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国民间历史故事五篇,供大家参考。
民间历史故事1 刘邦选才
汉朝初年,大臣魏无知向刘邦举荐了降臣陳平。因为深信魏无知,刘邦立刻封陳平为护军中尉。然而没过多久,就有人偷偷对刘邦说:“陳平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才实学。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品行低劣的小人。他投魏不被魏所容,又投楚不合己意,无奈之下才投奔了您。他现在刚刚做了官,就收受别人的贿赂。重用这样的小人,后患无穷!”
刘邦听后非常生气,便来责问魏无知。魏无知回答道:“我举荐的是陳平的才能,而不是他的品行,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品德再好却没有才能的人,能帮您打天下吗?如今正值用人之际,若非要等到既有才能,品德又无可挑剔的人,那么等到选到人才的时候,已经不知是何年何月了。请皇上对臣所言多加深思,看看是否有道理。”
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皇帝,他又召来陳平。听罢刘邦的质疑,陳平自信地回答:“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一意孤行;我离开楚王,是因为他疑心太重、任人唯亲;我投奔皇上,是因为听说您是一位任人唯贤的明君,我在您这里可以施展才华。我的确收受了下属的贿赂,但您可以派人去我家里查,我对收受的贿金一两未动,全部用军印贴着封条,封条上写着‘特殊军饷’几个字。我是想用这笔钱作为打仗时的赏金,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刘邦听后大喜,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听信一面之词,错失良臣。他升了陳平的官,还任命他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陳平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帮他夺取天下,自己也官至宰相,成为西汉的著名谋臣。
遴选人才,不能苛责挑剔,而当用其所长。如果君主具有宽阔的胸襟和睿智的眼光,他的时代必定满目俊才;相反,那些哀叹自己身边
没有贤才的人,多半是因为他没有发现人才的能力。
民间历史故事2 王尔烈巧训皇子
乾隆有17个儿子,最看重的是15子永琰。永琰14岁被秘定为太子,王尔烈被钦点为老师。
凡皇子几乎都是傲慢难教,而永琰更是放荡不羁。王尔烈一来,永琰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
这天,王尔烈给他出了个文题《明月叫天边》。永琰说:“老师,虽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但安有月在天边叫唤的道理?”于是,就找到了父皇乾隆,乾隆也皱起眉头,心想,明月都在照天边,哪有明月叫天边的道理?
乾隆毕竟是一代明君,他对永琰说道:“皇儿,老师有所教必然有所指,你还是去向老师请教。”
哪想王尔烈不但没有告诉,反而又给出了一道文题,并要同上题一起交来。这个新出的文题是《黄犬卧花心》。永琰看了说:“老师,黄犬怎能卧在花心上面啊?”王尔烈耐心说道:“皇子,常言未读万卷书,难识万里路。你还是先走走看,了解了解实际情况。为师的话,汝切不可不听啊!”
永琰听了这话,脸色都有些变白了,又找到乾隆那儿去了。乾隆一听,觉得永琰说得有理,就对王尔烈说:“你出的题我看过了,是不是应改为《明月照天边》、《黄犬卧花荫》?”王尔烈说:“没错,我不仅是出了这样文题,还想要皇子出去走走,周游天下,也许能得到解答。”王尔烈就奏请乾隆,命皇子去川南蒙山一带走走,此二句可得分晓。他还让永琰去蒙山顶上将茶叶带回几片,再把扬子江水灌回几瓶,也好作沏茶用。乾隆帝准奏。
于是,太子微服简装,向江南奔去了。
一日,永琰见一农家正在办置丧事,一个老农夫在发丧老伴。老农夫给老伴写了两副挽联:油也无,盐也无,真真把你苦死了;目紧闭,口紧闭,确确比我快活些。前生跟我,可怜薄命糟糠竟归天上:后世嘱卿,不是齐眉夫妇莫到人间。
永琰心想,民间竟有这样凄苦的事,于是佯装路人,让小太监扔下些散碎银两走了。
又行几日,来到一个小村子,村子里出了宗奇事:有户农家娶媳妇,新媳妇刚下轿,老祖母竟然高兴死了。这家请人给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外面的大门旁:遇丧事行婚礼,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辞灵柩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永琰看了,心想世上事真是千变万化,民间竟有这样奇巧事。
这天,永琰来到蒙山,宿在山顶的青云寺中。永琰在山顶上四处观望,忽地想起王尔烈出的那个文题,于是问寺里的方丈志空和尚:“听说这里有一奇景,称之为明月叫天边。我不明白,这
明月如何能在天边叫呢?”志空道:“施主所说的明月,乃是本寺树林中的一种鸟。它如黄鹂大小,在月光下的叫声尤为动听,因此说明月叫天边。寺后松林里就有明月鸟,不妨到那里一看。”永琰非常高兴,跟着老和尚到寺院后面的松林里,到那儿一看,那鸟果然是在松树上欢快地叫着。老和尚见永琰看得出神,说:“你再仔细瞧瞧,那鸟的蓝胸脯上有一个圆圆的白圈,宛如明月,于是人们就称之为明月,这就是它名字的出处。”永琰一听,方才清楚,这“明月叫天边”是言之有据的。他又问道:“老师父,明月叫天边我弄清楚了,还有一个黄犬卧花心可准确?是否应是黄犬卧花荫?”老和尚笑了,“施主,在咱们这蒙山里,黄犬可不是黄狗啊!此处的黄犬是一种蜜蜂,黄膀、黄翅、黄腹、黄背、黄顶、黄尾,那颜色颇像一只黄犬,故此得名。”说着,老和尚拉着永琰向寺院后面的山茶林子走去,只见那漫山都是绚丽灿烂的山茶花,永琰走近细看,每朵花都是五瓣,花心里落着一只蜜蜂。老和尚对永琰道:“你看,它像不像狗?你看是不是黄狗卧花心?”永琰点头称是,心里想,老师文题亦是言之有据,黄犬一词确有出处。此时,永琰才知道自己的见识实在太少,但少年的轻狂之气又怎能一退而去,他拿着方丈送给的茶叶,故意取回扬子江左岸、右岸、江心三种水,为的是试探王尔烈。
王尔烈何等聪明,未品,只看水中茶叶的颜色和转向已经分辨出哪是江心之水,王尔烈道:“水居江心,日照平和,阴阳相交,属性
相易,不缓不速,不猛不烈,不软不硬,不寒不酷,不刚不柔,不滞不涩,不沉不浮,不重不轻;故放置碗中,于心处转,且茶叶冲开,色气四散,香味四溢,茶未致唇,香即沁肺。此非扬子江中水!”永琰听罢,对王尔烈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久,王尔烈又给永琰出了道《僧敲木鱼石》的文题,并要他到辽东千山走走。永琰听老师王尔烈说出文题,心中便多了些想法,说道:“老师,何为木鱼?”“当然是僧尼敲打的木鱼了。”永琰又问:“既然是这样,为何又说有个石字呢?难道木鱼还有石头做的不成?”王尔烈说:“问题就在这里,你前时去江南蒙山,不也是有些疑惑吗?”
永琰从川南蒙山归来后,似乎有所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便又接着按照老师的指点来到了千山,去寻找那木鱼石。
永琰在千山,几乎是访过了所有的寺院,仍没找到木鱼石。这会儿,明月当空,松涛滚滚,万籁俱静,他来到了木鱼庵上头的万松岭,坐下就地休息。哪想待他往地上一坐时,一块石头被刮动了,顺着山势滚了下去。待过了多时,只听山下传来滚落的声音,既像石声,又像木鱼声。永琰说:“鱼石,木鱼石,即木鱼与石也。”这时,一阵“梆梆梆”响声由远及近,不多时竟来到了跟前。
来了个和尚,这和尚胸前一缕长须,宛若神仙。和尚说,他是龙泉寺僧人普丘。
永琰问他可认识王尔烈,和尚笑了,“能不认识?他是我的学弟,我俩曾同在龙泉寺学习诗文。”“既然如此,有一事讨教,请师父告诉我吧。”“请问,公是何人?”“我乃是王尔烈的弟子也。”普丘一听,心里明白了,接着问道:“施主到此作甚?”永琰听了,这才将寻求木鱼石的事说了一遍。普丘说:“方才,你投石所传回的声音便是木鱼石声。施主,请随我来。”说着,他们来到万松岭下,木鱼庵前,再捡石一敲,果然梆梆有声,真乃木鱼石也。
到京城后,永琰将看到僧敲木鱼石之事说了一遍,王尔烈终于道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他多次敦促永琰走出皇宫,乃是以通晓民间疾苦为重。而寻木鱼之石,乃中虚若谷,外实如金,体洁似玉,磐声犹钟,实为帝王之气度,并告诫这位皇子,今后虑事,当先从民心想起,
再行木鱼石之声色。唯有如此,国家才有瑞兆。
永琰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终由一个放荡不羁、所向无成的皇子,成了一位励精图治、颇有作为的帝王。
民间历史故事3 冒充皇母的宫女
安史之乱以后,唐室衰微。吐蕃兵 20 万大举入侵,攻入长安,唐代宗带领随身官员出走,于是宫中妃嫔陷入敌军中,有的丧了性命,有的侥幸逃出。等到郭子仪驱走乱兵,很多宫人都没有下落,唐代宗的妃子沈氏也不知去向。
十多年后,唐代宗的儿子唐德宗继位,他的母亲就是当年丢失的沈氏。德宗急于找到生身母亲,下了好几道诏书,让普天之下都去查寻。
忽有人奏报,说东都洛阳,有一个老太太自称太后,已被官员接入上阳宫中奉养起来,唐德宗不禁龙颜大悦,立即打发人去东都看望。
原来,这个老太太不是太后,而是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的养女。她年轻时进宫,与德宗生母经常见面。当时宫女们都发现,她与沈氏容貌特别相像。可巧的是,沈氏哺育德宗时,削水果不小心伤了左指,而她在宫中切瓜时也伤了左指。
可笑的是,她寓居洛阳,年纪一高,就爱说话,而说的都是宫里的事情,于是接触她的人不免动疑。刚好德宗继位,寻找生母,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左手指有伤。于是认识她的人为了贪功,马上向官方报告,说她即是太后。地方官不确认,马上向朝中奏闻。朝中为了准确起见,立派几个老年宫女去洛阳,有个女官叫李真一,到洛阳一看,果然就是太后,再问她当年宫中事情,她竟如数家珍。问她是不是太后,她却含糊其辞起来。当地官员为了邀功请赏,便不管好歹,把高氏老太太奉养起来。
此事轰动洛阳,只有高力士的养子高承悦洞悉内情,他怕此事惹恼圣上,慌忙奏说太后恐非是真。德宗便派高力士的养孙樊景超去洛阳验看。樊景超一看,竟是姑母,不禁说道:“太后也好冒充吗?倘圣上加罪怎么得了!”不想假太后仍无动于衷。樊景超见姑母装傻,便突
然大声喊道:“有诏下来,高女伪充太后,令即刻解京问罪!”
高女听了这话,方才着慌,忙说:“我为人所强,并非自己的本意。”樊景超得实,马上返报德宗,并替姑母请罪。德宗说:“朕宁受百欺,而求一真。倘高女因此得罪,谁人再敢向朕报告太后消息?”
于是,一场闹剧就烟消云散了。 民间历史故事4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故事一:划粥断齑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
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故事二: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
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民间历史故事5 姜子牙
相传姜子牙姜太公本是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周文王倾商武王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久远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古时候的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商王暴虐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因此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安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蟠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终于,姜尚在垂钓时遇到来此地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也由此,姜子牙向西伯姬昌提出了治国兴邦的良策。西伯姬昌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上,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也就这样,姜子牙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削弱和鼓励殷商王朝的策略。
在古代的奴隶社会,能把农民放在第一位考虑,姜子牙真的是一个十分注重民生的为民做主的好人。为何他没有和统治者一样残暴无道呢?因此他本是出身贫寒农村,深知老百姓的苦难。
姜太公姜子牙,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吕尚,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四岳,辅佐大禹治水功劳很大,被封为吕侯,赐姓为
姜,封于吕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姜子牙就出声在董营村,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所以也有名字吕尚。
相传姜尚的先世本是贵族,可惜到了姜子牙便家道中落,逐渐地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过卖酒生意。他当过小贩,卖扇子时遇到了连绵阴雨,卖面粉时遇到了大风,命运施给他的是连番的失败。因而农村至今还有\"姜子牙卖面粉,出门就遇到风\"的说法,来形容命运不好。
只是,姜子牙虽然命运不好,但他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因此,姜子牙发奋啃兵书,在那个垂钓的地方一跪就是十年,直到暮年,才遇到了西伯姬昌,有是施展才华的时机。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才肯吃常人难吃之苦,受常人难受之罪,在对身体的自残中,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后退的可怕。如果姜子牙不是由于家道中落,出身在贫寒的农村,如果没有饱受饥寒之苦,如果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可悲的处境,姜子牙绝对没有如此大的毅力的?这对于那些膏粱子弟,整天只知道保暖思淫欲的贵族子弟,是想都不会想到的。
改变处境,这个目标不能说高,但对于在贫寒和苦难中度日维艰的农民来说,身上压了一层又一层的大山,要掀开它们却是个必须用毕生做代价才可能做到的事。姜子牙正是这样,在饥寒交迫的苦寒生活中,用毕生的精力练就了韬略和军事,那可是生活的逼迫才十年磨一剑的。
苦难,对于弱者可能是灭顶之灾,而对于强者却往往是通向成功的大道,自古至今有那么多的英雄人才多出自贫苦的农村,他们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贫寒苦难的农村生活。姜子牙就是这样,在家道中落之后,在贫寒和苦难中练就了毅力和意志,成为一个爱护农民的好人,在他接受分封到了齐国的第一任国君以后,他的政策就是大开自由市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