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本大书:无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
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文学爱好者便是其中典范。他们大多学历低,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两者都取法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的诸子百家时期,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匮乏的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柏拉图的理型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科圣墨子都(对)自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反观自己,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 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因为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
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寻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