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一编 导论

1. 2. 3.

一、 填空题

文艺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外/内部研究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二、 名词解释

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在研究对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这个学科是在建国后从前苏联引进的,正确名称叫文学学。

1.

第二编 文学活动

一、 填空题

1.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构成):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2. 世界(再现论、模仿论):最早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情

景”之论,近代王国维的“意境说” 足以说明文学离不开世界,世界是文学之源 再现论:20C中期魔幻现实主义

模仿论:古希腊两种观点,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象,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3. 作者:《尚书·尧典》“诗言志”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文学作品由作者创造而来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悟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作品是作者情志的表现,是世界的反映

福柯 开局之后,作者便在文本中不断消失。想要了解作者,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作品中作者的在场,而应当关注作者在作品中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死亡之间的独特关系。

4. 作品: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什克洛夫斯基) 5. 作品: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20世纪西方文论突出强调。

6.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本质在于文学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

“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形式不是表现内容,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

7. “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

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什克洛罗夫斯基,属于俄国形式主义) 8. 英美新批评:同样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

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进行对形式结构的细读就行。代表人物是兰塞姆(J.C.Ransom)还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9. 英美新批评派:肌质、复义、含混、语境、反讽;文学本体论(兰塞姆) 10. 结构主义:20C60s 二元对立

11. 读者: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伊瑟尔的“隐含读者”(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转变)

12.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

征。(围绕)

13. 文学活动的特征:人的生活活动(生活性)、审美活动(审美性)、精神活动(精神性)、

意识形态活动(意识形态性)

14. 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 巫术发生说(弗雷泽《金枝》巫术与文学的关系)、宗教发

生说(德国批评家赫尔德认为诗歌是想像的艺术;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游戏发生说(最早德国哲学家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发展席勒“游戏冲动”、“过剩精力\",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劳动说(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述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15. 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

殊状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16. 文学活动的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互相渗透状况) 二、 名词解释

1.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

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 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

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3.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

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

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三、 简答题

1. 简述文学活动的特点

答:人的生活活动(生活性).文学的出发、联结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文学是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

审美活动(审美性)。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人作为与自然相对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对同一对象,人可以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的情感关系。人的感觉活动作为感性活动,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

精神活动(精神性)。精神活动是一种人的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一起构成人类活动的系统。精神活动作为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必须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精神活动的形态是多样的,文学活动是其中之一.文学活动源于人的精神需要。文学活动随人的精神发展的不断需要而发展。

意识形态活动(意识形态性)。文学活动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2. 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劳动说的合理性。

3.

4.

5.

6.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不平衡”的反面是“平衡”。从长时段而言,“不平衡\"只是暂时的现象,它终归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它说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之间所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其最根本原因是经济条件构成了艺术发展最为深层的基础,但物质生产并不是直接决定艺术生产,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中介实现的.这些中介包括政治、宗教、道德、哲学等各个方面哲学等各个方面。但经济与物质的仍将最终对文学艺术发展起“最终的支配作用”。实际上,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众多,不仅仅是经济基础,而且还包括上层建筑中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一些制度、政策、设施等也对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

Q1 文学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常态关系体现在与时俱进 Q2 文学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在不平衡性

典型表现:其一,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其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章炳麟:“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意味着与此不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现在通行的含义:文学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怎样区别文学与非文学?(大致了解)

答: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性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活动的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在,文学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互相渗透状况)

目的:无功利性(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创作的“虚静” 阅读的“快感”)与功利性(间接地隐含着某种功利意图,审美掌握世界、再现现实生活).

方式:形象性(文本结构呈现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直觉瞬间活现)与理性(形象依赖理性力量而直接存在,理性创造形象、形象提升境界)

态度:情感性(表达主观情感评价,主体秉持态度)与认识性(表达客观理智认识,彰显生活本质)。

7. 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8. 蕴藉的两种形态☆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话语蕴藉的特点往往体现在两种典范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其特征是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从阿Q这个小人物就包含道不尽的“思想”。他的命运深刻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曾有过的苦难生活,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其特征是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如杜甫《汉江》中的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虽然其语词和声音是恒定不变的,却蕴藉着三种意义:其一,“虽然我的心已如落日,但它仍然强壮”,这是相似而相反;其二,“我的心不像落日,它仍然强壮”,这是相反;其三,“在落日中,心仍然强壮\这是将“落日”视为“心犹壮”的时空条件.

虽然蕴藉和含混偏重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与社会生活、社会权力关系具有的多方面的复杂联系都只能以话语蕴藉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者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

9. 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

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10. 如何理解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审美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是一个整体的命题。 “审美”不是纯粹的形式,是有诗意内容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具体的有形式的.

第二,在我们强调“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审美意识形态有巨大的溶解力,一切政治的、道德的、教育的、宗教的、历史的、甚至科学的内容都可以溶解于审美意识形态中。

第三,就“审美意识形态\"本身的内涵来看,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这说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具有复合性结构,它也指明了文学活动具有双重的性质,即文学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

第三编 文学创造

1. 2. 3. 4. 1.

一、 填空题

文学创造的三个阶段:发生、构思、物化

艺术构思:回忆和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价值追求:艺术真实、诗意的裁判、文学形式 二、 名词解释

文学创作的客体:过去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现在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客体的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丑价值性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创作动机:~的实现,固然要依靠材料的储备和艺术发现获得,但实际上创作动机却常常是暗中支配和决定作家搜集材料范围及其艺术发现方向的潜在操纵力量.

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涵,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三、 简答题

什么是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答: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作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 阐述联想与想象

想象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它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想象主要有三种:其一,再现想象,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回忆);其二,比拟想象,对某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人生烦恼化作故事);其三,虚构想象,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蚂蚁想成大象)【后两者为创造性想象】。

想象的重要性: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的核心就是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

2. 3. 4.

5. 6.

1.

2.

3.

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对于作家来说,绝大多数刺激、信息都是以表象形式被储存并被再现的,当作家要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传达出来时,他也必须把它们转化为可被读者感知的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

联想是指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本质上也是想象的一种衍化,更强调“由此及彼”的过程.联想可以分为三种。接近联想指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由于在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被联想主题联结起来(刘邦→项羽)。类似联想是经由某一类似点而把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少女→鲜花)。对比联想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而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月亮→太阳)。

意义联想、关系联想

第四编 文学作品

1. 2. 3. 4. 5. 6. 7.

一、 填空题

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一种侧重于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逼真性.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

诗: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分为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 小说: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文言、白话。

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特征:情景交融(表现);虚实相生(结构);韵味无穷(审美)

8. 9.

二、 名词解释 1. 文本层次划分观点 ① 王弼:“言、象、意” ② 黑格尔:“内在意蕴、外在形状” ③ 英伽登:“语音、意义、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性质) ④ 现在:文学言语、形象、意蕴层

2. 叙事: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其着重表现客观的动态事件,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显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是用话语虚构的艺术世界,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

真实,却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偶然实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3. 文学风格:所谓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

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它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布封(风格即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作家风格的独特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歌德(风格与物)

三、 简答题

1. 文学形象层: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章学诚“天地自然之象\"-物象、“人心营构

之象”-形象,形象出于物象。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合理-真实性的客观规定。合情—反应真切感受。 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由于文学形象具有这样的可感性和艺术概括性,具有上述极富召唤力的审美特征,因而具有了更为独立的审美价值。中间层次。 2.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的生命魅力;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和深度(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看灵魂所显示的历史真实的程度;性格和灵魂是否符合所想) 3.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应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和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是富有特征的个别性和概括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中形成。典型人物的反作用。相互依存。(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答: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情中见景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情景并茂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虚实相生(叶绍翁《游园不值》)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李白《忆秦娥》)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 风格与文化

1) 时代: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

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总体特征.如建安文学处于军阀混战、世积乱离的时代,曹操、曹植等作家代表既敢于正视现实,又怀有“拯世救物\"的宏愿,其时代风格

被称为“建安风骨\"。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如唐代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所造成的新文风和时代风格,唐初文风承六朝骈俪旧习,成为束缚思想内容的桎梏,一些先行者逐渐要求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从而开创一代新文风.风格的差异也完全可以体现在同一位作家身上。

2) 民族:文学的民族风格指作家的风格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反

映出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风格不仅见诸作品的语言,而且体现在一切方面,如题材、主题、气质和韵味,以及作品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如文学译作仍能体现原作的民族特点。民族风貌

3) 地域:文学的地域风格指作家的风格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地域风

格受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影响。如《诗经》和《楚辞》,《诗经》产于黄河流域,受儒家学派影响,成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具有现实风格;《楚辞》产于两湖及长江流域,受楚文化影响,成为南方文学的代表,具有浪漫风格.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作家必定受地域文化气息的影响。作家的文学风格有地域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 流派:流派是一定时期里有着相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作家汇聚而成的文学群

体.(自觉、不自觉)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情感、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式、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体现了文学风格个体性与群体性的高度统一。流派风格多样化是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如盛唐时期诗歌繁荣,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派等多种流派。文学流派影响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和走势,流派并出造成多种流派风格,形成风格竞争格局,能够促进文学繁荣、增加大众审美选择.形象时代文学的发展和走势,推动文学发展。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1.

一、 填空 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活动受到文学生产、文学媒介和文学传播的直接影响.文学媒介:口头~、笔头~、电子~

文学接受过程:发生(期待视野)、发展、高潮

二、 名词解释

期待视野:全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是读者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即读者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审美趣味与观念结构,会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呈现文体期待、形象~、意蕴~。

共鸣(P365):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表现之一,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即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2. 3. 1.

2.

3.

4.

三、 简答

1. 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的需要

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制约文学生产(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的实现);制约……方式和规模;体现了文化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 文学批评

四、 论述题

解释:文学经典是指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和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1、经典本身具有价值

经典与价值的关系是经典的向度之一。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品本身具有价值,即“独创性”。

2、被读者接受

经典与读者的关系是经典的另一向度。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学接受的过程,作品虽是作者创作的产物,但是只有被读者阅读才有实质意义,只有在被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阅读,作品才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文本体现在它的历史性、适应性与开放性,文本是确定的,而不同的读者阅读将赋予文本不同的意义与价值。 3、经典的争议

文学经典化不是以纯粹的个体化过程,它总是与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4、经典的长久生命力

经典作品存在一种悖论现象,即“死与活”的关系,作家已离开人世,但作品仍然在世上“活着”。英国作家本·琼生曾以“赞美诗”的形式称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是“一座无墓的丰碑\",这就表明了经典作品具有纪念碑的性质,能在作家死后转化为不朽的作品,具有跨越不同时代、不同世界的永恒性。

总而言之,经典的构建是各种向度趋同作用的结果,以其独特性、多元性、开放性呈现世界意义,彰显作品价值,表达作者意图,符合读者趣味,从而成为一部永垂不朽的经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