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二三四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快辽宁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的对策研究

加快辽宁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的对策研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加快辽宁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的对策研究 李柏,等 加快辽宁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的对策研究 李 柏 张树山(大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大连 1 16024) 摘要论述了体育产业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从 高。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特征的体育休闲娱乐业将在未 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坚持社会和经济效益协调发 来10年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这为辽宁体育产业 展、积极培育体育市场、推动体育产业的区域协调发 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展、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大体育无 形资产的开发、增强体育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体育场 2深化体制改革。加速辽宁体育产业化进程 馆的管理水平、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对体育产业 人才的培养工作等方面阐释了加快辽宁体育产业发 当前辽宁省依旧是政府办体育的格局,政事不 展的对策。为辽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还较为普遍.体育资源配置没有 关键词辽宁体育产业对策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水 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平较低。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建立多元化体育服务 把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借鉴体育产业发达 体系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下决心解决管办不分的问 国家的经验,加强辽宁省体育产业的研究工作,积极 题,切实把办体育的职能交给社会和市场,大力发展 研究制定体育经济政策、体育产业政策.推动体育事 各类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体育组织.引导居民以消费的 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对辽宁经济的稳步增长将起到 形式享受组织化和专业化的健身休闲服务。政府的体 有力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辽宁体育产业调研的基础 育行政部门要真正在管理上下工夫,建立起与社会主 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促进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体育产业发展规律、以 与建议。 间接管理为主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和市场调控 机制。E2] 1抓住辽宁GDP增长的有利时机,促进体育产 业的发展 3坚持辽宁省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 调发展 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人均 GDP从800美元跃进到3000美元将是一个国家国民 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和 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居民消费更 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由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 新换代,休闲娱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ll 目前,我省 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虽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尚未进入高额消费阶 从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来讲,在它的运行过程中必须 段,未形成可观的高额消费群体,体育消费市场有待 要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价格、利益为杠杆,通 开拓。随着辽宁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 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 施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正常运作。没有经济 作者简介:李柏(1976一),男,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金项目: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课题编号:201llslktjyx一72);大连市社会科学院2011年度立项课题(课 题编号:201 lDLSK168)。 ・4・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TU) 效益的产业,就不是真正的产业,产业循环就会出现 问题。[3 但我们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使经济效 益服务于社会效益。坚持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竞赛表 演和健身休闲市场,主要是提供体育服务.通过向人 民群众提供优秀的体育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 活,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体育产业的发展.既是 体育事业发展的一种补充机制,也有利于满足人民群 众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体育部门的职责是发展体育 事业,拥有的资源是全民性的,因此提供的体育服务 产品和其他产品也不一样,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 市场的部分也应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只 有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多、更大、更 长远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 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求。 4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 抓住2013年辽宁省全运会的机遇.积极引导和 激发居民体育消费意愿,促进居民体育消费观念转 变。大力宣传和进一步强化“花钱买健康”的理念.使 体育消费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树 立“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多角度调动大众多样 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意愿。增强体育竞赛的娱乐性. 重视观看体育竞赛所产生的愉悦性对促进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技能的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大力提高辽宁 省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推动 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的组织实施,大幅度增加休闲 娱乐类项目,增加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健身意识。 5以大城市为龙头。进一步推动区域体育产业 的协调发展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先导。带动辽宁省全民经济的 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辽宁体育的传统和优势.立足省 情,依托城市,辐射乡村,分类推进,集中力量,树立精 品,形成以体育本体产业为主体,多业并举,多种所有 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竞技体育和本体产业 为龙头,发挥社会资金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如体育 彩票业),将体育产业资源存量转化为资本存量,以存 量吸引增量,以增量盘活存量,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 展。在沈阳、大连等大型城市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基 2011年(第24卷)第4期(总第93期) 地,使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主导产 业,并带动周边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的体 育行政部门也要根据本地区体育资源的条件和特点。 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区域体育经济政策.以本地区 的城市为中心,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6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建立健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制定 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的政策,通过 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取消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对 非体育系统、非公有经济成分投入项目产业的限制。 积极引进外资,扩大体育产业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放 宽外资直接投资经营的体育产业领域。由经营性事业 单位转制的体育企业以及体育产业体制改革试点区 的新办体育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于新兴的体育产 业项目和民族的、大众的体育产品和服务逐步实行税 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适当向 体育产业倾向,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和培 育各类体育市场。鼓励组建各级各类体育产业基金组 织、体育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 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和赞助.拓宽体 育发展基金来源渠道,完善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7 以体育赛事为契机,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 加强以全运会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 开发,探索其运行机制与运作规律。借鉴奥运会市场开 发的成熟经验,整合全运会无形资产资源,以建立和提 升全运会品牌为核心,拓宽全运会市场开发空间,实现 全运会市场开发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的良性循环。积极 探索和推动电视转播权的工作。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前 提下,最终形成“多赢”的局面。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 办全运会,在这段时间里,将会有更多高水平的国内外 赛事在辽宁省举行。这些赛事中,有的是职业联赛和商 业比赛,已经市场化运作,还有许多具有商业开发价 值,为赞助商家所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赛事运作、推 广与开发的新模式,使赛事组织形式在满足观众欣赏 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电视转播的要求和赞助 商的要求,不断提升赛事的品牌价值。 ・ 5 ・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 8增强品牌意识。提高辽宁省体育企业的竞争力 以2013年全运会为契机。扶持一批在国内外体 育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当前辽 宁省体育市场运行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企业 整体素质低下,要培育和发展我省的体育产业必须致 力于不断提高各类体育企业的素质。要按照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各类体育产业经营实体的组织 形式.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建 立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机制。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 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 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体育企业集团,提高 我省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善体育产业的组织结 构。要制定明确的扶持政策,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鼓 励和引导大型体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 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 9积极探索提高辽宁省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 水平 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重要的物质 基础,是体育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培训业等主体 产业的载体.也是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 要条件。随着2013年全运会的临近。辽宁省必将加大 投入力度,体育系统场馆数量也将快速增加,要在坚 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提高使用率,兼顾社会与 经济效益,发挥公共体育场馆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体 育需求方面的优势和引导作用。要在坚持“以人为本” 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场馆设施、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 水平,为体育赛事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体 育场馆开展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目标管理 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探索场馆建设投融资 和运营一体化模式,积极推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扶持专业场馆运营机构。实行委托经营管理,提高专 业化管理水平。 5 场馆建设应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在 建设阶段要考虑综合利用、多功能使用的要求,为场 馆的日后运营、维护和管理创造条件。要通过建立体 育场馆商业圈、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增强持续发展 能力。要继续探索场馆冠名等无形资产开发形式,拓 展场馆收入补偿渠道。要健全完善场馆协会组织建 设,发挥其纽带作用。 ・6・ 2011年(第24卷)第4期(总第93期) 10逐步建立完善的体育服务体系 要切实做好推进体育服务标准的贯彻工作。通 过体育服务标准的贯彻实施,弓I导体育服务提供者 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提升辽宁省体育服务质量水平, 确保体育服务安全。要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体育服 务质量管理体系.创造一个体育服务业健康发展的 环境,形成规范有序、良性运行、充满活力的体育市 场,以落实体育市场监管职责。各地市体育局也要针 对当地具有地区特色、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制 定地方体育服务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体育服务标 准体系。 ll 进一步做好体育彩票管理工作 体育彩票是彩票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筹措体育资 金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94年在全国统一发行体育 彩票以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提 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些年来 体育彩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继续抓好彩票的 发行销售工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立足细节抓落实, 确保安全运行。还要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对社会公开 的监督机制,维护体育彩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公信 度,使体育彩票事业健康发展。 12加强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提高体育队伍 中体育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加 强培养,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各类人才培养机构等 多种培养渠道对人才进行培养.提高体育产业人才队 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 源,转变用人观念,善于利用和借助外部力量,采取灵 活多样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尽快建立、 完善体育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6 重视体育产 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统计的手段和方 法.对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存在问题进 行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建 立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通过这一平台,为社会投 (下转第13页)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 “上步七星”、“进步搬拦捶”、“金鸡独立”、“穿裆靠”、 “提手上式”等技法虽然在比赛中也有体现。但其技法 有很大的不足。还有选手大胆尝试如封似闭、玉女穿 2011年(第24卷)第4期(总第93期) 面,去掉护具是职业搏击的必然,也是今后WMA与其 他职业搏击对抗的基本前提。应充分利用CCTV一5的 优势资源,做好电视宣传片,利用新闻等收视率较高 的媒介和个别栏目不失时机地做好赛事前期宣传,同 梭、野马分鬃等,在使用技法的意识上大大提高,但在 技术打法上还不强,离目标差距比较大。『3]这从一 时要加强报纸和网络宣传等。具体为:加强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文化、传统武术知识的传播,除WMA赛事表 现的传统武术搏击术的实质之外,还要充分调动传统 定意义上就削弱了观赏性。从联赛参赛俱乐部的数量 和范围上看,赛事覆盖的范围确实不大。在联赛没有 开始之前的各大武术赛事中,都会有女性选手的出 现,就拿河南卫视的《武林风》来说,女选手也是屡见 不鲜。自古以来习练武术的女性数不胜数,然而WMA 中国武术联赛却没有女选手的参与确实不够完美。 武术的其他功能如健身、防卫等。以此提高大众关注 率,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形象的目的。 参考文献: 3 WMA赛事推广的意见 [1]朱小明,张勇.体育营销[M].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6. 从首赛季,大众对于WMA的质疑和评价来看,多 来自于技术层面。鼓励(而非限制)使用不同门派技 法,放开把武术技法圈定在某些特定门派3O招技法 的限制,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林。规则开放性,可以通过 放开头部攻击或戴上护头获得。提倡使用中国武术特 有的一些技击技术尤其是点打手法,中国武术门派众 多、技击风格迥异,如果运动员的水平足以展示本门 派的技法特点.则本身就为一大亮点。尤其是护具方 [2]杨毅,付莹.市场营销策划[M].成都:电子科技 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岗.WMA的文化意义[J].搏击・武术科学, 2009,(8):1. [4]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7:163—164. (收稿日期:2011—10—20) (上接第6页) 2003-12-01. 资提供咨询服务,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4]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 民体育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5]林显鹏,虞重干,杨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4):3-9.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 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卢元镇,郭云鹏,费琪,孔文清,体育产业的基 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学刊,2001,(1):41—44. [3]辽宁体育局.辽宁体育产业调查研究报告[R]. [6]吕建海.浅谈全运会市场运作方面存在的主要 问题及影响因素[J].体育与科学,2005,(3):42—44. (收稿日期:2011一l1—04) (上接第16页) 学报,2001,(3):27—28. 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6):79—84. [2]http://www.ee.cn/cysc/newmain/pplm/zcr/ 20o81 1/20/t20081 120—17446869.shtm1. [5]杜力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对 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0—123. [6]黄爱峰,刘艳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调 整与革新[J].中国体育科技,2007,(3):140—143. [3]http://edu.people.eoIT1.cn/GB/7395753.htm1. [4]平杰,顾红,柏慧敏,等.普通高校“体教结合” 提高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研究『J1.上海体育学院 (收稿日期:2011—11一O4)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1234.net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