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汉语整理资料(黄伯荣、李炜第二版)

来源:一二三四网
现代汉语黄伯荣、李炜主编第二版 适用于GSH汉语言文学插本 现代汉语特点: (一)语言方面:(1)没有复辅音(2)元音占优势(3)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

(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的新词。 (3)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语法方面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修辞: 比喻和比拟

1、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2、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3、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多是名词性短语,比拟中的比拟成分多是动词性短语。 借喻与借代

1、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只有相似点,即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的,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固定的关系,即构成的基础是相关的。

2、借喻是指本体和喻体两件事物,重在“喻”,是喻中有代,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是指一件事物换个说法,重在“代”,代而不喻,借代代本体。 语义双关和借喻不同

1、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事物,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

2、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做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顶真与回环

1、顶真是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使前后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其特点是从叙述一个事物至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即从A→B,B→C······

2、回环是运用词序回返往复的手法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顺不同的词语连用在一起。其特点是上句的结尾作为下句的开头,连环而下,至最后一句的结尾又回到首句的开头。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反复与排比

1、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重点。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2、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昧地采用反复形式,那就会使文章内容重复累赘。 对比和对偶

1、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2、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成分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1

3、两者相同点:都有上下两句或两部分的内容 4、两者不同点:

(1)字数上不同。对比上下两句字数不同,对偶的字数一定是相同的。

(2)性质上不同。对比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显得更好,怀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使事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透彻,更加全面;而对偶则是借助对称的形式、和谐的音节,把两方面的意思表达出来。 (3)结构形式不同。对偶在形式上要求结构相同。

普通话的语音音节结构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最少一个音素。

2、在音节的组成音素中,元音占优势,最多可以占三个元音。当一个音节只有一个音素时,都是元音充当韵腹。辅音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末尾,而且不能连续排列。 3、能进入韵头位置的只有三个高元音:。

4、普通话音节的韵尾可以是元音韵尾,也可以是辅音韵尾,但不能同时出现。可以充当元音韵尾的只有和,可以充当辅音韵尾的只有鼻音和。 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规律: 一、声母角度

1、双唇音能跟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相拼,不能跟合口呼韵母中“u”以外的韵母相拼,也不能跟撮口呼相拼。

2、唇齿音声母只跟开口呼韵母和“u”韵母相拼,不能跟其他三呼的韵母相拼。

3、舌尖中音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类,浊音声母n和l能跟四呼韵母拼合,但是清音的d和t不能跟撮口呼的韵母相拼。

4、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和舌面后音声母都只能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5、舌面前音声母跟上面的三组声母正好相反,只能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不能跟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6、跟四呼都能相拼的声母只有n和l和零声母。 二、韵母角度

(1)开口呼韵母能跟舌面前音声母(即j、q、x)以外的所有声母相拼。

(2)齐齿呼能跟双唇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音声母相拼,不能与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和舌面后音声母相拼。

(3)合口呼不能与舌面前音声母相拼,在与双唇音、唇齿音声母相拼时只限于“u”。 (4)撮口呼韵母只能与浊音的舌尖中音声母和舌面前音声母相拼。

(5)能与开口呼韵母拼合的声母最多,能与撮口呼韵母拼合的声母最少。

i、u、ü

iunng

2

(6)单韵母舌面元音 a o e 后 半高 前 高 i 后 高 u 前 高 ü ê 前 半低 央 低 辅音声母

后 半高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声母一共21,分成3行和6组,塞音塞擦头两个,前不送气后送气 边音孤独一个l,鼻音两个是m、n(ng不是声母) 巧妙使用排除法,剩下六个是擦音 送气、不送气只限于塞音和塞擦音

清浊记少不记多:4个浊音:m n l r 边音只有l;鼻音m、n(ng不是声母)

普通话送气不送气成对出现:b/p、d/t、g/k、j/q、zh/ch、z/c 发音部位:唇尖中面后面前尖后尖前(按下面顺序) 发音部位 塞音 鼻音 擦音 边音 双唇 b p m f(唇齿)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面后音 g k h 舌面前音 j q x 舌尖后音 zh ch sh、r(浊) 舌尖前音 z c s 塞擦音 不送气 送气 清 浊 清 浊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以“”开头的音节要分别加上或者改写为“

”。主义“”这两个字母不是声母,只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

共同语:春秋“雅言”、汉“通语”、明“官话”、辛亥革命“国语”、新中国“普通话”。 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联合国工作语言:阿、英、西、法、俄 现代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汉字规范化 语音属性:生理、物理、社会(最本质) 发音器官:动力部分、声源部分、共鸣部分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语音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社会用不同的声音指称相同的东西;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

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言单位。 元音 辅音 气流 不受阻碍、均衡、弱 受阻碍、紧张、强 声带 震动、响亮 不震动、不响亮 yuy、w

i、u、üy、w、 3

声母和韵母:

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是两套不同的术语,它们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辅音≠声母,元音≠不等于韵母。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1)来源不同。元、辅音来自现代语音学,声、韵母来自我国传统音韵学。 (2)适用对象不同。声、韵母专门分析汉语,元、辅音适合分析所有语言。

(3)位置不同。元、辅音没有位置的规定;声、韵母有位置规定,声母限制在音节开头,韵母在声母之后。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途:给汉字注音、推广普通话。 国际音标:精确、通用、开放。原则“一音一符,一符一音”。 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前、中、后;舌面前(舌面);舌面后(舌根音)。 阻碍方式: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清音:声带不震动;浊音:声带震动。 39个韵母 单韵母(10): (叹词)(卷舌元-i【】不-i【】翘音)翘舌舌分类: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只能自成音节。 复韵母(13): 前响(4):【】 后响(5):【iε】 【yε】 (和主要元音的发言跟单韵母ê发音相同) 中响(4):【i】鼻韵母(16):

前鼻又叫舌尖中鼻(8):

实际发音不同,和主要元音读【】

和主要元音读【 æ】

uen跟辅音声母相拼时,省写中间的元音。 后鼻又叫舌面后鼻(8):

a o e i u ü ê Er ɿ ʅ er

ai ei aoau ou

ia ie ua uo üeieue

iaoau uai iou uei

an ian uan üan en uen in ün

an ian uan üananuana;ianüan

ang iang uang ing eng ueng ong iong 韵母ong的元音不是o,而是【u】;韵母iong的元音是【y】,不是io ueng只能自成音节。

i、u、ü。

i、u、n、ng(ao、yao)

i、u、üuü

ongiong

普通话一共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和39个韵母,外加四个声调。 韵头(介音):只有高元音韵尾:四呼:

(1)没有韵头,韵腹不是的韵母。(-i【ɿ】不翘舌 -i【ʅ】翘舌) (2)齐齿呼:韵头或韵腹为i的韵母。 (3)合口呼:韵头或韵腹为的韵母。() (4)撮口呼:韵头或韵腹为的韵母。() 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55、35、214、51) 语气词“啊”的音变 前接音素 变读读音 用字 I【i】ü【y】 ya【iA】 呀 a【A】o【o】e【γ】ê【ε】 ya【iA】 呀 u【u】 wa【uA】 哇

4

n【n】 na【nA】 哪 ng【ŋ】 nga【ŋA】 啊 -i【ɿ】(不翘舌) za【zA】 啊 -i【ʅ】(翘舌)er ra【 A】 啊 上声变调:(本214,单念和语句停顿处)

(1)上声出现在上声前,调值由214变成35调。

(2)上声出现在阴平、阳平和去声前,调值由214变成211(或21),称为“半上”。 (3)出现在轻声音节前,先还原为本调在按以上规律变调。 (4)多个上声相连层次关系为“(A+B)+C”,前两个音节的调值都变成阳平。层次关系为“A+(B+C)”,第一个音节调值变成半上,第二个音节调值变成35. “一”和“不”的变调 “一”的变调(本:55) (1)去声前变成35调。 (2)非去声前变成51调。 “不”的变调(51)

在词语末尾以及在非去声前时念本调,在去声前变成35调。 轻声的作用:(1)区分词义(2)区分词义和词性(3)改变语素组合的性质 轻声的规律

(1)结构助词“的、地、得”和动态助词“了、着、过”。 (2)语气词,如“啊、吧、吗、哇、啦”等。 (3)名词、代词的后缀,如“子、头、们”等。

(4)名词代词后表方位的语素或词,如“上、下、里、边、面”等 (5)动词形容词后的趋向动词,如“来、去、起来”等。

(6)叠音词、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的后一个音节,四音节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第二个音节。 (7)重叠动词中间或动词和补语中间的“不”和“一”。 (8)量词“个”。 儿化的作用:(1)区分词义(2)区分词性(3)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 儿化发音的音变规律

(1)无韵尾或u做韵尾时,儿化发音是直接后加一个卷舌动作,韵母基本不变(13个)。 (2)韵尾是i或n(韵母in和ün除外)时,儿化发音是韵尾i、n丢失,主要元音央化后做一个卷舌动作。

(3)韵母是i和ü时,儿化发音要把韵腹i和ü变成韵头,后面增加央元音【ə】,然后做卷舌动作。

(4)韵母是-i(即舌尖前和舌尖后声母后的-i)时,儿化发音要把-i变成央元音【ə】,在做卷舌动作。

(5)韵母是in和ün时,儿化发音要先失落韵尾n,然后按照i和ü的音变规律,加上央元音【ə】,再做卷舌动作。

(6)韵尾是ng的韵母(ing和iong除外)是,儿化发音要失落韵尾ng,但是前面的主要元音留下鼻化色彩,然后做卷舌动作。

(7)韵母是ing和iong时,儿化发音时韵尾ng失落,加上鼻化的央元音,之前的主要元音【i】和【y】变成韵头,然后做卷舌动作。 语调:

1、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 2、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 3、句调

(1)平调,表示没有感情色彩的叙述语气,或者冷淡、含蓄、严肃等

5

(2)降调:表示陈述、祈使、感叹等。 (3)升调:表示疑问、反问、惊讶等语气。 (4)曲折调:表示讽刺、埋怨等。

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1、隔音(添加、改写、添加并改写)2、省略3、声调标写。 分词连写的拼写规则:

1、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词内的各个音节要连写,词和词要分写。

2、四个音节以上的表示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分开写。如果可以分成两个双音节的,中间加上短横线。

3、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的重叠式连写,动词与后面的动态助词“了、着、过”连写。 4、代词、介词、方位词、连词、副词、结构助词、语气词与别的词语分开写, 5、专有名词中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6、每句话、每行诗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记录语言的音、义 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 记录语言单位 音素文字 音节文字 语素文字 对应文字 英文、阿拉伯文 日文 汉字 汉字的形体:

主要字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辅助字体:草书、行书

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象形:描绘事物性状来表示字义。

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符合成一个字,把这些字符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 现代汉字的结构: 一、结构单位 1、笔画2、部件 二、笔顺

汉字的规范化:

一、汉字的整理(原形省略、更换偏旁、整字替换)

二、精简字数(整理异体字、更改县级以上地名生僻字、统一计量单位用字) 三、整理字形

汉字的标准化:定形、定量、定音、定序 正确使用汉字:写规范字、读标准音。

词汇:又称与会,是一种语言里(或特定范围的)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只有一个音节的语素,占单音节语素 绝对优势,是汉语语素的天、人、山、看、从、呢 基本形式 双音节语素 具有两个音节的语素 蹉跎、葡萄、坎坷、吩咐、参差 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语多音节语素 吐鲁番、威士忌、迪士尼、奥林匹克 素 成词语素 能独立成词的语素 牛、听、看、红、甜 (词根) 不定位语指不能单独成词,机(飞机,机不成词语素 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 素(词根) 跟别的语素组合关)

6

成词时位置不固习(学习,习定的语素 惯) 指不能单独成词,第(第一、第定位语素 跟别的语素组合三) (词缀) 成词时位置比较们(我们,咱固定的语素 们) 前缀 位于词根前头 老、阿(老师、老虎/阿姨、阿婆) 后缀 位于词根后头 子、头(裤子、瓶子/看头、吃头) 词:由语素构成,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了”也是词)

固定短语:词和词序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固化的短语叫固定短语。是构成词汇的重要部分。分为专名(专有名称)和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

自由短语:一般的短语,是根据交际的需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临时组合而成。 缩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而成的词语。1、简称2、数字缩略语 词的结构 双声 声母相同 犹豫、拮据、仿佛、慷慨、踌躇 连绵叠韵 韵母相同 蹒跚、灿烂、徘徊、窈窕、缥缈 词 由一单非双声叠韵 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妯娌、麒麟、玛瑙、蝙蝠、芙蓉

个语纯同一音节重叠而成,重叠后是素构叠音词 蝈蝈、苍苍、茫茫、孜孜、赫赫 词 一个语素 成。 葡萄、袈裟、香槟、引擎、三明音译外来词 汉字译写外来读音的词 治、奥林匹克 相同、相近:珍宝、喜悦、黑暗、稍微、人民、伟大、美丽、生产 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相关:领袖、手足、脸面、春秋、联合型 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分寸、冷淡、弱小、眉目 相反:开关、呼吸、早晚、生死、出纳、始终、动静、兴亡 定中:红茶、白菜、谎言、圆桌、偏正型 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绿豆 两个状中:火热、金黄、公演、广播、或两 合筛选 个以成复合上的动作和结果:说服、推翻、延长、词 式 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语素扩大、纠正 构成动作和趋向:撤回、纳入、返回、 的词。 下去、起来 事物和计量单位:纸张、信件、 船只、书本、枪支 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知己、管家、领事、将军、围脖、动宾型 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吹牛、聊天、促销、理发、丢脸 关涉的对象 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地震、海啸、心酸、胆怯、眼花、主谓型 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月亮、性急、日食、自卫、胆大

7

重叠式 由相同的词根重叠构成,两个词根是两个语素 前加型(前缀+词根) “老、阿、初、第、可” 叔叔、谢谢、常常、仅仅、刚刚 老虎、老婆、阿姨、阿Q、第一、第三、初二、初五、可亲、可爱 棍子、胖子、头儿、把儿、石头、看头、绿化、简化 长者、读者、弹性、艺术性、冤家、亲家、尾巴、泥巴 附加式 后加型(词根+后缀) “子、儿、头、化、者、性、家、巴” 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词义的分类: 1、理性义

2、色彩义:感情色彩(褒义、中性、贬义);语体色彩(书面语、口语);形象色彩 义项:

引申义:有的义项是在原有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 比喻义:有的是在原有义项的基础上,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派生出来的。 基本义:在词的多个义项当中,总有一个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同音同形词:语音相同、字形相同,但意义之间没有联系。 同义词的差别

1、理性意义的差别 (1)意义的重心不同。 (2)意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3)范围的大小不同。 (4)集体与个体不同。 (5)搭配对象不同。 2、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 (2)语体色彩不同 (3)形象色彩不同。 3、词性方面的差别

基本词汇特点: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古语词(文言词和历史词)、方言词、外来词(借词)、行业语、新词。 音译 用同音或音近的汉字来表示外语词的读扑克、沙发、咖啡、拷贝、比基尼、迪斯科 音 半音译半意译 把外语词一分为二,音译一部分,意译冰激凌、新西兰、因特网、浪漫主义 一部分 音译兼意译 整体是音译,同时又是意译 雪碧、可口可乐、引得、基因、迷你、乌托邦 音译加汉语语素 整个词音译,再加上一个表示义类的汉啤酒、沙丁鱼、比萨饼、卡车、夹克衫、多米语语素 诺骨牌、芭蕾舞、沙皇 借形词 绝大多数借用外文简称字母,或在外文MBA、MTV、WHO、AA制 简称的基础上加上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 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成语的特征:1、意义的整体化2、结构的凝固化3、风格典雅化 成语的来源:深化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习用、书面色彩较强的固定短语

惯用语:指口语色彩浓的短小定型的习用短语,多为三字结构。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口头固定短语。前一部分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

8

“谜底”,是整个短语的真意所在。

谚语: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是人们长期以来对生产、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词汇的发展变化: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词义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词汇的规范: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9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的可以单独成词,有的要和别的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词:由语素构成,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短语:词和词按语法规则组合成短语。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最大的语法单位)。 词类: 词类 例词 名词 学生、网络、北京、春天 动词 抬、来、学习、休息 形容词 高、快、漂亮、绿油油 区别词 男、女、慢性、急性 数词 一、十、百、第二 实词 (充当句法成分) 量词 个、条、次、那 代词 你、、谁、这、那 副词 不、就、已经、非常 拟声词 啪、嘀嗒、哗啦啦、叮叮咚咚 叹词 唉、哦、哎呀、哎哟 介词 把、在、自从、对于 连词 和、或、因为、如果 虚词 (只表语法意义) 助词 的、着、所、似的 语气词 吗、呢、嘛、吧 实词:名动形区数,量代副拟叹 虚词:介连助语 句法成分: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在谓语前边,回答“谁”“什么”等问题。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在主语后边,表示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动语:是支配、关涉后面宾语的成分。

宾语:是被动语支配、关涉的对象,在动语后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限制成分。

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限制成分。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体词:在实词中,经常用来充当主语、宾语的,主要是名词和指代人或事物的代词等。 谓词:经常用来充当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的,如动词、形容词。

实词:名动形区数,量代副拟叹

(一)名词: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名称。 语法特征:

(1)经常做主语、宾语或主语、宾语中的中心语。

(2)名词一般可以受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修饰,如表集合、表方位的名词和专有名词,大多不能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3)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 (4)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5)一部分表人的名词可附加“们”,表复数,如“同学们、乡亲们、朋友们”。 (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 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喜欢、羡慕、嫉妒、怀念

10

判断:是

能愿:能、要、会、该、肯、可以、可能、应当 语法特征:

(1)动词经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 (2)多数动词经常充当动语带宾语。

(3)动词能受“不”等副词修饰,但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只有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部分能愿动词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 (4)动词后多数可以带“着、了、过”,分别表示动作行为持续、完成和经历等语法意义 (5)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时、少量,有时带有尝试的意味。 特殊动词:

(1)判断动词“是”:主要用在主语、宾语之间表示判断,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2)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表示对行为或状况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的评议,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做状语。

(3)趋向动词: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做补语,主要用来表示动作的趋向。 (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 语法特征:

(1)形容词经常充当谓语、谓语中心语和定语。不能带宾语。 (2)表性质的形容词能受“很、太”等程度副词修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的加强。

(四)区别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分类的作用。 语法特征:

(1)区别词职能做定语,修饰名词。 (2)区别词不能受“很”“不”修饰。

(3)区别词只能做定语,不能做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而形容词主要做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也能做定语,这是二者的最大区别。如“这件衣服很高级/不高级”受“很”“不”的修饰,是形容词,不是区别词。

(五)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分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 语法特征:

(1)数词一般要跟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才能充当定语、补语、状语等句法成分 (2)数词一般不直接修饰名词。

(六)量词:表示人、事物和动作行为的计算单位,分名量词、动量词。 语法特征:

(1)量词常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等。

(2)单音节量词大多可重叠,重叠之后表示每一、逐一或数量多等意义,充当定语、状语、主语、谓语等句法成分。

(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情态、方式等意义。 语法特征:

(1)副词绝大多数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做状语。

(2)副词一般不能单说,但像“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何必”等少数副词可在省略句中单说。

(八)代词:起代替和指示的作用。

(九)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 (十)叹词: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等意义。

虚词:介连助语

(一)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性词语之前,构成介词短语,主要用来修饰谓词。

11

介词后的词语表示与动作、性状相联系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受事等。(介词不能带“着”“了”“过”)

介词短语主要做状语,其次做补语,少数情况做定语,不能做谓语。

什么是介词,什么时候是动词,主要看它是否做谓语的中心语,做谓语的中心语是动词,不是介词。

(二)连词:是语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虚词。

(1)连接词或短语的有“和、跟、同、与、并、及、以及”等。

(2)连接句子的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要么、否则”等。这类连词常配对使用,也可以单用。

(3)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连接句子的有“而、或、或者、并且”。连词位置颠倒不影响句子意思,介词位置不能调换,调换后意思会发生变化;“由于”后接名词性短语,是介词。介词“由于”和连词“由于”之间的差异,在于它们后接是谓词成分,还是名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也叫体词性成分)。

(三)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后附(轻声)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

其他助词:所、给、连 ——前附(不读) 1、结构助词

“的”——定语后 “地”——状语后

“得”——中心语、补语前

2、动态助词(常和表示时间的副词配合使用,在动词前后呼应) “着”——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了”——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实现)。

“过”——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曾经发生或存在)。 当“的”用在动语和宾语之间时,可以表示行为在过去发生。 3、比况助词 “似的”“一样”“(一)般”——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大多表示比喻,前面往往还可以加“像”“好像”。 4、其他助词

“所”——及物动词前,构成“所”字短语。常见格式“所+动词+的”;“被······所······”“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给”——动词前,起加强语势的作用。

“连”——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语前,与“都”“也”等相配合,构成“连······都······”“连······也······”等格式。

(四)语气词:常用在句末表示语气,也可用在句中主语、状语后头表停顿。 常见语气词:的、了、呢、吧、吗、啊 (1)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

判断:1、看“的”能否删除。删除后句子意思基本不变的是语气词,意思变了是结构助词。

2、看“的”后能否添加名词做中心语,能添加的是结构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 (2)语气词“了”和动态助词“了” 语气词“了”:句子末尾。(事情还没发生) 动态助词“了”:谓语后,常出现在句子中。(事情已经发生了是动态和语气的混合)

“二”“两”等数词和量词

12

1、单独用在度量衡量词前时,除“二两”不能说成“两两”外,用“二”和“两”都可以。 2、单独用在其他量词前就只能用“两”不能用二。

短语:也叫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语法单位。 (一)主谓短语(陈述关系):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即谁或什么;谓语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二)动宾短语(支配或关涉关系):主语在前,宾语在后。动语表示动作或行为,宾语是受这种动作或行为支配、关涉的对象。 (三)偏正短语(修饰、限制关系):修饰语(偏)在前,中心语(正)在后。

1、定中短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定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属性、质料、数量和领属。有时定语后使用结果助词“的”。

2、状中短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方式、情态、程度等。有时状语后使用结果助词“地”。 (四)中补短语(补充、说明):中心语在前,补语在后,补充说明中心语的结果、情态、趋向、程度等。有时补语前使用结果助词“得”。

(五)联合短语:表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联合构成,联合成分之间常常使用顿号或连词“和”“并”“或”等。

(六)同位短语:一般由两个成分构成,两个成分从不同角度指称同一人或事物。 (七)连谓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成分连用,这些成分一般有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关系,中间不用关联词语或标点符号。 (八)兼语短语:也是谓词性成分的连用,但它是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套叠在一起构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 (五到八,短语的构成都是同类成分连用,其中联合和连谓短语可以是三个甚至三个以上成分的连用)

(九)量词短语: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量词构成,包括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两类。 (十)方位短语: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或动词等词语后构成,主要表示处所、时间或范围。 (十一)介词短语:由介词附在名词等词语前面构成,表示与动作相关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方式、条件、原因等。

(十二)“的”字短语:由结构助词“的”附在实词性成分后面构成,指称人或事物。 (十三)“所”字短语:由助词“所”加在动词前构成,指称动作行为支配、关涉的对象。 (十四)比况短语:由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附在名词或动词等词语后构成,主要用来表示比喻,有时也表推测。

层次分析法:找出每个层次的直接成分,因此也叫“直接成分分析法”。除了联合和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外,大多数短语的直接成分一般都是两个,所以又叫“二分法”。 (1)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都应该是可成立的语言单位,或者是词,或者是短语。 (2)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应该能够搭配。

(3)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搭配起来的意义要符合整个结构的原意。 多义短语:不止一个意思的短语。如:“鸡不吃了”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吃鸡,一个是鸡不吃东西了。

(1)结构层次的不同造成。

(两个公司的职员、新教师宿舍、江苏和广东的部分地区、咬死了猎人的狗) 可以层次分析法区(2)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出租汽车) (3)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造成。(反对的是组长)

13

名词性短语:经常充当主语、宾语,语法功能与名词相当。(定中短语、由名词性词语组成的联合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

谓词性短语:充当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语法功能和谓词(动词和形容词)相当。(动宾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由动词和形容词性词语组成的联合短语。)

句法成分

一、主语和谓语

(一)主语的构成: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二)谓语的构成: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三)主语的语义类型

1、施事主语。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即施事。(施事+动作) 2、受事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即受事。(受事+动作)

3、中性主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它和谓语之间呈现出多种语义关系。 二、动语和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动语是支配、关涉宾语的成分,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充当动语的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动语用“.”标记。

(二)宾语的构成:宾语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宾语用“ ”标记。 谓词性词语充当宾语时,动词主要限于以下类别: (1)表心理活动或感知的动词 (2)表言谈的动词。

(3)表施以、起止的动词。 (三)宾语的语义类型 1、受事宾语:宾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动语和宾语之间的语义结构为“动作+受事”。 2、施事宾语:宾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动语和宾语之间的语义结构为“动作+施事。” 3、中性宾语:宾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它和动语之间呈现出多种语义关系。 三、定语

(一)定语的构成与语义类型:一般的实词和短语都可以充当定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多种多样。定语(用“()”标记)常见的语义类型。

(二)多层定语:定中短语前头加上定语就形成多层定语。排列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定位跟核心名词的语义关系越密切,就越靠近核心名词。 (三)定语和结构助词“的”

(1)形容词重叠后做定语时一般要加“的”。

(2)介词短语和主谓短语做定语时一般要加“的”。 (3)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不带“的”。 (4)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不带“的”。

(5)指量短语和数量短语做定语,通常不带“的”。 (6)一些定中短语里出现不出现“的”,意思不一样。 四、状语

(一)状语的构成与语义类型:充当状语的词语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特别是状态形容词)和介词短语、部分量词短语、比况短语、方位短语等(状语用【】标记)。 (二)多层状语:状中短语加上状语就形成多层状语。 (三)状语和助词“地”:单音节副词做状语时一般不带“地”,表时间和处所的名词、代词、能愿动词、方位短语和介词短语做状语时不带“地”。 五、补语

(一)补语的构成和语义类型: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部分数量短语、介词短语也可

14

以做补语;副词“很、极”也常做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结果补语一般由单个谓语充当,和中心语结合得比较紧密,中间一般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2、程度补语: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主要用:“很、极”和虚义的“死、透、慌、多、坏、一点、一些、不得了、了不得”等。

3、情态补语:表示动作性状呈现出来的情态。情态补语和中心语之间要用助词“得”,口语中有时也可用“个、得个”。情态补语与结构补语不同,他不仅可以是单个谓词,还可以是谓词性短语。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走向、方位,或表示在趋向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引申义。趋向补语都由趋向动词充当。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数量补语由表动量和时量的数量短语构成。

6、可能补语:

(1)由表示能活不能的“得、不得”本身充当补语,表示动作实现的可能性,与一般补语的“得”不同。

(2)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加“得/不”,表示结果和趋向可能或不可能实现。

7、时地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动作的终止时间和地点),时地补语由介词短语充当。

(二)多层补语:中补短语后面又带上补语,就形成多层补语。 排列顺序:结构补语——时地补语或数量补语——趋向补语 (三)补语、宾语的辨别和顺序

(1)谓词性词语,如“喜欢干净——洗刷干净。” (2)数量短语。如“读了三本——读了三遍。”

(3)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浪费了三天——写了三天。”动词后面同时出现补语和宾语时,一般补语在前,宾语在后。 六、中心语

(一)定语中心语:“定语+中心语”是名词性,所以定语中心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二)状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是谓词性的,所以状语中心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特殊条件下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充当状语中心语。 (三)补语中心语:补语的中心语一般由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少数情况下由谓词性短语充当。

七、独立语:又叫独立成分,是句子才有的特殊成分。

1、插入语:主要用来引起对方注意,表示消息来源、推测估计、总结等等。 2、称呼语:用来呼唤对方,引起注意。

3、感叹语:用叹词表达诸如惊讶、感慨、喜怒等感情,也用于应对等。 4、拟声词:用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加强真实感。

(叹词和拟声词后面用了感叹号,就成了独立的句子;如果后面用逗号,就是句子中的独立语。) 单句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包括单句和复句。 一、句型:

(一)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单句。

动词性谓语句:谓语中的核心动词往往前有状语,或后又宾语、补语。 形容词性谓语句:谓语中的核心形容词往往是前有状语,或后有补语。

15

名词性谓语句:谓语都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名词性谓语句的谓语往往限于说明人物的籍贯、特征或者说明时间、天气、类属、数量等,句子形式较短,且一般是肯定形式。 (二)非主谓句:指不能分析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动词性非主谓、形容词性非主谓、名词性非主谓、叹词句和拟声词句)

二、句式:常见的句式有:主谓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比较句等。

(一)主谓谓语句:是指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 (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 (3)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有领属关系。 (4)句子的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成分。

(5)大主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它的前面可加介词“对”“对于”“关于”等。 (二)“把”字句:指由“把”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的句子。

(三)“被”字句:指用“被”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表示被动,或在动词性词语前用“被”字表示被动的句子。

(四)存现句:指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消失何人或何物的句子,它的格式可描述为“处所词语+动语+表人或物的词语”。(用来描写、说明环境或景物) 存现句的宾语一般表示的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人或物,宾语中的中心语前常常有数量短语修饰。

隐现句:表示何处出现或消失何人或何物。动词后常出现助词“了”或趋向补语。 (五)连谓句:指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直接成句的句子。所有的连谓句,有先后次序关系,因此不能换位的。 (六)兼语句:指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直接成句的句子。兼语短语也是谓词性成分的连用,但它是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套叠在一起构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 (1)兼语和连谓兼用的句子。 (2)兼语、连谓兼用的句子。

(3)典型的兼语句中,前一个动作行为由主语发出,后一个动作行为由兼语发出;典型的连谓句中,两个动作行为都是由主语发出。

(4)兼语句跟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形式上相似,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1、停顿处和加状语处不同。 2、第一个动词性质不同。

(七)双宾句:是指动语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前一个宾语指人,可叫“近宾语”;后一个宾语指物或事情,可叫“远宾语”。 主要特点:

(1)双宾语的动语限于某些特定语义类别的动词,如表示“给予”“取得”“询问”“称呼”等意义的动词。

(2)近宾语往往是一个词,极少带修饰语;远宾语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带修饰语的定中短语,甚至更负责的成分。

(3)近宾语和远宾语之间常常可以停顿,或加“逗号”。 (八)比较句

1、差比句:用于比较性质、程度、数量上的差别。典型的差比句是“比”字句,用介词“比”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词短语做状语。格式:“形容词+过+比较对象”常用于书面语;否定形式“没(有)”“不如”。

2、等比句:也叫平比句,用介词“和、跟、同、与”引进比较的对象,比较对象后面有“一样、一致、相同”等词语。口语:跟/和;书面语:与。 框架核心分析法(核心分析法):用特定符号直接在单句上面标记相应的句法成分,并标出

16

全句的核心,分析出来的结果简洁、明了。 核心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的异同: (1)层次分析法是纵向立体的,以阶梯式的图示来呈现;核心分析法大体上是横向线性的,以符合式的图示来呈现。

(2)层次分析法要求分析到词为止,核心分析法不一定要分析到词。 (3)核心分析法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层次分析法的一种简化。

主语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补语 兼语 独立语 全句核心 单句的运用:

句子的语气类别: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一)陈述句(平调,常不使用语气词,使用的语气词:了、啦、呢、的、嘛、呗、罢了) (二)疑问句(升调,有语气词、语气副词、疑问代词、肯定否定形式并列等。) 1、特指问:提问时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部分即疑问点,答问时针对疑问点来回答。(语气词只能用“呢”或“啊”,不能用“吗”。) 2、选择问:提问时提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选项,让对方选择作答。选项常用“(是)······还是······”连接,常用语气词“呢”“啊”,但不能用“吗”。 3、正反问:谓语内用肯定(正)、否定(反)的并列式提问,让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又叫“反复问”。可用语气词“呢”“啊”,带有缓和的口气,不能带“吗”。 4、是非问:在句末用语气词“吗”“吧”或上升语调提出疑问,要求对方作肯定(“是”)或否定(“非”)的回答。

5、反诘问句:不表达疑问语气,而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口气,无疑而问。(上面四种是有疑而问)

(三)祈使句:用来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情或不做什么事情。(降调) (四)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降调,语气词常用“啊”,句末常用叹号。) 承前省:前头说过,后头省略;蒙后省:后头就要说到,所以前头省略。

常见的句法错误: (一)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2、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3、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二)成分残缺 1、成分残缺

(1)主语、谓语、宾语残缺 (2)定语、状语、补语残缺 2、成分多余

(1)主语、谓语、宾语有多余成分 (2)定语、状语、补语有多余成分 (三)语序不当

1、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位置用错 2、定语、状语位置用错 3、多层定语、状语语序不当 (四)句式杂糅 1、两种说法混杂 2、前后牵连

...

17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再加上一个贯穿始终的句调构成。 复句的类型:

联合复句,各分句意义上平等并立,无主从关系;偏正复句,各分句意义上不平等并立,有主从关系。

复句分类简表 大类 小类 关联词语 例句 并列 (也)······也······ 你(也)去,我也去 顺承 首先······接着/然后······ 首先你去,然后我去 联合复句 解说 就是(说)······ 你去,就是说我不去了。 选择 (是)······还是······ (是)你去,还是我去。 递进 不但······而且······ 不但我去,而且你也去。 条件 只有······才······ 只有你去,我才去 假设 如果······就······ 如果你不去,我就不去。 偏正复句 因果 因为······所以······ 因为你去,所以我也去 目的 为的是······ 我不去,为的是让你去。 转折 虽然······但是······ 虽然你去,但是我不去。 联合复句:并顺解选递 偏正复句:条假因目转

紧缩句:由分句与分句紧缩而成的复句。“紧”是指分句与分句之间没有语音停顿;“缩”是指缩减了某些成分。 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

(一)分句间语义关系不合逻辑 (二)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修辞: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材料,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获得理想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

语音修辞主要包括韵脚、声调、音节的调配以及双声、叠韵、叠音等形式的利用。 一、韵脚的配置与回环美 二、声调搭配与抑扬美 三、音节的配合与整齐美

四、双声、叠韵、叠音、拟声的选用与复沓美 五、谐音的运用于谐趣

六、谐音的反常规使用与拗趣 词语色彩的选用

1、感情色彩(褒义、中性、贬义)

2、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文艺语体、公文语体、科技语体) 3、形象色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词语的变用:

(1)改变词语原有的意义 (2)改变词语原有的词性

(3)对原有词语进行拆分并分别解释

(4)比照现有词语的结构临时仿造一个新的词语 (5)改变词语原有的搭配关系 (6)变换词语构成成分的位置 (7)赋予同形词语不同的含义 句子修辞: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问句。

18

辞格:就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而采用的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段,由于这些修辞手段大都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叫修辞格,简称辞格。 一、比喻:指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跟它有相似点但本质上又不同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的要素: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指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是指用来比喻的事物。 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比喻的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像、好像、如、如同、犹如、似、恰似、好似、若、仿佛。 暗喻:也叫隐喻,本体、喻体也都出现,但喻词是“是、就是、为、成为、变成、等于、当做”。

借喻: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二、比拟:把物当做人来写,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一物当做另一物来写。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情感。

2、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性质、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是甲物具有乙物的一些特点、性状。

三、借代: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被代替的叫本体,用来代替的叫借体。

四、夸张: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客观的人、事物加以艺术化地夸大或缩小描述。 1、扩大夸张2、缩小夸张

五、念连: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连”在乙事物上。

六、双关: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同一词语有言内和言外两层意思,言在此意在彼。 1、谐音双关2、语义双关

七、仿拟:根据现有的语言形式临时仿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方式。1、仿词2、仿句3、仿篇

八、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想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反话”。 1、反话正说2、正话反说

九、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起来。 十、对偶:把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近、相反或相连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成双作对的排列在一起。1、正对2、反对3、串对 补充辞格

(一)顶真(二)回环(三)层递(四)对比(五)映衬(六)通感 辞格的综合运用 1、辞格的叠用 2、辞格的连用 3、辞格的套用

4、叠用、连用、套用相互之间的并用

语体: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交际领域、内容、方式、目的、对象的不同,逐渐形成的言语体式。

主要有:谈话语体、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