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地理
一、选择题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是指地球的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与太阳系的其他七颗行星相似或相同;特殊是指就目前观测来看,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天体中不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 水星
B. 金星
C. 地球
D. 木星
2. 下列有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共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行星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都是23.5° B. 公转方向都相同,都是自东向西绕太阳公转
C. 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D. 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较大,基本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3. 关于地球大气层对地球生命形成的作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小昼夜温差
C. 使宇宙射线向南北两极偏转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木星属于巨行星,不属于类地行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下列有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共性的描述,正确的是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C正确。只有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是23.5°、公转方向都相同,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
B. 具有生物呼吸的大气 D. 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面之间的夹角较大,基本在同一个平面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宇宙射线向南北两极偏转,跟地球的磁场有关,跟大气无关,C叙述错误。地球大气层可以减小昼夜温差、具有生物呼吸的大气、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叙述正确。题目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天体系统、八大行星和地球大气层的作用的有关知识。
太空育种也称航天育种,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自1987年以来,经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已育成粮食、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400多个太空品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主要优势,概况最全面的是( ) ①高真空②强辐射③微重力④高洁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携带200克小麦(我国小麦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升空进行太空育种,返回后进行选址试种,下列四个地区中最适合作为试种地的是( ) A. 河北
【答案】4. D 5. 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太空具有大气稀薄,高真空、太阳辐射强、地心引力小 ,微重力、无污染,高洁净的特点,①②③④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浙江、海南、云南属于南方,主要种植水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宇宙环境的有关知识。
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浙江
C. 海南
D. 云南
6. 到达大气上界的年总太阳辐射量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是( ) A. 天气
B. 海拔
C. 纬度
D. 地形
7. 据图可以解释的地理现象是( ) A. 青藏高寒
B. 蜀犬吠日
C. 赤道热、极地冷
D. 早穿皮袄午披纱
8. 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下列属于地质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的是( ) A. 核能
B. 天然气
C. 水能
D. 风能
【答案】6. C 7. C 8. B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从赤道到北极,地球的大气上界的年总太阳辐射量逐渐递减,影响因素是纬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由于地球的大气上界的年总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到两极逐渐递减,故赤道热、极地冷,C正确。青藏高寒跟海拔有关、蜀犬吠日跟地形、气候有关、早穿皮袄午披纱跟昼夜温差有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天然气是动植物被掩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故天然气是地质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能,B正确。核能来自地球内部,A错。水能、风能是经过转化的太阳辐射能,CD错。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
下图示意1740-2000年全球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1740-2000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乱砍滥伐
B. 水能利用比重大
C. 火山喷发
D. 雾霾污染天气多
10. 1740-2000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 臭氧层空洞增大 C. 全球各地降水量增多 【答案】9. A 10.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1740-2000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是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A正确。水能利用比重大会降低分数,B错。跟火山喷发、雾霾污染无关,CD错,故选A。 【10题详解】
氧化碳体积分数不断上升,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臭氧层空洞主要跟氟氯昂化合物有关,全球各地降水量增多跟二氧化碳无关,AC错,冰川融化增加,冰川减少,海平面升高,D错。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关知识。
B. 全球气候变暖加快 D. 冰川增多,海平面升高
下表示意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11月2日 11月3日 11月4日 白天最高气温 19℃ 17℃ 16℃ 天气 晴 霾-多云 霾-雨
11.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⑤—④
B. ①—②—④
C. ③—④—②
D. ④—②—③
12. 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 ②减弱
【答案】11. B 12. A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为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发射作用。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太阳辐射将热量传到地面,再由地面反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故传递过程是①—②—④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根据气象预报可知,4日天气为霾-雨天气,大气的折射力度较强,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白天最高气温较低,②减弱,A正确。跟③④关系不大,⑤增强,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的有关知识。
地膜覆盖(下图)具有保温保湿等作用,能够使作物取得早熟增产的效果,深受农业生产者欢迎。常
B. ③增强
C. ④增强
D. ⑤减弱
用的地膜有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透光性较差)两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地膜覆盖能够保温保湿的原因是( ) A. 增强太阳辐射,增加下渗 C. 增强削弱作用,增加降水
14. 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黑色地膜( ) A. 抑制杂草更优 C. 保土作用更差
15.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地温回升较快 D. 保湿作用更低
B. 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减少蒸发 D. 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降水
【答案】13. B 14. A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地膜能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是削弱作用并不强;地膜阻挡水分下渗,使下渗减弱,故A错误。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不能透过地膜,所以地膜会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同时减少水分的蒸发,故B正确。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对大气降水影响不大,故C错误。地膜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但是对降水没有太大影响,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B。 【14题详解】
透明地膜透光率较高,而黑色地膜遮光性好,导致膜下光照不足,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故A正确。黑色地膜覆盖在保温、保湿、保土方面和透明地膜相差不大,故BCD错误。所以本题选A。 【15题详解】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在土壤中很难降解,会切断土壤中孔隙的连续性,降低土壤透气性,
阻碍土壤中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生长,故①③正确。白色地膜容易反射太阳光,不会阻碍土壤温度提升,故②错误。地膜残留在土地表面,会减少表土流失,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①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潮河、白河及其支流组成潮白河水系,该水系汇入海河后注入渤海。潮白河上游山区谷深河窄,苏庄以下进入平原,河谷开阔,易泛滥成灾。解放后,兴建密云和怀柔水库,控制山区洪水,并承担为北京市供水的任务。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潮白河所属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17. 密云水库的修建,说明( ) A. 目前人类对①环节影响最大 C. 人类可以调节⑤的时间分配 【答案】16. D 17. C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潮白河属于地表径流,图中,属于地表径流的是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密云水库的修建,说明人类可以调节⑤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起到调蓄功能,C正确。目前人类对⑤环节影响最大、跟②和③环节的水量无关、科学技术还不可以改变⑥的流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水循环的有关知识。
山东临沂岱崮镇发育了一种特殊地貌―岱崮地貌,该地貌顶部平坦,下部是正常的锥状山体。据地质考察,岱崮地貌顶部为石灰岩,下部的山体属于页岩。当地居民曾多次在该地貌顶层岩石中发现三叶虫化
B. 可以增加②和③环节的水量 D.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⑥的流向
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景观中属于岱崮地貌的是( )
A. B.
C. D.
19. 岱崮地貌顶层岩石最可能形成于( ) A. 前寒武纪
【答案】18. C 19. B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A表示海岸地貌,单个突出的岩体为海蚀崖,不是岱崮地貌,排除A;图B表示干旱地区的雅丹地貌,形态不是顶部平坦、下部是正常的锥状山体,不是岱崮地貌,排除B;图C中地貌顶部平坦、下部是正常的锥状山体,属于典型的岱崮地貌,C符合题意;图D表示喀斯特峰林地貌,其山峰不具有顶部平坦的特征,不是岱崮地貌,排除D。故选C。 【19题详解】
题意表明,当地居民曾多次在该地貌顶层岩石中发现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是早古生代特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因此岱崮地貌顶层岩石最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B符合题意;前寒武纪还没有三叶虫出现,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三叶虫早已经灭绝,这些时期形成的岩石中不可能有三叶虫化石,排除ACD。故选B。
B. 早古生代
C. 晚古生代
D. 中生代
【点睛】“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阳宁县境内的野王村(行政村),蒲河经五道弯曲贯穿全村而过,村中整体地貌呈“S型”奇特分布,各自然村星罗棋布,被蒲河分割包围,自成一体。野王村整体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依山傍水,水依山而娇美,山傍水而奇险。图示意野王村,“S型”地貌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蒲河穿越野王村时蜿蜒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流水侵蚀作用
B. 受冰川侵蚀作用
C. 受流水溶蚀作用
D. 受风力侵蚀作用
21. 野王村各自然村落位于( ) A. 冰碛丘陵
B. 三角洲
C. 冲积平原
D. 深切河谷
22. 该河流对自然村落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是( )
①深厚肥沃的土壤②便利发达的航运③较高的崎岖地形④充足的水源供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0. A 21. C 22. B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穿越野王村的蒲河经过五道弯曲贯穿全村而过,村中整体地貌呈"S"形分布,河道蜿蜒曲折,其主要原因是流水的侧蚀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因为河流的凸岸淤积,凹岸侵蚀,野王村的各自然村一般坐落在河流的凸岸冲积平原。C正确。附近没有冰碛丘陵、三角洲一般在河流入海口、深切河谷是“V”字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河流对自然村落形成提供的有利条件是:①河流的凸岸淤积,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有益于村落形成,所以①是正确的。②曲折的河流很难会有发达的航运,航运一般不属于自然村落形成的主要条件,所以②是错误的。③读图可知,河流的凸岸淤积不会形成较高的平坦地形,所以③是错误的。④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是村落形成重要条件,所以④是正确的。①④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对聚落的影响的有关知识。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图为该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夜晚,学生宿营最为理想的地点是(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24. f地发生泥石流时,①-④逃生路线中正确的是( ) A. ①
【答案】23. A 24. C 【解析】 【分析】
B. ②
C. ③
D. ④
【23题详解】
由各处等高线分析可知,b、c两处为山谷且较为陡峭,d处海拔高、风力较大,而a处位于山脊,地势较高,且地形平坦开阔,宿营最为理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题详解】
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高地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有关知识。
图为“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该现象在某些地区常年出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5. 该现象出现在( ) A. 热带雨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26. 最有可能看到该现象的地区为( ) A. 长白山天池湖畔 【答案】25. A 26. C 【解析】 分析】 【25题详解】
抓住材料关键词“排水”和设问关键词“常年”,说明该地降水量非常大且相对稳定,选择热带雨林最为合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本题难度较小,注意气候类型与植被的搭配及其分布区域即可作答。西双版纳澜沧江畔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也会出现该现象。C正确。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
B. 重庆嘉陵江沿岸
C. 云南西双版纳
D. 武夷山九曲溪边
溪边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带有关知识。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7. 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条件变化
B. 水分条件变化
C. 农业类型差异
28. 与南方红壤相比,东北黑土( ) A.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更强 C. 降水对土壤淋溶作用更强 【答案】27. B 28. B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从青到黄再到白的分布规律,符合从沿海到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选B。 【28题详解】
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弱,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故A、D项错,B项正确。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C项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的的
B. 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更强 D. 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更强
D. 地势高低差异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土壤的有关知识。
“植生滞留槽”又称“雨水花园”,可以滞留大量雨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9. “植生滞留槽”对水循环的影响有( )
①蒸发增多②地下径流增多③地表径流增多④地表水下渗减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30. “植生滞留槽”可以( ) A. 加强城市热岛效应 C. 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答案】29. A 30. C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由材料“主要作用可以滞留大量雨水”可知,“植生滞留対水循环的影响是水汽蒸发増多、地表水下渗増多、地下径流増多,①②对,地表径流减少,而水汽输送不受影响,③④错。故选A。 【30题详解】
由材料“主要作用可以滞留大量雨水”可知,“植生滞留槽”可解城市内涝问题,C正确。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较小、不是为了解决城市民生活用水问题、可缓解城市地面沉降速度,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水循环的有关知识。
B. 解决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D. 加快城市地面沉降速度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的结冰状况与温度、盐度和水深等因素有关。渤海海冰厚度可达10-40cm。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簇-4℃日数的分布,在气温簇-4℃条件
下,渤海海冰每天生成1.86cm厚。
(1)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o,渤海海水盐度为28‰—31‰。分析渤海海水盐度低的原因。 (2)试说出渤海海冰厚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指出受渤海海冰危害严重的主要产业活动。 (4)简述渤海海冰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答案】(1)渤海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有河流淡水注入,稀释海水;海区较封闭,与外部海域海水交换较少,导致渤海海水盐度低。
(2)特点:海冰厚度从沿岸浅海区向深海方向变薄;北部海域海冰厚度大。原因:从沿岸浅海到深海,海水深度越来越大,盐度越来越大,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越来越高;北部海域纬度高,温度低,且持续时间长。 (3)对油气勘探和生产、海上航运和海水养殖会造成危害
(4)环渤海淡水资源缺乏,市场需求量大;渤海海冰资源量大,可再生;渤海海冰分布靠近海岸,易开采。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质、海洋水资源的利用的有关知识。
【详解】(1)盐度跟纬度、陆地径流、洋流、季节融冰等有关。原因:有海河、黄河、辽河等大河的河流淡水注入,稀释海水;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海区较封闭,与外部海域海水交换较少;地处中纬度,纬度较高,蒸发较弱,导致渤海海水盐度较低。
。(2)读图,根据图中等值线,海冰厚度从沿岸浅海区向深海方向变薄。主要是因为从沿岸浅海到深海,海水深度越来越大,盐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因为北部纬度较高,海水温度低,且持续时间长,所以
北部海域海冰厚度大。
(3)渤海海冰危害严重的主要产业活动,是海冰对油气勘探和生产、海上航运和海水养殖会造成危害。 (4)环渤海淡水资源缺乏,海冰资源开发的市场需求量大。渤海海冰资源量大属于可再生资源。渤海海冰分布靠近海岸,易开采。海冰资源的开发成本高。考点区域海冰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海冰对产业活动的影响,区域海冰资源开发的条件。 【点睛】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为塔里木盆地区域简图及甲、乙两地景观,其中乙地景观为草方格沙障,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
材料二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图示意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
(1)甲地貌的成因是____,该地貌两翼延伸方向指示____(填:上或下)风向。 (2)在下图中画出6:00-21:00沙漠与绿洲之间的热力环流,并画出高空等压面____。
(3)风沙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列举风沙对该地区交通的危害____。 (4)评价草方格沙障(乙景观所示)防沙的优势____和不足____。 【答案】 (1). 风力堆积 (2). 下 (3).
(4). 风沙掩埋路基;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视线;损坏交通工具;破坏交通信号设施。 (5). 优势: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防沙效果好;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6). 不足:使用寿命有限,需要定期更换。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热力环流和荒漠化的有关知识。
【详解】(1)甲地貌是新月形沙丘,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它的成因是风力堆积。新月形沙丘的地貌中迎风坡缓,背风坡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风的下风向。
(2)在6:00-21:00沙漠气温高气压低,绿洲气温低气压高,风从绿洲吹向沙漠,高空则相反。等压面是高压高弯,低压低弯,地面气压跟高空相反,所以沙漠地面是高压,高弯,绿洲相反。画图如下:
(3)风沙对交通影响主要有,一是风沙堆积后掩埋路基,二是风沙吹拂减少大气的能见度,影响列车行驶的视线;三是风沙侵蚀会侵蚀铁轨等。
(4)考查治沙工程草方格的优缺点,治沙草方格的使用,首先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增加地表的摩擦力,削弱风力,减少风沙的危害;其次草方格中的草类能够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防沙效果好;但是,有材料的限制,使得治沙草方格,使用寿命有限,成本较高。 【点睛】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涡旋,其中心气压显著低于周边。2015年9月29日8时,台风“杜鹃”在福建莆田秀屿区登陆,受其影响,浙江、福建、台湾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图示意台风“杜鹃”的移动路径。
材料二钱塘大潮是世界最壮观的大潮之一,自古就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美誉。2015年9月29日,受台风“杜鹃”和“超级月亮”(超级月亮是一种新月或满月时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的现象)的双重影响,钱塘江口潮水更加壮观。图为钱塘江口位置示意图。
(1)预测模拟台风移动路径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2015年9月29日早上8:00杭州湾的风向为____。 (2)简述台风的主要危害____。
(3)分析2015年9月29日钱塘江口潮水壮观的原因____。
【答案】 (1). 地理信息系统 (2). 东北风 (3). 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 钱塘江为喇叭形的河口,河口向内,水道宽度迅速缩窄,悬殊的河道宽度差异使潮水上溯受到约束,潮差明显增大;钱塘江水量大,江水对倒灌的海水顶托作用强;发生“超级月亮”,月地距离最近,引潮力最大;受台风“杜鹃”的影响,钱塘江入海口地区吹强劲的偏东风,风助潮涌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台风和钱塘江潮有关知识。
【详解】(1)预测模拟台风移动路径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IS,它有数据的输入、处理、查询、显示、空间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2015年9月29日早上8:00杭州湾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方位,吹东北风。
(2)台风的主要危害: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米-6米。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台风的这些灾害极易诱发城市洪涝、房屋倒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原因:钱塘江为喇叭形的河口,河口向内,潮水易进难退,江口东段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
的
浪,一浪叠一浪涌;9月是钱塘江的汛期,水量大,江水对倒灌的海水顶托作用强;此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接近一条直线,日月引力叠加,天体引力大,加上发生“超级月亮”,月地距离最近,引潮力最大,海水涨潮规模很大;受台风“杜鹃”推波助澜的影响,钱塘江入海口地区吹强劲的偏东风,风助潮涌。 【点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