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会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C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A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传递的信息是化学信息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B项错误;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错误。
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A属于行为信息,而不是物理信息;B低碳生活方式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减小生物圈碳循环的压力,维持碳循环的平衡;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D生态
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6.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 【答案】D
【解析】A、B选项的描述为物理信息,C选项的描述为化学信息。食物信息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化学信息也可以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
7.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答案】C
8.如图所示是在某国家公园记录到的随着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而出现的一些现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生物的食物链为橡树→毛虫→鸟
B.引起橡树提前发芽的信息主要是气温上升,属物理信息 C.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会造成鸟的数量增多 D.全球变暖可能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C
9.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错误的是( )
释放
作用于
A.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产生
作用于
B.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胚芽鞘尖端下部
释放
作用于
C.雌蛾――→性外激素――→同种雄蛾
产生
作用于
D.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方面的能力,
难度中等。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然后该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肉或腺体;胚芽鞘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它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胚芽鞘尖端下部;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作用的部位不是胰腺中的胰岛。
10.下列关于几幅曲线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光作为物理信息,对同一植物的萌发作用具有两重性 B.乙图中若c为生产者,则b可代表该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 C.丙图中因工业污染,改变了黑化蛾与地衣之间的竞争关系 D.丁图中若a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可能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答案】C
11. 2016年春雾霾天气常常笼罩大江南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C.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出现反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项正确;雾霾会遮挡阳光,在生态系统中可作为物理信息,能影响种群的繁衍,B项正确;雾霾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并没有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项错误,D项正确。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下图调节机制的是( )
A.排尿反射中,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使尿排空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 C.食虫鸟数量增加,森林中害虫数量随之减少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答案】A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常常趋向于稳态 B.依靠自我调节实现生态系统稳态 C.生态系统依赖于外界能量输入 D.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由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抵抗
力稳定性也有大有小;具有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的稳定性越低,所以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14.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较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答案】B
15.为防治荔枝蝽(高龄时活动范围广)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均可用样方法
B.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关系消灭昆虫
C.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恢复力和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答案】C
16.(18分)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乙是其碳循环模式图,丙是其能量金字塔(Ⅰ~Ⅳ表示营养级,E1、E2表示能量),图丁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含有________条食物链;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__。 (2)乙图中的①、③表示的过程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从理论上讲,没有________(填“A”“B”“C”和“D”)碳循环仍可进行。
(3)丙图中E1主要来自________,鼠属于该金字塔中的Ⅱ,如果用灭鼠药将鼠全部杀死,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5)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鹰、狐和蛇 捕食和竞争 (2)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呼吸作用) B (3)太阳能 生物
多样性降低、环境受到污染等 (4)负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图中的食物链共有5条: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从以上食物链可以看出:鹰、狐和蛇处于第三营养级。鹰捕食蛇,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故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7. (16分)下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____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牧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
【答案】(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学燃料的燃烧 ③④⑦ (2)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光合作用 (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 8.707×10 kJ (4)能量流动
4
18.(21分)蜜蜂是一种群聚的益虫,蜜蜂的筑巢、语言,以及采粉酿蜜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1)蜜蜂的侦察蜂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察蜂跳“圆圈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________。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包含种间互助和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实验材料为蜜蜂100只,1朵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的植物花朵,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实验设计见下表:
组别 1 2 3 假设 通过花的味道识别 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操作步骤 预测结果 结论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等方面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将3组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每组实验测定的指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行为信息 (2)捕食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①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②将白纸染成花朵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朵不同 ③a.“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 b.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④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数目 【解析】(1)跳舞是蜜蜂的一种特殊行为,属于行为信息。
(2)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