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测试题,从下⾯3个候选⼈中选出⼀位能造福⼈类的,你会选谁?第⼀个,他信巫医和占⼘,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且嗜酒如命;第⼆个,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来,读⼤学时曾经吸过毒,每晚都要喝许多⽩兰地;第三个,曾是国家的战⽃英雄,保持着素⾷习惯,从不吸烟,也不喝酒,年轻时没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多数⼈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个,但没想到却是错的。有史料记载:第⼀个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个是丘吉尔,第三个是希特勒。这不禁引起了⼈们的思索,没有想到,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样的⼤好⼈,⾝上还有这样的缺点;⽽希特勒,这个杀⼈的魔⿁,他的⾝上竟还有如此多的闪光点。由此我们想到了孩⼦,如果我们相信每⼀个孩⼦都是未来的成功者,如后来的罗斯福和丘吉尔,他们所谓的⼀些缺点怎么也⽐不过早先的罗丘两⼈吧。所以孩⼦⼀时错误,不代表会什么,我们对孩⼦要增加信任和期待,教育孩⼦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
教育故事之⼆教育从尊重开始
⼀位从德国回来的⼥⼠谈及亲⾝经历的⼀件事,对于我们教育孩⼦颇有启⽰。⼀个星期天,她领5岁的⼉⼦到公园玩。⼉⼦⽤⼀只“纸飞机”换回了德国⼩朋友的⼀辆电动“⼩汽车”,这件事使母亲⼤吃⼀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分,⽽这辆⼩汽车⾄少也要值20多美元。开始她以为⼉⼦说谎,当找到⼩汽车的主⼈和德国⼩孩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说:“⼩汽车是属于孩⼦的,该由孩⼦做主。”她还说:“你⼉⼦喜欢,⼩汽车就归他了。过会⼉,我会领着孩⼦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次做这样的蠢事了。”
尊重孩⼦的选择,不⼲预、不阻⽌,也不单纯批评孩⼦的做法,⽽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进⾏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的这种尊重。尊重孩⼦的选权,并不能保证孩⼦的每⼀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呀!在这个过程中孩⼦肯定会摔⼏个跟头,⾛⼀段弯路,但孩⼦的选择能⼒却在⼀次次尝试中得以提⾼。让我们在教育中少⼀分盲⽬和粗野,多⼀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些、艺术⼀些。
教育故事之三让教育多份选择和智慧
着名特级教师袁浩在处理4个放学后贪玩抓虾的“⼩调⽪”时,⽤了如下⽅法:袁⽼师事先对他们捉虾的地点做了了解,发现了那个\"清浅的⼩溪\"是没有危险的。于是当4个“⼩调⽪”耷拉着脑袋,站在办公室⾥等着挨批时,袁⽼师只是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喜欢虾⼦,这好啊!⼤科学家达尔⽂、法布尔从⼩不都是昆⾍迷吗?你们谁能告诉我,虾⼦喜欢歇在什么地⽅?你是怎么抓着的?抓虾⽤什么办法?虾⼦到底是什么模样、什么颜⾊的,头上有什么?脚有多少只?尾巴呢……”⼩调⽪们傻了眼,只顾着抓,谁会注意到底是什么模样?看到孩⼦们傻了眼,袁⽼师⼜拍拍他们的肩膀说:“我本想让你们明天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的,可是你们……这样吧,你们再去抓⼀次,抓的时候,认真看看,好好想想,回来再讲给我听听,好不好?”孩⼦们相互望望便撒腿去了。
孩⼦放学回家忙着捉虾,这事若落在我们⼿⾥可能会把他们的家长传来!左⼀个“不遵守纪律”,右⼀个“不注意安全”,通常会把孩⼦说得眼泪汪汪!因为我们所关注、所思考的只是“放学不回家捉虾”这个事情的性质,⾄于孩⼦们捉虾的危险⼤不⼤,坏事能不能变成好事,我们很少会去关⼼和注意的。在这⼀点上,袁⽼师做了有⼼⼈。他通过孩⼦们对虾的特殊“情结”,引导他们进⾏观察、思考、探索、教孩⼦们如何玩得更有意义。教育就是这样,有时只要我们多些了解和思考,就可能多份选择和智慧。
教育故事之四两种思维的碰撞
⼀天,富有的⽗亲带着⼉⼦从城⾥去乡下旅⾏,想让他见识⼀下穷⼈是怎样⽣活的。在农场⼀户最穷的⼈家⾥,他们度过了⼀天⼀夜。旅⾏结束后,⽗亲问⼉⼦:“旅⾏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是什么样了吧?”⼉⼦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下富⼈和穷⼈的区别吗?”⼉⼦想了想说:“我们家⾥只有⼀条狗,可是他们家⾥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个⽔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条望不到边的⼩河;夜⾥我们的花园⾥只能看见⼏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只能停⼏辆⼩汽车,可他们院⼦⾥却能容得下⼏百头奶⽜。”⼉⼦说完,⽗亲哑⼝⽆⾔。接着⼉⼦⼜说:“等我长⼤了,⼀定过上和他们⼀样富裕的⽣活。”孩⼦⼼中富有和成⼈⼼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中的快乐和成⼈⼼中的快乐不同⼀样。
今天要想真正⾛进新课程,教师⼀定要⾛进学⽣的⼼灵,把握学⽣思维⽅式。知道学⽣的理解与想象和教师是不同的,了解学⽣的内⼼世界。研究学⽣已有经验、认知能⼒、⼼理特征,认识学⽣思维,学⽣才能带着教科书⾛进教师,这样课堂教学中两种思维的碰撞才能会如“⽔”如“潮”,⼼灵对话才会撞击出⽣命的浪花。在那流淌轻松活⼒、润泽⽣命的课堂⾥快乐、健康、和谐地成长。
教育故事之五潜能
传说苏格兰北部的古城堡和蓦地经常闹⿁。有⼀个⼈因为公务繁忙半夜时分才回家,⽽他⼜必须经过蓦地。蓦地⾥有偶尔传来令⼈⽑⾻悚然的号叫,蝙蝠幽灵⼀样⽆声地飞来飞去,枯枝像⿁怪的⼿⽖伸向暗⿊的天空。⾛着⾛着,他⼀不⼩⼼掉进⼀个新挖的墓坑⾥。这个坑太深太⼤了,⼈⾼马⼤的他⼏经努⼒还是爬不出去。他索性坐在那⾥,等天亮再说吧。这时,⼜有⼀个⼈经过这⾥,也不⼩⼼掉了下去,这个⼈使出吃奶的⼒⽓也爬不出去。先掉下来的⼈实在看不过去,开⼝说:“别费⼒⽓
了,你是爬不出去的。”那⼈忽然听到说话声以为是遇到了⿁,吓得魂不附体,⼿脚并⽤,没想到三两下竟然爬了上去,然后惨叫着逃得⽆影⽆踪。
每个⼈的潜能都是深不可测的,我们没有理由给任何⼈妄下断语——“你是庸者,你是天才”。谁知道⼀个⼈的潜能在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值得思考的是,平常的⽣活⾥,“平庸”的⼈很少爆发⾃⼰潜能因⽽显得平庸,“聪明”的⼈则会让⾃⼰的潜能像⼭泉⼀样长流常新地表现出来,因⽽不同凡响。其实,我们全部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事,因为我们的潜能就像埋藏起来的⽯油,⼀直没有得到开发。作为⼀名教师就是要作这种“潜能”的挖掘者、激发者,使每⼀名学⽣⾝体⾥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这⼀点,那就是整个教育的成功。
教育故事之六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在蛾⼦的世界⾥,有⼀种蛾⼦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时期是在⼀个洞⼝极其狭⼩的茧中度过的。当他的⽣命要发⽣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通道对它来讲⽆疑成了⿁门关。它娇嫩的⾝躯必须拼尽全⼒才可以破茧⽽出。太多太多的幼⾍在往外冲杀的时候⼒竭⾝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有⼈怀了悲悯恻隐之⼼,企图将那幼⾍的⽣命通道修得宽阔⼀些。他们拿来剪⼑,把茧⼦的洞⼝剪⼤。这样⼀来,茧中的幼⾍不必费多⼤的⼒⽓,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见到天⽇的饿⼦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前⾏!原来,那“⿁门关”般的狭⼩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挤压,⾎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为地将茧洞剪⼤,蛾⼦的翼翅就失去充⾎的机会,⽣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缘。
现在的青少年就需要这种磨练,他们惧怕那⿊⿊的隧道,总是渴望有⼀双援助的⼿将他们⼀路护送;现在的家长也多是“怀了爱怜之⼼”的⽗母,总是怕孩⼦吃苦受累,于是把孩⼦的“⽣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让孩⼦“⾃由快乐”地成长;现在的⽼师也⼤有“怀了恻隐之⼼”的,他们怕学⽣做不出“标准答案”,怕学⽣的答案与⾃⼰的要求相差太远,居然把答案⼀字不差地读给学⽣!这样下去,将来的社会上,会有多少能够展翅飞翔的“帝王蛾”呢?孟⼦⽈:“天将降⼤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今天的青少年吃点苦不算什么,“不经历风⾬怎能见彩虹”?⽗母和⽼师⼀定要为孩⼦的未来着想,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给他们锻炼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的能⼒占据⼀席之地,这样他们才能⽤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
教育故事之七头鱼
这是⼀条很不起眼的⼩鱼⼉,很瘦⼩孤单。
主⼈喂⾷时它总也抢不到,最多只能吃些别的鱼剩下的残渣碎末。平时它常孤零零地在鱼外游荡,似乎谁都可以欺负它。万幸的是,终于有⼀天主⼈发现它是如此可怜,打那以后喂⾷时都先在它⾝边撒些饵料。不想这⼀些微不⾜道的举动,竟改变了⼩鱼的命运,还创造了⼀个奇迹。因为聪明的鱼⼉们渐渐地发现:只要在⼩鱼的周边就⼀定能得到⾷物。于是⼀星期以后⼀个颇为壮观的场⾯出现了:⼀条不起眼的⼩鱼,领着⼀个偌⼤的鱼群在⽔中游来游去。这条⼩鱼⼉竟然成了“头鱼”。从此它再也不会以⾃卑的神⾊黯然地徘徊在池边、⾓落,⽽是摇头摆尾、神⽓活现地做着“领头鱼”,俨然开始统帅起整个鱼群。
主⼈不是教育学家,他完全可以⽤这样的⽅法,把任何⼀条鱼都培养成“头鱼”“统帅”。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对学⽣多⼀些关注,哪怕他是⼀个“差⽣”,也很有可能让他⾛出困境、窘界。能否创造出更⼤奇迹,在孩⼦本⾝,更在于你我的关注。
教育故事之⼋习惯的⼒量
有兄弟俩,⼀个出奇的乐观,另⼀个则⾮常的悲观。他们的⽗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锁进了⼀间堆满马粪的屋⼦⾥,把悲观的孩⼦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过了⼀个⼩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个⾓落⾥,正在伤⼼地哭泣,原来他怕不⼩⼼弄坏了玩具,受⽗母责骂。
当他们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那乐观的孩⼦正在兴奋地⽤⼀把⼩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的马粪铲⼲净。看到进来的⽗母,那乐观的孩⼦像发现奇迹似的嚷到:“爸爸,看!这⼉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匹漂亮的⼩马,我要给它清理出⼀块⼲净的地⽅来!”这个乐观的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上总统的宝座,乐观⼀直伴随着他。
着名⼼理学家维纳第的研究表明,⼈们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多由他们从⼩习惯化的情感归因模式所决定。习惯是⼈们⼼理内部的⼀种顽强⽽巨⼤的⼒量。培根认为“⼀切天性与诺⾔都不如习惯更有⼒量”。学⽣的各种习惯是在有意或⽆意之中多次重复⽽产⽣的,许多有益的好习惯,往往⽐坏习惯更难形成。我们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的各种良好习惯,因为形成良好习惯,将使⼈受益终⽣。
教育故事之九造句与“造⼈”
这是⼩学⼀年级的⼀堂说话练习课,练习⽤“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类的朋友。”“爸爸是⽼师”。“⼤象是陆地上的动物。”……孩⼦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班上的⼥孩⼦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好孩⼦”,可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已哄堂⼤笑。不少学⽣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
是好孩⼦?”“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同学尴尬的样⼦,张⽼师⽰意他坐下。谁知刘涛却站在那⼉不愿意坐下。于是,张⽼师便⿎励他想⼀个更“合适”的句⼦。果然,刘涛开⼝说:“我是个坏……”正当⼤家等他说⾃⼰是个“坏孩⼦”的时候,他却突然停了下来,脸涨通红。很显然,他不⽢⼼承认⾃⼰是“坏孩⼦”。此时,张⽼师⼜满怀柔情地⿎励他再来⼀次。⼩刘涛从⽼师的⽬光中获得了动⼒,他内⼼深处发出⼀个响亮的声⾳说:“我不是⼀个坏孩⼦!”这时,张⽼师情不⾃禁地带头⿎起掌来。⽽⼩刘涛的眼⾥已噙满了泪⽔。下课后,张⽼师把⼩刘涛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张⽼师还没开⼝,刘涛却主动地说:“⽼师,我以后⼀定做个好孩⼦。”
我们可以想象⼩刘涛以后的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是⾃尊,是别⼈对⾃⼰的尊重和信赖。即使是后进⽣,也同样看重⾃⼰在别⼈⼼⽬中的位置。培养学⽣独⽴和完整的⼈格,⾸要的是营造⼀个平等、友善、祥和的⽣活环境。在这⾥,⼩刘涛“灵活”运⽤“是”字的造句过程,实质上是⼀个⾃我价值的体现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否定之否定中,肯定了⾃我,这不仅表现了他的勇⽓,也显⽰了他的机敏。⽽张⽼师更是慧眼识珠,通过热情的⿎励、善意的引导使⼩刘涛最终从“坏孩⼦”变成⼀个好孩⼦。
⼀次寻常的造句,演绎成⾮同寻常的“造⼈”,这便是师者的爱⼼和育⼈的艺术,令⼈叫好。
教育故事之⼗上帝施舍的天堂
曾经看过⼀幅⼉童画:⼀个鱼缸,⾥⾯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尾巴⾦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猫,⼼想:六⽐六,还省得争抢打架。但是看看那幅⼉童画下⾯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不禁为⾃⼰精神的庸俗⽽惭愧。⼀⽇课间休息时,⼀个平⽇⽐较调⽪但很聪明的⼩男孩,跑到我跟前仰着头好奇地问:“⽼师,太阳会⽣⼩孩吗?⼈会⽣⼩孩,⼩猫、⼩狗会⽣⼩孩,那么太阳会不会⽣⼩孩呢?”我⼀时语塞,本想胡乱地搪塞过去,转念⼀想,不由计上⼼来,于是对他说:“⽼师明天回答你好吗?”第⼆天的⽂体课上,我给他们上了⼀堂别开⽣⾯的课,专门介绍太阳。下课后,我问那个⼩朋友:“你⼼中的疑团解开了吗?”他会⼼地朝我点了点头。⾛在熙熙攘攘的⼤街上,⼀个坐在妈妈⾃⾏车后座上的孩⼦突然指着⼀幅巨⼤的⼴告牌⾼声喊道:“谁、找、你!”那个孩⼦得不到妈妈回应,拽了⼀下妈妈⾐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告牌说:“妈妈,你看呀,谁、找、你!”那位妈妈似乎明⽩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孩⼦的嘴。原来孩⼦所谓的“谁找你”是“雅⼽尔”的误读。其实那位妈妈真的⼤可不必,孩⼦并不是在存⼼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个字,但他那⼤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不是很可贵吗?
在这物质的世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依。我们眼看着⾃⼰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点点被剥蚀、被风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守护那弥⾜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类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教育故事之⼗⼀不可能有答案的“答案”
德国着名数字⾼斯在上中学时,有⼀次在数学课上打瞌睡,下课铃声响起时,他醒了过来,抬头发现⿊板上有⼀道数学题,以为是当天的家庭作业,便匆匆地抄到练习本上。回家后,他埋头演算,就是算不出来,但他不⽓馁,不妥协,锲⽽不舍,终于求得了答案。他把答案带到课堂,⽼师见了⼤吃⼀惊,瞠⽬结⾆,原来那是⼀道⼀直被认为“⽆解”的数学题。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是⼀个耐⼈寻味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感悟到;如果⾼斯真的知道此题“⽆解”,他还会去如此“劳神”吗?“答案”恐怕仍为“千古之谜”。⼀件事,如果在⼀个⼈的意识中被认为“不可能”,在⾏动上⾃然不会去做,“结果”也就真的“不可能”。理论是⾏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然会产⽣什么样的教育⾏为,也就会产⽣什么样的教育结果。
中⼩学⽣正处在发育期和成长期,他们的⾏为习惯、道德品质、思维意识是完全可塑的,是有充分潜⼒可挖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去发现、去挖潜、去设计、去雕琢。我们要牢牢记住,千万不可犯“盲⼈摸象”这⼀令世⼈耻笑的错误。
教育故事之⼗⼆孩⼦的答案
这是⼀道重在考查三年级⼩学⽣思想品德的题:“在书店⾥买书,营业员阿姨多找你10元钱,你会怎么办?”此题的成⼈格式化的答案是:退回给营业员阿姨!否则,答题的⼩学⽣便思想品德有问题。可是孩⼦的答案却丰富多彩:我退给营业员阿姨3元,剩下7元再过买⼀本书;我回家交给我妈妈,因为妈妈下岗了;我去交给警察叔叔,可警察叔叔⾃⼰买糖吃怎么办?我还给营业员阿姨,但阿姨必须给我买⼀⽀冰淇淋;我⽤钱去玩⼉游戏机……事实上,10元钱检验不出⼀个孩⼦的思想与品德。但如果⽤10元钱来检验⼀个成⼈的思想与品德却应该很有效。我想,如果让“河北第⼀秘”李真来回答,他肯定会说“退还给营业员阿姨”,如果让胡长清、张⼆江之流来答,也必定是“退还给营业员阿姨”。在10元钱的砝码⾯前,伪君⼦恰恰在“正确”的答案⾥暴露出⾃⼰灵魂的阴影、道德的败坏;⽽孩⼦们同样暴露的是童年的天真烂漫、⼼⽆杂念。当然了,也许这种对⽐缺乏说服⼒。可是当我看到孩⼦\"我回家交给妈妈,因为妈妈下岗了\"这⼀答案时,我的⼼为这个孩⼦对母亲的关爱⽽震动!我想,这个孩⼦的思想品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另外⼀个⽼掉⽛的脑筋急转弯:树上有3只鸟,⼀枪打死1只,树上还剩⼏只鸟?所有成⼈及所有被成⼈误导的孩⼦们都会哈哈⼀笑:“笨死了,当然⼀只也没剩!”“树上还剩两只鸟。”这是⼀个⼆年级⼩⼥孩的答案。⾯对全班同学的哄堂⼤笑,这位⼩⼥孩说:“树上3只鸟分别是鸟爸爸、鸟妈妈和鸟宝宝。鸟爸爸被坏蛋⼀枪打死了,鸟妈妈吓飞了;鸟宝宝还不知道害怕,所以没有飞,飞⾛后的鸟妈妈看到鸟宝宝没有跟过来,就飞回来救鸟宝宝。所以说,树上还剩下2只鸟,鸟妈妈和鸟宝宝。”值得庆幸的是,⼩⼥孩碰到了⼀个有思想、有品德的⽼师,在全班同学的哄笑中,⽼师认真地⿎励了⼩⼥孩:“你真是有爱⼼的孩⼦,你回答得太好了!”。
在程式化的答案⾯前,我们都在渐渐适应机器的习惯,⽽忘记了我们本⾝,忘记我们是⼀个会思考的真真正正的⼈。并且在这可怕的循环⾥,⼀批批成⼈正在复制着⼀批批同样的孩⼦。当个别孩⼦⽤残存的想象⼒去突破成⼈钢筋⽔泥般的思想限制时,他们获得的往往是讥讽与嘲笑,⽽不是认可与⿎励!所以孩⼦们的想象⼒在渐渐退化、消失,连同同情与爱⼼⼀起,最终变得⿇⽊⽆知,仅仅剩下⼀副毫⽆⽣⽓的思想品德僵化的躯体。
教育故事之⼗三批评,原来可以如此幽默
这是⼀节⾃习课,学⽣们都在座位上专⼼地阅读、写字,我站在讲桌前批改他们的练习册,当改到⼩康的作业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字⼜宽⼜⼤,格⼦塞得满满的。于是,便随⼝说了⼀句:“⼩康啊,你的字该减肥了。”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我丝毫没想到的是,下课后,⼏个平素快嘴的孩⼦将我围住了:“⽼师,你今天批评⼩康真幽默,我们喜欢你这样说话。”体育委员帅帅说道:“⽼师,我们犯错误时,你要能像今天批判⼩康那样,我们肯定喜欢你了。真的,我们喜欢这样的批评。”
幽默,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育情境,它让本来难堪的批评变得友好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幽默传达了监督对学⽣的尊长和信任,正如⽼舍先⽣所说:“幽默者的⼼是热的。”幽默的⽼师不仅不认为学⽣的过错⾏为是出⾃恶劣的动机,有时还假设动机是善良的,这种“⽂过饰⾮”的假设,保护了学⽣的⾃尊⼼,更能激发起学⽣改过向善的强烈愿望。
教育故事之⼗四批评与⿎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