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上第七单元的课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单元的人文主题。“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面对“中华不振”,伯父避而远之,巡警仗势欺人,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周恩来从“迷惑不解”到忧国忧民,将民族的兴亡与自己的读书志向相联系,立志振兴中华。课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课文用了侧面描写来凸显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相距甚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可以适当让学生查找了解时代背景,课内联读有关“租界”的材料,帮助学生搭建理解与情感互通的桥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崛、范、魏”等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严肃、清晰”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概述3件事情,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简单概述3件事情,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能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以及魏校长欣赏周恩来的原因,感悟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与远大志向。 【课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魏”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疑惑、热闹非凡”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通过“抓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来简单概述3件事情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外敌进犯大唐,王昌龄驻守边关,站在城墙上,他感慨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将士们驻守塞外,不畏苦寒,不惧生死,王翰为他们写下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明朝末年,清军入关,面对强敌,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正是有了这些仁人志士,我们的祖国才能一次次走出困境,一路

前行。

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心怀祖国的伟人——周恩来。12岁那年,他立下誓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随机评价。 2、既然课文读熟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师评价:看来,多读书真是大有益处,挑战成功)

(2)挑战升级:这篇课文写了几件事? 三、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一)概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师:还敢不敢再接受挑战?

1、你知道概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需要考虑到哪些要素吗?(答不上来,可提示第四单元的学习要点。起因、经过、结果(合称为“事件”)。)

2、课件出示:时间 地点 人物

3、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试着概括一下这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表格。指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第一件事。(扶)

同样的方法引导概括第二件事。 让学生自己概括第三件事。(放)

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总结的内容,换了个说法 板书: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3、总结: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的方法概括了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新学年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 周恩来 伯父 周恩来 周恩来 不幸的妇女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

劝诫周恩来不要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儿,他感到疑惑不解。 周恩来目睹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反而被训斥,懂得了“中华不振”。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挑战再升级。

你能不能概括一下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这几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谁来重新

给他们排排序。说出理由。 1、试着概括

2、还可以尝试加关联词(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3、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事情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学会了概括一篇由多件事组成的课文的方法。我们还知道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周恩来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竟然让小小年纪的他立

下如此的誓言。 二、体会中华不振

1、同学们,正是因为目睹了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哪件事对他的触动最大? 2、指名读伯父的话,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中华不振”。试着读出伯父当时的心情。

3、指名读15、16自然段。(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那揪心的一幕) 师评:从你的声音里,我听出了这件事一样刺痛了你的心;从同学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这件事同样刺痛了大家的心;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的拳头,我看到了这件事同样刺痛了他们的心。 4、出示: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指导读:这个不幸的女人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她的活泼可爱的儿子,她心如刀割,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可结果反被训斥........

师:被轧死的也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悲痛欲绝,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可结果反被训斥......

被轧死的也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失去了此生唯一的依靠,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可结果反被训斥...... 5、师: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中华不振)

师: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像这个女人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的人何止她一个,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段屈辱的历史。 课件展示

6、师配乐解说(简短为好)

外国侵略者,用长枪大炮轰开了我国的大门,从此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中国的领土上,随处可见这样的牌子,上面写着:狗与华人不得入内。

这些老人,家园被毁,只能流落街头,他们的眼睛里写满了无奈与绝望。

这些孩子,也许他们正等着父母的归来,给他们带来点吃的,好填一填饥饿的肚子。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齐读“中华不振”)

7、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才有了修身课上那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齐读课题

8、17岁那年,周恩来决定出国留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拯救中国人民与水火。临行前他写下诗句(课件出示课后诗歌) 指名读,齐读 三、课外拓展

1、周恩来回国以后,和毛泽东一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终于解放了全中国。我们中国在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是蒸蒸日上。

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年国庆节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70国庆视频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巡演飞机不够,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飞两遍。”如今的中国,再也不用飞两遍,飞机要多少有多少。 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对周总理说一句(齐读)

4、现在的中国已经崛起,在新时代下,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5、指名说,随机点评。 四、小练笔

1、从可敬可爱的周总理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的收获。 2、课堂展示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

2、进一步了解周恩来这位伟人,将你所了解的周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