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部分 3庐山的云雾 一. 教学要求 情感目标: 修改部分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1. 生字: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字 只识不写。注意“似、系、遮、览、弥漫、 漂”的读音,注意“幻、添、姿、罩、系、 遮”的字形。 2. 词语:能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变幻无 常、瞬息万变、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等词 语的含义,能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来理解“一 泻千里、千姿百态、流连忘返”的意思。 3. 句子: (1) 理解文章第二、三小节的总起句在文中的 作用。 (2) 理解并赏析文章中的优美的比喻句。 4. 篇章:继续认识总分段式,帮助学生理清作 者的观察顺序,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尝试迁移运用, 写一处景物,用总分手法抓住景物特点写。 教学时间:两教时 课前预习: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介绍庐山的资料,搜 集赞美庐山的古诗。 第一教时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照片: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 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指导书写生字 “庐”:广字头下一个“户”。 2.介绍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 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省九江市 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谁去过庐山吗? 有谁知道关于庐山的知识?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 有名的景点。 3.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介绍,相机出示图片:庐山 瀑布、五老峰等。 4.激发兴趣: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庐山云 雾了,今天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 一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请同学自由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看清字形。 (2)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 准音,读通句。 (3)再读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 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请学生分行朗读,相机正音。 庐山 瀑布 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笼罩 似乎 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 幽谷 游览 弥漫 遮挡 瞬息万变 一缕轻烟 四蹄生风 漂浮 教师重点指导“瀑布”的“瀑”读pù;“似”是多 音字,在课文中读sì;“千姿百态”的“姿”是平 舌音。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幻”的右部是横折钩。“罩”上部 是“罒”,下部是“卓”。“姿”下部是“女”。 (3)出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教师范读,请学生 练读。 课件出示: 腾云驾雾 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随风飘荡 一泻千里 飘飘欲仙 四蹄生风 瞬息万变 云遮雾罩 流连忘返 (4)出示填空,请学生试着填写。 庐山的云雾( )、( )。漫步庐山,你会有 一种( )、( )的感觉。庐山因为有了这 ( )的云雾,更加令人。 (5)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通顺。 (6)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了解到了什么。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试着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 预设:第一自然段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 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二自然段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第三自然段写了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第四自然段写了云遮雾罩的庐山令人流连忘 返。 ◆你是怎样来概括段意的?(找中心句) 4.小结: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课文先总写 庐山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然后从 两个方面介绍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总结云遮雾罩 的庐山令人流连忘返。 三.由景激情,初赏云雾。 1.出示庐山景色图片,请学生欣赏。 2.学生谈谈看完后的感受。 预设:庐山景色迷人,庐山太美了。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最喜欢庐山的什 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作者最喜欢庐山的云雾,因为作者说“那变 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一个“更”字突出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之情。 4.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读句子想象。 5.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 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 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 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6.引读句子:“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指 导朗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 庐山云雾的神秘。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呢?下节 课,让我们细读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2.指导书写生字,请学生观察课后生字表,说说怎 样写好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瀑”的最后一笔是点;“系”的最 后两笔是呼应的两点;“返”的第四笔变捺为点。 虽然书法美学讲究雁不双飞,但这个点一定要写得 长一些,是个捺点。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试背第一自然段。 (2)练写生字,抄写词语。 (3)继续欣赏庐山云雾的图片,搜集描写庐山的诗句。 第二教时 一.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新词,老师来检查一下。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齐读。 2.你能选择其中几个词语说说庐山的云雾留给你的印象吗? 3.创设情境: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走进那变换莫测的云海,去感受它的神秘。 二、精读感悟,含英咀华 1.请同学们打开书,尽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读后交流,板书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品悟“千姿百态”。 (1)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预设:“千姿百态”就是姿态很多,各不相同。与它意思相近的词有“形态各异”“各种各样”等。 (2)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请你轻轻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来。 预设: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教师小结: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叫做总分的构段方式。 (4)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用“ ”画出来。然后在这些语句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细细读读,想想为什么喜欢。 (5)组织交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预设:第一句作者把笼罩在山头的云雾比作了白色绒帽,把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比作了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把云雾的姿态写得很美。 第二句作者把云雾比作了茫茫的大海和巨大的天幕,把云雾的姿态写得具体生动。 (6)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作者比喻的巧妙。 (7)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8)练读句子,读出云雾的句子,读出云雾的千姿百态。 (9)指导背诵:出示相应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背诵,齐背,指名背。 4.品悟“瞬息万变”。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你怎样的感觉呢?你从这个词语中看出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变化得非常快!) (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庐山云雾变化快?用“ ”画出来。 (3)出示句子,请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云雾变化快。(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4)练读句子,读出云雾变化快。 (5)云雾变化得这样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请你仿照课文也来说一说。 (6)请多位同学说。 (7)刚才我们说云雾有这么多的变化,作者用一个标点表示出来了,是什么?(„„) (8)齐读第三自然段。 (9)你发现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总写云雾瞬息万变,再从几个方面具体说)像这样的段落也是总分结构的段落。 (10)按总分顺序练习背诵,齐背,男女生赛背。 5.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想象:游客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预设:游客们赞美庐山云雾美,庐山景色美。他们会舍不得离开,拍照留影等。 7.理解词语:对某处景物迷恋,舍不得离开,用文中的哪个词?(流连忘返) 8.指导造句:生活中,哪个地方的景色特别美,也让你流连忘返?请用上“流连忘返”说一说。 预设:充满诗情画意的九寨沟让我留恋忘返。 景色秀丽的西湖让我流连忘返。 9.小结: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让我们流连忘返。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2.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尤其是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想一想: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3.讨论: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预设:每一自然段只突出一个特点;先概括后具体,采用总分构段方式写;写时既有观察,又有想象。 4.拓展阅读《泰山云雾》。 庐山的云雾可谓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我们再到泰山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的云雾又有什么奇特呢? (1)默读,找一找,泰山的云雾是怎样的? (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 雾在峰谷间缓缓移动,忽浓忽淡。远近诸山皆作浅黛,忽隐忽现。 ★ „„只见白茫茫一片,不辨为云为雾。 ★ 云雾那样浓,似乎扔一个鸡蛋下去也不会沉底。 (3)和课文对照,觉得庐山的雾和泰山的雾怎么样?(自由说) (4)你们见到的雾是怎样的?在雾中有什么感觉? 四、练习。 1.学习仿照二、三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尝试用总分手法并抓注景物特点写。 2.完成练习册。 3.背诵全文。 4.课外做小导游,向自己身边的介绍庐山的云雾。 板书: 山头 绒帽 千姿百态 半山 玉带 山谷 大海 山峰 天幕 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轻烟 刚刚还是„„ 瞬息万变 银河 转眼间„„ 白马 明明是„„ 冰山 还没等„„ (总写)————(分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