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
3.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4.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5.坚韧:坚强有力。 6.任:任凭,无论,不管。 7.尔:你。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的小故事1:
郑板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罢官后回到了老家江苏兴化。
一天,他穿了一身旧长袍,独自一人去茶馆品茶。一提起郑板桥的名字,兴化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因为离家多年,认识他的人并不很多。茶馆店的老板见他这副模样,还以为来了个穷教书先生,就漫不经心地招呼一声:
坐!
然后转过身,大喊:茶!
郑板桥随便找个位子坐下,闷闷喝了一杯茶就扫兴而归了。
回到家,正好有朋友来拜访。闲聊中谈起了这件事,感慨地说:离开故乡这些年,没想到人情冷暖变得如此淡泊。
友人把他周身打量一番,立刻明白了其中原因,便笑着说:明天不妨穿戴整齐,再去一次。
第二天一早,郑板桥换了一身衣服,背着双手,踱着方步,昂首走进茶馆。老板见了,微微欠了下身子,手臂一扬,轻声说:
请坐!
随后转过身喊一声:泡茶!
郑板桥见老板的态度比昨天好,暗暗好笑,喝了一会茶,便走回家去。半路上正巧碰到昨天那位朋友,就谈起两天的不同遭遇。大笑过后,朋友对他说:
我陪你再去一次,看看如何?
郑板桥觉得有趣,就转身一同向茶馆走去。到了茶馆门前,朋友装作十分恭敬的样子说:
郑大人请!
这位朋友是本县的一位很有身分的人,茶馆老板见他喊郑大人,莫非来客就是郑板桥!马上奴颜婢膝地迎上前来,低声下气地说:
请上坐!
将二人引进雅座,然后回头吩咐:泡好茶!
那位朋友是这家茶馆的常客。老板找个机会,悄悄问他:那位是不是郑板桥郑大人?
回答说:正是!
老板兴奋不已,很快呈上纸笔,请郑板桥留下墨宝。郑板桥不加思索,大笔一挥,给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泡茶 泡好茶
老板虽然尴尬,但这毕竟是郑板桥的亲笔题字,十分珍贵,就高挂在堂上。
郑板桥的小故事2:
郑板桥巧识穷户联。有次,郑板桥外出巡游,途中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看完对联,眉头一皱,掉头就回去了,随行官员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一会儿,郑板桥气喘吁吁地赶来了,一手拿着几件衣服,一手提着一块肉,肩上还背着一袋粮食。他急忙敲开这户人家的大门,只见一家老小困在床上,无衣御寒;灶里泠火秋烟,缺食无粮。郑板桥说:都快过春节了,这几件衣服、几斤肉,还有一袋子粮食,你们留下过个年。以后,有什么难事再来找我。
那家人一楞,认出他是热心接济穷人的郑板桥。于是,一家老小趴下就磕头谢恩。
出门后,随行官员越想越纳闷,郑板桥不是神仙,怎么算到这家无粮无衣过年呢?
郑板桥笑了笑,回答说:人家大门对联不是写得明明白白吗?你看,这对联上有二三四五,下有六七八九,唯独缺一少十,那不就是缺衣少食吗?
众人恍然大悟,连声称赞郑板桥博学多才。
郑板桥的小故事3:
郑板桥中年得中进士,任过知县。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教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因为帮助受灾贫民诉说及赈济而得罪上司,干脆辞官不做,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海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小故事4:
郑板桥最爱画竹,他画的竹枝少而瘦。只要看看他在画间题诗,就明白他的画外之意,他是以竹喻人,以竹喻己。
他在山东当县官时,送过一幅瘦竹图给巡宪,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后来,他因为开仓赈贷受灾难民而得罪上司,辞官归田时,画瘦竹赠潍县绅士,题诗云:\"乌纱掷去不
nánɡtuó
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日江上作渔杆。“从这两幅竹,两首诗看出,板桥无论做官或辞官,比较面对现实,知道民间疾苦,他没有过多的闲情雅致来吟风颂月,只画几杆瘦竹,以写胸中闷气。郑板桥回乡后,以画竹为生计度过了他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郑板桥的小故事5:
zhuàn
lì
郑板桥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体,自称为“六分半书”。世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其书法“难得题糊涂”和“吃亏是福”流传至今。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喜爱,广泛用于宾馆、办公室、家庭等场所。
郑板桥的小故事6: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杆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极其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却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他画的竹都少许,没有超过四支的。这些看来简单的竹,他可呕心沥血,勤于观察,他晨看竹、黄昏也看竹、月夜看竹、雨中也看竹、风里也听竹,胸中有竹。所以,
rǒnɡ
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笔夜里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因此,板桥画竹,是把个人的品格、见地、抱负、爱憎都融合在笔墨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