过的理论及经验,回答和解决他们不熟悉或不明白的问题,强迫其不断向智力和能力的极限挑战,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洞察力、想象力、预见力和创造力。

前苏联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英国则采用“合作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活动。欧

洲共同体几年前创办了一所“欧洲高等学校研究生院”,接纳欧洲共同体各国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到校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工作。

2、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个性发展需要美国大学采用“合同教学法”、“独立学习法”、“个性教学法”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的能力;盛行世界的“问题教学法”,则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发现的方法,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问题提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既要求教师合理设问,又要求学生张扬个性,不迷信权威、书本和已有的现成结论。敢于质疑,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很难提出问题。

3、课程设置呈综合化趋势

日本教育家提出要培养综合化人才,他们认为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日本大学更重视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终突出“重视个性”的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美国许多大学则开设了一系列专门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如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

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如德国,就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高教改革中,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综合化的知识、多方面的技能和专门化技能相结合的学识面宽广的专家。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前苏联建立了一系列奖励制度,使其在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人数一直占85%左右。

【收稿日期】2003-08-05

),男,安徽淮北人,湖南科技大学团委干部,讲师。【作者简介】余 杰(1971- 

113

后,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

方向新能力增强了,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识在不断地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创新能力,加快知识更新,加强教学研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的教育思想,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作为学校,要有计划地安学会如何学习。”该组织甚至提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排教师进修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进一步完善聘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任制度和考核制度,使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3、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中国传统文化主导的价值取向往往片面强调统一、共新素质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性、规范、服从的方面,而比较排斥独立、个性、自由、异化的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功能、作用及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创造力的发展。中国自有化。过去我们往往只看到教育的政治功能、选拔功能,而忽“四大发明”以后,一直未再有重大的技术发明贡献于人类,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综合究其原因,不能不承认,我们缺少创新人才成长的适宜环境。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开始了知识创新和技竞争,人才的竞争基础必然在教育。现在许多企业都亏损,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第三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人才素质不全教会上,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把高等教育高、创新意识差和创新能力不强。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学地定位在创新教育上,这必将为创的经济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关键在于培养出大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因此,高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首先,要建立符合创新教育要等学校作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实施创新教求的师生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依据考试成绩和育。是否“听话”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把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衡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树立创新的教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下的尺码,认为考试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就育思想。在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教育环境、师资是优秀的学生,学生的考试成绩好,老师的教学水平就高,而不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创新教管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是否合理。这种评价方法势必会扼杀育的内涵。否则,即使教学条件改善了,硬件上去了,由于教学生的个性,必然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育者的头脑中未能树立创新意识,仍然会去推行僵化、保守、笔记”,只会背书,不会思考,或者懒于思考,当然就谈不上具有陈旧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具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了。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以所谓固定、统一、精确的标准化来评价所有学生的所有行为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教的做法,而要全面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思维和创造能力。其次,学校应制定并完善一套有利于实施创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推进新教育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创新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化的轨道。如:选课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图书馆、实验室开放能力。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制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奖励制度,教师、学生创新素质评价育思想,更新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创新教育,拓宽基础,扩大制度等等,促使创新教育在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相应制度的规专业口径,优化课程和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范下,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最后,要建设一批创新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机房、学生

2、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术社团等,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首先,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单纯培养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提供便利条件,并组织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听话”的人转变为培养具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造力、科学的创新活动给予有效的指导。同时,学校应积极拓展领域,主动世界观和人生观、综合化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适应社会,走与企业联合的道路,在校外建设一批大学生课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基科技活动基地,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

合,实现文理科相互渗透,文科的学生必须选修理工科的课【参考文献】程,理工科的学生必须选修文科的课程,缩减必修课,扩大选[1] 李敏义.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发明与革新,修课程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的空间,2000,(3).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2] 杜 友.论大学创新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

(6).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改变过去以“单向

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提倡师生[3] 刘 瑜.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一起商量”、“一起研究”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实现真正究,2001,(4).的民主、平等。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从而激发学[4] 刘素英,高静霞.加强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J].中国大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猜测、想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育,2001,(4).开辟一些新领域,开阔新视角,推动学生创造性的发现。最

二 国外大学创新教育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1、实施创新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

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