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整理!

来源:一二三四网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 字音

1、壬戌(rénxū) 10、酾酒(shī) 2、桂棹(zhào) 11、横槊(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qiáo) 4、幽壑(hè) 13、扁舟(piān) 5、嫠妇( lí ) 14、匏樽(páo) 6、愀然(qiǎo) 15、蜉蝣(fúyóu)

7、山川相缪(liáo) 16、无尽藏(zàng)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jí) 9、旌旗(jīng) 18、枕藉(jiè)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1

三、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 省略句

2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 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五、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 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5、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3

6、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 2.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 而青于蓝 (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于,介词) 2、而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1)、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4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此句也可表顺承。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4.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5.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取独)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 (的) 6.假

(1)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4)因求假暂归 (假期,休假) (5) 假以雄权 (授予,给予) 7.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八、文学常识 1.荀况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曾游于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废,便安家于兰陵, 著

5

书数万言而卒。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著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性善论),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正是基于他对人性的这样的认识,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功能和人的后天学习的作用。这也是他把《劝学》置于其著作第一篇的原因。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唯物主义观点。 2.《荀子》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点,《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大。 九、荀子名言名句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二、通假字:

1. 传道受业解惑:同“授”,传授。 2. 句读之不知:同“逗”,停顿。 3. 或师焉,或不焉:同“否”。

三、词类活用

1.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2.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词作动词。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5. 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状语后置句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三)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四)被动句

6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8.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义:古代从师的风尚 今义:遗留下来的旧路

六、一词多义 1、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2、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3、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4、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

7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不耻相师:学习、效法 5、无

无贵无贱:无论 圣人无常师:没有 6、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7、于

(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 (3)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 (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 (5) 介词,被。 不拘于时

七、文学常识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被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具体篇目有《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韩愈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誉。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的)

三、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

四、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6)为

9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