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期 美术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审美特点 薛晓妍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社会动荡与民族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业画家,士大夫参与到了绘画中, 民间关术活动兴盛,美术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美术创作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中原农业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的 交融丰富了绘画的内容与表现技法,也促进了绘画新面貌的出现。 关键词:魏晋时期;人物画;审美特点 中图分类号:J21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o14)0卜15—1 人物画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可以说比较早,从原始社会遗留 下来的岩画、石刻画再到彩陶、玉器等工艺品,它们都包含有大 量的人物形象。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 型,而是强调对象的特征,为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随“意”赋色,求类似罢了。以意赋色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 不屑于如西方绘画那样借助自然科学,对光源色彩进行科学详尽的 分析研究,以求准确、如实、逼真地再现自然色彩的目的。魏晋南 图》,长沙子弹库楚墓的《人物御龙图》都是作为丧葬来使用的, 目的是引魂升天,从中我们可略探战国时期的肖像画初期的特征。 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色彩虽不太符合自然色彩的规律,但却是与艺术 创作的规律不谋而合。当今很多人物画家也都采用这个方法,用恰 当的颜色表现我们想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或者氛围,对我们当今的人 物画创作在用色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构图 秦汉时期的肖像绘画多以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等实物形 式遗存下来。尤其是两汉时期,人物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目的仍是追功颂德、名著于世,以便利于道德教化,有利于阶级统 治。秦汉时期除了为活人的世间画像外,对死后世界的关注也使墓 室祠堂成为肖像画的—个重要表现场所。魏晋时期的人物画的审美 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魏晋南北朝绘画构图的形式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以 位置的高低来区别远近:这一方面取决于艺术家选取的视角,另一 方面也非常吻合欣赏者的视觉感受,选取半侧面的角度来描画,可 以加强画面的空间层次,丰富了画面的信息容量。以人物的大小来 、线条 在中国人物画的传达过程中,线条是最本质的表现形式。线 条是人物画中较易表现画家个『生特征的形式,也是比较难于摹仿的 地方,是表达画家独立性的最好方式。汉帛画中的人物线条纯粹为 勾勒而存在,没有轻重转折,没有行笔决慢,没有起承转合的气韵 连贯,仅仅是为了描绘物体而存在,毫无韵味可言,与之相比,顾 恺之人物画的线条,有别于以往,是人物画发展史上的—个突破。 区别宾主:将社会秩序、审美情感、价值取向等明确在画幅当中, 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甚至成为人们的需求对象。以画赞的形式来 分割画面: “画像赞”样式主要是指画家把圣贤人物、故事图像配 以赞、颂、传等相关文字的一种绘画样式。以服饰的夸张表现来造 势:魏晋艺术家很好地利用了人物服饰的质感与动感表现一种简 约、清逸、任诞的人格之美。 这个时期的人物画家用线条来表现人物转折微妙细致、变化丰富的 形体特征,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顾恺之、陆探微所运 用的具有“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特点的“密体”,线 条的紧凑绵劲、匀称圆润、悠缓自然不经意地把魏晋文人的理想被 流露出来。顾恺之《烈女仁智图》中的线条以一种循环超忽的形式 存在。在此基础上,南朝萧梁时期的张僧矫受卫夫人的书法启发在 “密体”的基础上又改造出了一种“笔才一二,象己应焉” “迹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不仅是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开放 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同样 显示出独特的意义,这种独特的人物画艺术不仅能在世界艺术的殿 堂中展现民族的艺术精神,传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 能为世界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意淡而雅正”的“疏体”,与“密体”相对。从字面上可以了解到 “疏体”就是用简单的几笔表现出形体结构,表现人物气质面貌, 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用笔风貌, “笔不周而意周”。人物的形体通 过线条存在,同时线条也赋予了人物画以精神,线条的力量便在于 此。魏晋人物面在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色彩 参考文献: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 【2】白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4.g)l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黄惠贤.魏晋南北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8. [5]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长沙:岳麓书社,1995,9. [6]陈传席编.六朝画家史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2. [7]北京大学哲学系关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 中华书局,1980,9. 六朝谢赫在《古画品论》中提出“随类赋彩”,基本概括了 中国画关于色彩的基本原则。他肯定了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比汉绘画传统只讲笔法,不讲色彩是一个重大进步。随不同的事 物,赋予不同的色彩,此理论是标志着魏晋南北朝色彩发展的里程 碑。从“六法”的整体出发来理解“随类赋彩”,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画讲究的其实是主客观统一,并在此基础上的“以意造形” 观。所以, “随类赋彩”指的是,绘画设色并不一定要酷似自然原 ・ 作者简介: 薛晓妍,河南滑县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 人物。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